学前教育基本问题讨论

十五、适合农村幼儿园的主题活动有哪些

字体:16+-

如前文所述,主题教学活动形式考虑儿童的生活经验和兴趣,一段时间内围绕儿童熟悉的一个核心内容开展一系列有关联的活动。那么主题到底该怎么选呢?虞永平指出,一般来说可以从以下角度来选取主题:①学科或领域:“落叶飘飘”“新年到”“我们做朋友”;②社会生活事件或儿童生活事件:“台风来了”“交通事故发生了”;③人们提炼的过程、原理、规律:“变”——植物在变、动物在变、天气在变、颜色在变、影子在变;④文学作品:《卖火柴的小女孩》中的“贫穷”“买卖”“取暖”。[1]

农村幼儿园可以选择哪些主题开展活动呢?在此,我们列举一些利用农村优势资源、农村儿童熟悉的内容设计的幼儿园主题教育活动方案。由于篇幅限制,我们只能呈现几个主题活动,希望抛砖引玉,启发广大的农村幼儿教师开发出更多适合自己幼儿园的主题活动。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列举的这几个主题活动方案是“预设”的方案,也就是教师根据现有的资源和儿童的兴趣经验预先设计的,因为没有真正在农村幼儿园实施过,所以没有呈现活动过程中生成的内容。

1.主题活动方案:《泥巴》

泥巴是农村到处都有的资源,而玩泥巴是儿童的天性,儿童在玩泥巴的时候跟自然是接近的,跟他们的天性是接近的。

图3-3 玩泥巴的快乐

泥巴的可塑性非常强,掺入不同量的水分,软硬、形状各不相同。摔泥巴花、滚泥球、捏泥人等都是可以尝试开展的活动,儿童在捏、抓、摔、滚的过程中体会、认识了泥的特性,体验到一种全然释放的快乐。见图3-3。

所以,我们可以考虑以泥巴为核心开展主题活动。在确定了主题之后,我们要做的便是绘制主题网络结构图。绘制主题网络图的方式有两种。

图3-4 从因素链角度绘制的主题网络图

第一种方式是从因素链的角度绘制,先确定主题内核,之后挖掘与主题内核相关的因素,因素的次因素,次因素的次次因素,逐级挖掘扩展,见图3-4。

图3-5便是从因素链角度绘制的以“泥”为主题内核的主题网络图。从中可以看出,围绕泥,我们挖掘出泥的种类,泥的功能,泥的来源,泥与人类、其他动植物的关系。而泥的种类包括黄泥、白泥、水泥等;泥的功能包括种植功能、建筑功能、雕塑功能等。

图3-5 “泥”的主题网络图

第二种方式是从五大领域(健康、社会、语言、艺术、科学)的角度绘制主题网络图。即确定了主题内核之后,便考虑围绕这个主题可以分别设计出五大领域中的哪些活动。这种设计方式的优点是确保五大领域的平衡,见图3-6。

图3-6 从五大领域角度绘制的主题网络图

按照这种主题网络绘制方式,我们考虑围绕泥巴可以开展哪些活动,主题网络图如图3-7所示。

图3-7 可以开展的“泥”的活动

如图3-7所示,①我们可以让儿童光着脚踩泥巴,感受泥的松软及柔韧性,体验活动的快乐。②我们可以让儿童和泥之后,来“印印乐”。儿童用手掌、手指尖、借助外物印在泥上的力度和图案是不同,从而感知物体与泥的接触面不同,引出的效果不同。教师还可以给儿童提供树枝、小草、树叶、废纸等材料,让儿童自由创作。③抹泥墙也是农村幼儿园可以尝试的活动,给幼儿提供足量的泥和一面墙,由儿童把泥抹在墙上。抹墙的时候,幼儿要想办法不让泥掉下来,要抹匀。教师还可以提供麦秸秆、玉米须等物品,供儿童装饰。④让儿童用泥搓成泥球,然后探索泥球在平地、缓坡、陡坡上滚下来的速度,从而感知不同角度的平面,球滚的速度不同。⑤关于泥巴的歌曲有很多,教师可以下载歌曲后,进行音乐欣赏或者舞蹈创编,进行音乐领域的活动。⑥泥巴开花:掺入水分不同的泥巴,摔在地上的形状不同,摔泥巴的角度不同,摔在地上的形状也不同,教师可以引导儿童用不同的方式摔泥巴,然后给儿童彩色粉笔,让儿童在摔出的花样基础上进行创作。⑦瓦当一刻:房檐上的瓦当最初是用泥雕塑而成的,而瓦当的形状、花样具有美感,又有形状上的多样性和图形的对称性,教师可以给儿童泥巴,让儿童制作瓦当。这样的活动既可以设计成社会领域的活动,让儿童了解这种建筑风格和传统文化;也可以设计成美术活动,制作瓦当;还可以设计成数学领域的活动,认识形状、对称。⑧泥雕:儿童喜欢用泥随便捏来捏去,教师可鼓励儿童大胆创作,根据不同儿童的水平,提出适宜的要求。⑨钻泥巴:关于泥巴有很多儿歌,教师可以与儿童一起学习、欣赏。

2.主题活动方案:《我爱我的家乡——白洋淀》

主题活动一定要选儿童熟悉的素材。家乡有孩子熟悉的山、水、人物、生活方式,更有独特的历史遗迹、风俗文化和传统,这些都是促进孩子了解地方文化的本土资源。从小在家乡长大的儿童,耳濡目染,对家乡已经有了一定了解,但是儿童的这种认识还是零散的、表浅的,教师可以在儿童已有经验基础之上,围绕家乡做一系列主题活动,来整合、提升儿童的经验。

白洋淀是河北省著名的风景旅游区,有着旖旎的风光和悠久的历史。白洋淀的自然风光包括荷花、莲蓬、芦苇、淀;特产有芦苇编成的席子、螃蟹、鱼、莲子、咸鸭蛋;历史文化有小兵张嘎、山药蛋派、白洋淀打鬼子。如今,白洋淀已被列为国家5A级旅游景点,越来越多的游人到这里。这些游人需要买票、坐船、吃饭、住宿、钓鱼,这些都给白洋淀人民带来了收益,改变着白洋淀人的生活,这一切也是儿童可以感受到,而且应该感受的东西。

根据以上罗列出的白洋淀的本土资源,我们尝试绘制主题网络图,见图3-8。

图3-8 围绕“家乡白洋淀”开展的活动

在此稍微简单介绍一下这些活动。“白洋淀的传说真正多”:可以设计成语言或者社会活动,让儿童了解白洋淀的历史、文化。“白洋淀好风光”“小船摇着白洋淀”,都是关于白洋淀的歌曲,教师可以设计成歌唱、音乐欣赏或者舞蹈;“走进白洋淀”:教师可以组织儿童到白洋淀风景区参观,这是综合活动;或者提供几条路线给儿童,让儿童计算哪条路线最省时间或者最省钱,这是数学活动。“家乡的明信片”:教师可以在参观白洋淀的时候拍些照片,然后把这些照片提供给孩子,孩子在此基础上进行加工,之后可以展览或者送给朋友。“白洋淀的特产”:白洋淀有诸多特产,教师可以尝试让儿童了解一些,可以让儿童了解各种食品特产的营养价值(健康领域);也可通过介绍这些特产增强当地儿童的家乡自豪感(社会领域)。“嘎子哥”:教师可以让儿童学习小兵张嘎的有关事迹。“芦苇美”“荷叶帽”:教师可以引导幼儿利用芦苇、荷叶进行美工活动,在创作过程中有几何、图形、对称等概念渗透其中。“渔家的生活”;白洋淀地区的孩子不见得人人都是渔家的孩子,虽然他们见过渔家,但是并不真正了解渔家的生活,教师可以设计一节社会活动课,让儿童了解。“八路小战士”:儿童对八路军有种天生的崇拜,有关小八路军的节奏明快的歌曲也很多,教师可以选择合适的音乐,进行一节舞蹈活动。“淀淀相通”:如果没人带路,不熟悉白洋淀的人进了白洋淀未必找得到出来的路,教师可以把白洋淀设计成迷宫形式,锻炼儿童的思维。

上文我们列举了两个主题活动方案,一个是利用自然物——“泥”进行的主题活动,另一个是围绕家乡进行的人文类主题活动。我们只是通过介绍与主题相关的资源,进而绘制成主题网络图,并没有罗列具体、详细的教学活动设计,需要各位一线教师运用自己强大的实践智慧,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出更适合自己班幼儿的教学活动。

[1] 虞永平.学前课程与幸福童年[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