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基本问题讨论

三十三、3~6岁儿童的思维有何特点,我们应注意哪些方面

字体:16+-

孩子的思考方式和思维特点与成人很不一样,了解他们的思维特点,我们才能进行更有益的教育。孩子的思维特点有哪些呢?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生活现象以及教学案例来获得体会。

【案例】大班幼儿(5~6岁)绘本阅读:《讨厌黑夜的习奶奶 》

图5-8 讨厌黑夜的习奶奶

“讨厌黑夜的习奶奶用脚踩黑夜,用手打黑夜,挖土坑要埋黑夜,可是黑夜还是不动声。它还是停在那里。”(见图5-8。)

教师提问:“为什么黑夜不出声?为什么黑夜会用脚踩不死,用手打不倒,用土坑埋不住?”小朋友们齐刷刷地举手回答,答案很相近:“因为天空不会说话。”“因为习奶奶的两只脚太小了。”“因为习奶奶的手太短够不到天上去。”“因为铁锹太小,挖的土坑也很小,黑夜太大,装不进去。”

不难看出在孩子的思维中,他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直观地思考事物。他们首先有了对事物大小、高矮、长短的符号积累,然后才用这些符号来判断事物形成自己的思维,因此,他们的思维具有直观、形象、单一、分不清楚主次、抓不住重点的特点。他们首先会从离自己近(或者距离近或者情感近)的事物来出发,有一说一,不会将较复杂的事物同时叠加在一起进行思考,只会运用一些常规的思维来解决眼前的问题,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尚缺乏创造性。

我们还会经常遇到这样的问题:为什么3个苹果再加上2个苹果,幼儿清楚地知道总共是5个苹果,而当你问他3加2等于多少时,他可能会很快或者若有思索地给出“6”“4”“不知道”“1”等答案。同样还是算数问题,孩子知道“1+1=2”,但当你问他“2减1等于几”时,也许他会一脸迷惑地说不知道,或者有的孩子会不假思索地告诉你“3”或“0”之类的随口就来的答案。面对这种情况,对儿童思维特点不了解的家长或者老师会很沮丧,甚至不加思考地指责孩子是个笨蛋,这么简单的问题都不会;或者每当孩子算算术要伸出10个手指头数来数去时,老师和家长就不耐烦起来。

事实上,对3~6岁儿童来说,他们的思维发展正处在直观形象思维的阶段,这是一种客观存在。这一年龄段的幼儿在认识事物时,只有经过对具体的、形象的实物反复的积累,他们才能从一个一个的实物中提取出抽象的相关概念和认识,这主要依赖于表象功能的发展,这也是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中儿童认识发展的前运算阶段的主要特征。所以,在这里,教师和家长的指责是错误的。在该阶段,儿童将感知动作内化为表象,建立了符号功能,可凭借心理符号(主要是表象)进行思维,根本上来说,这是思维的飞跃。

【案例】认真的吉姆

吉姆和爸爸一起去探望祖母。汽车上,吉姆时时把脑袋伸出窗外。爸爸说:“吉姆,安静些!别把脑袋伸出窗外。”但吉姆仍然把脑袋伸出去。于是,爸爸很快地拿掉了他的帽子,飞快地藏在身后,说:“看,帽子被风吹掉了。”吉姆害怕了,他哭了,想找回帽子。爸爸说:“吹声口哨,帽子或许就会回来的。”吉姆凑到车窗外,吹起了口哨。爸爸很快地把帽子放到他的头上。“哦,真是个奇迹。”吉姆笑了。他很高兴,模仿爸爸的动作,飞快地拿掉爸爸的帽子丢出窗外,“现在该轮到你吹口哨了,爸爸!”他快活地说。小吉姆以为爸爸的帽子也能找得回来呢!坐在一旁的爸爸,表情真是哭笑不得!

听了这个小故事,读者不禁发笑。有时候,孩子的这种被成人看似“不着调”“无厘头”的行为会惹得你生气,但他们却重复性地乐在其中,这不是孩子们的错,这是他们的思维特点所决定的。这里的小吉姆真是将该年龄段幼儿好模仿的思维特点展现得淋漓尽致。

从上面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

第一,在传授孩子知识时,不能想当然地认为他也能自己做一些逆向思维。要认识到孩子的思维是单一、单向的,可逆的事情原本就对应两种不同的法则和思路,我们不能强加给孩子超出其能力的认识。同时,在认识事物时,要运用比较直观的方法引导他们认识面前的东西是什么,多使用直观教具,教学指令要单一、具体,有一说一;多用肯定语气,拒绝使用反问的语气,不累赘,避免孩子不能理解或者造成困惑;更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

第二,教师必须掌握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明确认识幼儿的思维特点。在日常教学中,要根据儿童身心及思维发展特点,仔细观察,因材施教,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同时,要考虑儿童思维发展的程度,认识到儿童的思维不同于成人的思维,不像成人考虑问题往往从多方面入手,儿童的思维只有发展到形式运算阶段,才与成人一样能够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在家园合作的过程中,教师有义务对家长进行有关幼儿思维特点的理论传授和科学育儿的技能指导,进而形成家园合力,促进幼儿和谐愉快的发展。同时,教师也应该帮助家长不断反思那些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不考虑儿童思维发展程度和特点而盲目施教的行为。如许多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所谓“一切为了孩子的将来,为了使孩子早日成才”,往往不顾儿童的思维特点及接受能力,一味地加大学习内容,逼迫他们学习;甚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习惯于用成人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儿童的言语及行动,而不是从儿童的角度去考虑。所有这些不考虑儿童思维发展程度而进行的教育,都是违背儿童思维发展规律的,在根本上是有悖于儿童各方面健康、长远发展的。

第三,孩子喜欢模仿,模仿不同社会角色的态度、语言、行为等,这是孩子学习的主要方式。虽然他们只是简单地复制、重复,但是他们的模仿能力是不能被忽视的,所以,在孩子面前,我们要更好地约束自己。所谓“身教胜于言传”,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完善自己的过程,避免那些不好的习惯被孩子模仿。在教学中,要为孩子树立榜样,帮助孩子做好一日常规,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