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幼儿园里,经常会发生幼儿打人、咬人、抓人、踢人、冲撞别人、夺取别人的东西、摔打东西等这样的事情,这就是攻击性行为。”[1] 攻击性行为是指以直接的或间接的方式有意损害他人的行为。
下面我们先来看一段观察记录,见表5-2。
表5-2 对一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观察记录[2]
续表
幼儿园里像凯利这样的幼儿也是很常见的,针对他一次次地攻击其他的小朋友的行为,作为教师的我们应该怎么做呢?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影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1.影响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因素
(1)父母的惩罚。
研究发现,攻击型男孩的父母对他们的惩罚更多,而且即使他们行为正确,也被施以经常的惩罚。惩罚对攻击型和非攻击型的儿童能产生不同的影响。惩罚可以抑制非攻击型儿童的攻击行为,但对于攻击型的儿童则不能抑制其攻击性,反而会加重攻击行为。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发现,那些具有攻击性而时常受到家长惩罚的孩子具有更大的攻击性。因此,以惩罚作为抑制孩子攻击性行为的方式往往并不奏效,因为父母的惩罚本身又给孩子树立了攻击行为的榜样。
(2)榜样。
模仿是幼儿攻击性行为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电视动画片上的攻击性榜样会增加儿童以后的攻击行为,过多的电视暴力还能影响儿童的态度,使他们将暴力看作一种解决人际冲突的可以接受的和有效的途径。上文表5-2的观察记录,凯利的父母长期处于婚姻危机,凯利的父亲经常殴打凯利的母亲,父亲的这一行为成了凯利的“榜样”,使得凯利认为处理人际间冲突的方式就是攻击,而且凯利更倾向于学习父亲殴打女性的行为而攻击女孩子。
(3)强化。
在孩子出现攻击性行为时,父母或教师不加制止或听之任之,就等于强化了孩子的侵犯行为。同伴之间也能学会攻击性行为,如果一个孩子成功地引用了攻击策略来控制同伴,可以加强和增加他以后的攻击性。例如,当一个儿童抢了另一个儿童的玩具时,若受害者做出哭、退缩或沉默的反应,那么这个进攻者以后还会用同样的方式去对付别的儿童。
(4)挫折。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J.多拉德等指出:“攻击行为往往是挫折的结果。”儿童攻击性行为与受挫折有关。有一个实验也说明了这种观点:一组儿童被领到一个放满了诱人玩具的房间,但有铁丝网隔着而不能接触到这些玩具,只能眼巴巴看着,直到过了很长时间才最终被允许玩这些玩具;另一组儿童在未遭受这些挫折的情况下可以高高兴兴地直接玩玩具。结果发现:那些遭受到挫折的儿童接触到这些玩具时非常有破坏性,他们倾向于摔、扔、踩玩具等。挫折是人在活动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自己的目的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如果孩子在犯错误时,成人对周围人说“不理他”,使孩子丢了脸,或戏弄他,经常对他大声嚷嚷等,就会导致其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2.对幼儿攻击性行为的控制
(1)及时与家长沟通,了解儿童攻击性行为产生的背景和原因。
比如,对于表5-2观察记录中的K(凯利)而言,我们可以去K的家里做家访,了解K的家庭教育环境以及其在家里的表现,看他是如何与家人相处的。另外,我们也可以从中了解K的父母在教育孩子方面有没有不合理的措施。比如,看有没有不合理的批评及惩罚措施,也把我们观察到的告诉K妈妈,引起K妈妈对K在这方面发展的重视;指出家长的一些不合理的做法,并且请求家长的帮助与配合,互相沟通,家园合作,为幼儿的全面发展而共同努力。
(2)净化幼儿身边的环境。
幼儿的模仿能力是很强的,幼儿有可能模仿现实生活中或电视上的暴力“榜样”,在遇到困难或冲突时采取暴力的手段来解决问题。因此,对于K的情况,我们作为教师,应禁止K及其他幼儿看有关暴力的动画片;教师也要以身作则,不惩罚幼儿,不责骂幼儿;教师之间也要和睦相处。另外,要及时与家长沟通,取得家长的帮助,在家里也不让幼儿看有关暴力的电视、电影和动画片,成人之间也不要在幼儿面前用暴力的方式解决冲突,不惩罚孩子。
(3)消极强化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儿童的攻击性行为会给其他幼儿带来很大伤害,而且不加干预的话,将来会愈演愈烈,很难融入正常的社会生活,所以,教师一定要干预。但是有很多攻击性行为儿童正是因为教师的干预和关注,反而强化了他的攻击性行为。所以,教师在干预儿童的攻击性行为时,需要讲究策略。从表5-2的观察记录可以看出,每次K发生了攻击性行为,教师都会制止,但是效果不佳,K的攻击性行为依旧。对于这样的孩子,我们应该采取消极强化的方式。比如,当K的行为不当时,我们将他带走,但尽量少和他进行目光交流,或避免和他交谈很多。也就是说,减少和他的交流。不跟K发生交流,就不会让K把“吸引教师的关注”当成自己下一个攻击性行为的动力。
(4)走进幼儿的心灵,读懂孩子。
首先,我们要照顾到幼儿的心理,避免其因受挫而产生攻击性行为。现实生活中,我们也可看到幼儿受到挫折时容易出现攻击行为,如失败,受批评,得不到该得到的东西,游戏时遇到困难,家庭中遇到挫折、受到冷落、挨打等,这些都是导致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的导火线。因此,教师要充分考虑这些情况,尽可能地排除一些使幼儿受挫的因素,也可以对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对症下药。
其次,我们要认识到幼儿社会认知的缺陷和缺失。幼儿期是幼儿的社会性萌芽的时期,是幼儿开始喜欢友伴和团体的游戏活动,同时又是自我为中心的阶段,但缺乏必要的社会交往经验,两者相互冲突矛盾的结果,便产生了攻击性行为。而有些幼儿则对交往行为准则理解不准确,对攻击性行为所带来的后果存在着错误的认识。比如,他们认为攻击能有效减少别人对自己的挑逗、取笑,认为攻击是保护自己的一种手段。所以,教师要加强引导,纠正幼儿的认识,避免幼儿攻击性行为的发生。
[1] 彭彩霞.浅谈幼儿的攻击性行为[J].好家长,2010(21):83.
[2] [美]沃伦·R.本特森.观察儿童——儿童行为观察记录指南[M].于开莲,王银玲,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9:2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