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基本问题讨论

三十、如何看待与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

字体:16+-

入园焦虑是幼儿最初从家庭进入幼儿园后,由于周围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导致不适应而产生的焦虑情绪,如紧张不安、悲伤哭闹、不愿上幼儿园等,是幼儿与其依恋对象分离时所表现出的焦虑反应。这种入园分离焦虑不仅影响幼儿在园的生活学习质量,给幼儿的健康成长造成不利影响,也会对幼儿园的教学以及家长的工作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本文通过分析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表现,并在此基础上对幼儿入园焦虑的成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一些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让幼儿更好地适应并融入幼儿园生活。

1.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表现

由于幼儿自身性格、家庭生活环境以及家长教育方式的不同,幼儿入园焦虑的具体表现也是因人而异。一般而言,幼儿入园焦虑大体有以下几种表现:

(1)情绪不稳,不愿上幼儿园。

幼儿初入幼儿园,由于环境的改变,在心理上会表现出不适应,导致不愿上幼儿园,在园情绪不稳。幼儿入园焦虑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哭闹,不愿上幼儿园,这也是幼儿入园最常见的心理焦虑表现。当他们初入幼儿园,离开依恋对象时,表现为撕心裂肺地哭,拉着家长不让其离开,嘴里还会念叨“妈妈别走”“妈妈是不是不要我了”“妈妈,我不要上幼儿园”等。就算进到班里,他们还是大哭大闹,想挣脱着往外跑,老师抱过来哄着也很难让其控制情绪。

(2)依恋他人,不愿参加活动。

依恋是一种常见的入园焦虑表现形式。幼儿入园焦虑的一个原因是过分地依恋家长。当他们明白就算哭闹还是要回幼儿园时,就会渐渐对幼儿园的老师、某个幼儿,或是玩具形成依恋。依恋某个老师,通常表现就是老师去哪儿,他就去哪儿,寸步不离地跟着老师;有时候,老师抱抱其他幼儿,他还会抢着要老师抱。有时是依恋某个幼儿。例如,某幼儿园一个幼儿,一入园就要找某个幼儿,然后就一直跟着那个幼儿,两个人干什么都在一起,有时候还会与其他幼儿产生一些冲突;若某天那个幼儿没有来,他就会开始紧张、焦虑,并一直问,一直找,甚至哭闹:“××没来,我也不来了,我要回家”。还有一些幼儿会对幼儿园的某个或某些玩具形成依恋,到了幼儿园就要一直抱着玩具不放,其他幼儿不能动,甚至还想带回家。

(3)单独活动,不愿融入集体。

幼儿入园焦虑还表现为情绪低沉,有时会默默哭泣。这类幼儿在与家长分离后,虽然不大哭大闹,但他们心里还是很不开心;虽然表现得很顺从,但情绪低落,班级融入性差;通常表现很安静,但有时候会默默哭泣,喜欢独自活动,与其他幼儿或是老师的交流少,不愿参加班级活动;班级的一日活动适应性差,如户外活动、吃饭、喝水等表现消极。

(4)生理紊乱,很难适应幼儿园生活。

人的身心发展是相互影响的,特别是对年龄较小的幼儿来说,当他们心理处于焦虑状态时,就会表现出不吃饭、不喝水、不睡觉、不能独自如厕、尿裤子、尿床等一系列异常的生理不适现象。调查结果显示,90%的幼儿在家都能顺利如厕,但据观察统计,入园第一周,能够顺利处理大小便的却不到40%,几乎每天都会有20%左右的幼儿出现尿床、尿裤子的现象,几乎每天都会有一两个要大便不作声、不如厕的现象。[1]

2.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归因分析

针对幼儿不同的分离焦虑表现形式,我们分析其产生的原因,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三点:

(1)基本需要的缺失。[2]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将人的基本需要分为五种,即生存的需要、安全的需要、爱与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而生存的需要和安全的需要又支撑着其他三种较高级的精神需要。孩子到了两三岁,总要面对一个问题,那就是从爸爸妈妈的怀抱进入幼儿园这个小集体。对于从未离开过家的孩子来说,到一个陌生的环境,与不熟悉的人一起生活,肯定会有不安全感,入园焦虑由此产生。这也是孩子人生旅途上第一次感受挫折,心理、生理难免受到一定的影响,产生不安、躁怒、悲伤、哭闹等表象。

(2)依恋的缺失。[3]

“依恋是幼儿寻求并企图与另一个人保持亲密联系的一种倾向。这个人可以是母亲,也可以是别的抚养者或与幼儿有着密切联系的人或环境。”现代人的家庭结构决定了孩子在家中的地位。孩子都是家里的“小太阳”“小宝贝”,家里的长辈尽可能地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幼儿园开学了,孩子们第一次离开家长在幼儿园独立生活,没有了家长陪他吃饭、陪他睡觉、陪他做游戏、督促他喝水、陪他如厕,可依恋的对象瞬间消失,孩子的情感受到创伤。马斯洛认为,对于安全、归属、亲密关系和尊重的需要,只能由他人满足,即只能来自个人之外。这就意味着人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环境。对于孩子而言,他们生活的环境主要有两个:家庭和幼儿园。从家庭迈进幼儿园,从熟悉的家庭生活环境到陌生的集体生活环境,失去了依恋对象,幼儿自然会产生分离焦虑。

(3)家长不合理的表现和引导对幼儿造成不良影响。

有时候孩子淘气,家长就会对孩子说:“再不听话就把你送到幼儿园去。”我们生活中不乏这样的家长。这可能就会让孩子对幼儿园产生恐惧,等进幼儿园的时候就会认为是爸爸妈妈不要自己了,所以就会表现出哭闹等焦虑情绪。

幼儿刚进幼儿园时,的确需要适应一段时间,所以他们每次离开家去幼儿园时会哭闹,不愿上幼儿园。每当这时,家长一定要意见一致,如果不是孩子身体不适,就一定要坚持送孩子上幼儿园,慢慢适应了也就好了。如果家长的态度不一致,反而会加重孩子的入园焦虑。在这里举一个例子。苗苗是新入园的孩子,每次妈妈送她去幼儿园她都会哭,但是到幼儿园参与活动后她也就不哭不闹了。后来,奶奶搬过来送苗苗上幼儿园,苗苗一哭,奶奶就心疼孙女说别去了,但是妈妈坚持送苗苗去,结果苗苗哭得更厉害了,而且到了幼儿园还一直哭着说要找奶奶。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家长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一定要保持意见一致,进行合理、正确的引导。

3.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措施

(1)家长方面。

家长在幼儿的成长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他们既是家长,要关心照顾孩子;又是老师,要引导、教育孩子。所以,对于即将进入幼儿园的幼儿,家长应该首先帮孩子做好准备。

①与幼儿园做好沟通,对幼儿进行合理引导,让幼儿想上幼儿园。当幼儿到了入园年龄,家长要做的不仅仅是帮幼儿联系好幼儿园,更重要的一环是与幼儿园沟通。了解该幼儿园的基本情况,如入园、离园、课程安排、园内的设施。没事还应该带幼儿到幼儿园门口看看,让幼儿对去幼儿园产生好感,有想去幼儿园的愿望。这样一来,让幼儿提前明白去幼儿园是干什么,让他们明白去幼儿园并不是爸爸妈妈不要他们了,而是认识新朋友,一块做游戏;认识老师,一块学知识的,给幼儿以心理上的准备。

②培养幼儿独立生活的能力。一定的独立性对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缓解入园焦虑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好多幼儿会产生入园焦虑是因为不适应幼儿园的生活,比如,自己吃饭、喝水、上厕所,按照幼儿园一日生活安排进行活动等。3岁的幼儿已经具有一定的自理能力,可以做这些事情了,所以家长应帮助幼儿培养穿衣服、系扣子、自己上厕所等生活能力。

(2)教师方面。

①建立良好的师幼关系,让幼儿有安全感。幼儿产生入园焦虑的一个原因是离开了熟悉的环境和依恋对象,心理上缺乏归属感和安全感,所以,老师应该用高度的责任感来关心幼儿,抓住时机满足幼儿的心理需求,为幼儿营造良好的环境,让幼儿对老师产生依恋,对幼儿园产生兴趣,从而对幼儿园具有归属感和安全感,驱散幼儿的入园焦虑。

②设置一些有趣的课程,转移幼儿的焦虑情绪。幼儿的好奇心会让他们集中去做一件事。当幼儿在幼儿园一直处于焦虑的情绪中时,老师可以根据不同的幼儿的情况开展一些有趣的课程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如舞蹈课、音乐课、绘画课或科学课等,从而转移幼儿的焦虑情绪。我们曾经对小班幼儿入园焦虑现状进行过观察,发现孩子在户外活动、区域活动等环节中,焦虑感会降低。所以,幼儿园课程方面应该安排一些孩子自主的、动手的活动。

③和家长做好沟通,实现家园共育。老师和家长做好沟通是缓解幼儿入园焦虑的一个重要途径。老师向家长了解幼儿的兴趣爱好,喜欢吃的东西等,对幼儿进行具体的指导。例如,对喜欢听音乐的幼儿,在幼儿园可以展开音乐课程,或是加入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来满足幼儿的兴趣;对于爱动的幼儿,可以多进行一些室外活动,让他们和其他幼儿一块游戏,从而渐渐融入班级。

要避免和缓解幼儿的入园焦虑,需要家长和幼儿园共同的努力。幼儿期是幼儿各方面塑造的关键时期,幼教工作者不仅要促进他们身体的健康发展,保证他们有一个强健的体魄,还应该呵护他们幼小的心灵,保证他们有一个阳光的心情,所以,教师对于幼儿入园焦虑应进行合理有效的引导,帮助幼儿尽快适应幼儿园生活。

[1] 李晓利.幼儿入园焦虑研究[J].现代交际,2011(9):136.

[2] 张鹏.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产生及应对策略研究[J].考试(教研版),2012(9):132.

[3] 张鹏.幼儿入园分离焦虑的产生及应对策略研究[J].考试(教研版),2012(9):1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