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教育基本问题讨论

三十五、孩子不好好吃饭怎么办

字体:16+-

幼儿在幼儿园一般有三种进食行为:吃饭、喝水、吃水果。虽然每次进食的时间不长,却承载了幼儿正常生长和健康发育的物质基础,是幼儿形成良好饮食习惯的主渠道。所以,家长和教师正确了解幼儿在园的吃饭情况至关重要。我们先来看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不爱吃饭的当当

当当是个活泼、聪明的小男孩,在园各方面表现都不错,上课能遵守纪律,认真学知识,自理能力也很好,唯独每天的午餐表现很不好,不管吃什么菜,他都不感兴趣,其他小朋友吃得津津有味,他却干坐着,一口也不吃。在家的情况也是如此,需要家长哄骗才勉强吃几口。

从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当当各方面的表现都不错,但是有点挑食、厌食。现在幼儿出现挑食、厌食的现象很普遍。其实,幼儿出现厌食、挑食只有很少一部分是由疾病所致,绝大部分是受家长的态度、喂养方式、家长自身的饮食习惯、家庭结构以及饮食环境等条件的影响,最终导致幼儿养成了不好的饮食习惯。那么首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可能导致幼儿在园不积极进食的心理原因。

1.幼儿在园不积极进食的四种心理

(1)入园焦虑还没有完全解除。

幼儿刚入园的时候,对周围的一切都不太熟悉,很容易产生焦虑,这种入园焦虑不仅表现在早上起床后不愿意上幼儿园,还表现在其他方面。比如,有的幼儿虽然跟妈妈说“再见”的时候不哭了,但是在进食和午睡时,还是会出现焦虑情绪,致使幼儿不能好好吃饭,这说明幼儿对幼儿园生活环境还需要进一步适应。

(2)对幼儿园的进食方式不熟悉。

许多幼儿在家里已经养成了某种进餐模式,所以刚上幼儿园时,幼儿对幼儿园进食统一时间、地点、餐具和吃法等方式不熟悉,进而产生排斥心理。且幼儿园是整顿整顿地吃饭,不像在家里随时都提供零食,孩子喜欢吃什么就吃什么,想什么时候吃就什么时候吃。有的家长则把食物作为体现母爱和父爱的唯一内容,总怕孩子饿着,于是零食不断。更关键的是,在幼儿园吃饭少了陪自己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因而一到吃饭的时候,幼儿就想家,吃饭也就不积极了。

(3)对食物产生不良联想。

两三岁的幼儿开始有了想象力,他们常常把想象出来的事物当成真实的事物,结果自己吓着自己。例如,有个小朋友在家里吃肉,在幼儿园却不吃肉,跟他交流后才知道,妈妈做的肉是肉末和肉丁,幼儿园做的是肉丝,看起来像小虫,所以他害怕“吃小虫”。

(4)对教师的要求不适应。

由于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水平不同,所以在吃饭的时候,有些幼儿吃得慢、吃得少甚至吃得桌上、地上、身上都是饭,教师在一旁看得着急,于是要求幼儿吃快点、吃多点、吃干净点,娇嫩的幼儿接受不了,也会对进食产生消极情绪。

2.如何让幼儿好好吃饭

进餐是幼儿园保育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幼儿家长最关心的问题,它直接影响幼儿的生长发育。所以,幼儿园有必要对幼儿进行良好的吃饭教育,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以促进幼儿在园健康快乐地成长。

(1)营造良好的吃饭氛围。

孩子吃饭时,老师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倍加关心爱护,不要板起面孔监督孩子,要亲近孩子。有些孩子不吃饭或吃得少,可能是因为身体不适而胃口不好,教师不要批评指责,而应问清原因并适当安慰。在吃饭时千万不要训斥孩子,无论孩子做错了什么事,都要等到饭后去教育。经常在饭桌上训斥孩子,容易引起孩子胃肠道病的发生。不要强制孩子吃某种食物,以免孩子在饮食上产生逆反心理,年龄越小的孩子越容易出现饮食上的逆反心理,并且形成总不能好好进食的习惯。同时保证吃饭速度不要过快或过慢,避免影响消化吸收,让孩子在轻松愉快的情绪状态下用餐。

(2)提供多样的食物。

幼儿园的饭菜在具备科学合理、营养平衡、清洁卫生的前提下,更要注重饭菜的味道、颜色和花样,因为幼儿好奇心强,喜欢色彩鲜艳和花样多变的食物。教师可在进餐前配合简短的谈话和儿歌,有声有色地向幼儿介绍菜名,以及饭菜的色、香、味、形,激发幼儿的食欲。这些美的进食条件刺激,通过孩子的眼、鼻、舌等感觉器官,传到大脑,引起吃饭的条件反射,食欲也就会随之产生。

(3)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让孩子每餐定时定量,宁让孩子少吃,也别让孩子多吃,不要怕他饿肚子。两餐之间的间隔最好保持在3.5~4小时,使肠道有一定的排空时间。同时,尽量不要让孩子吃零食(尤其不要让孩子吃过多的冷食和甜食、喝过多的冷饮和汽水,这些食物和饮料会影响食欲)。这样幼儿很容易产生饥饿感,在正餐时才会有很好的食欲。

(4)表扬激励。

幼儿在吃饭时,教师巡回观察,发现有吃饭认真的小朋友马上表扬。比如说:“××小朋友难怪现在聪明了,原来吃饭吃得好,其他小朋友也要像他一样。”幼儿生性模仿性强,进餐时易受周围人对食物的影响。教师可以将进餐积极的小朋友与进餐消极的小朋友安排坐在一起,看到同伴吃得津津有味又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会激发进餐消极的小朋友模仿他人的动机,进而认真地吃饭。

(5)注意科学合理地安排幼儿一日生活。

户外活动能令幼儿放松,同时,适当的活动能促进食物的消化吸收,所以,幼儿园要保证户外活动的质量,注意室内外交替、动静交替,这有益于增强幼儿的饥饿感,调动幼儿的进食积极性。但活动也不宜过大,特别是饭前不能玩得太高兴,以免幼儿过度疲劳或吃饭时静不下来而影响食欲。

(6)及时治疗有关疾病。

很多疾病都会引起幼儿消化液分泌减少,消化酶活力下降,消化功能降低,进而导致幼儿食欲下降。只是有些病,症状明显,教师容易察觉;有些病,发病过程缓慢,易被忽视。所以,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中是否有营养性缺铁性贫血和锌营养缺乏的患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防幼儿病情恶化。

(7)家园共同努力,纠正幼儿不良的饮食习惯。

要纠正幼儿不良的饮食习惯,需要家长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首先,教师向家长宣传培养幼儿独立进餐的重要性。帮助家长建立良好的喂养方式,要求幼儿在家里就餐的表现与在幼儿园就餐的表现一致,而不是过分迁就幼儿。与家长共同制订教育措施,比如,采用代币制——在规定的时间内让幼儿独自吃完规定的量,每完成一次就贴1朵红花,等积攒到 30 朵红花时,幼儿就可选择一样自己特别喜欢的东西作为奖励。这种适当的奖励形式,不仅有利于鼓励幼儿独立进餐,还有利于幼儿明确目的。经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幼儿大多可以养成独立进餐的好习惯。

其次,把教育活动与改变幼儿不良行为结合起来,使幼儿养成不挑食不偏食的好习惯。幼儿时期的孩子还没有形成固定的饮食喜恶,而那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往往是受了家长的饮食习惯的影响,所以家长一定要以身作则,在幼儿面前应该表现出对各种食物都很喜爱。在幼儿园里,教师可以开展以食物为中心的科学教育主题活动。教师通过带幼儿参观菜市场或超市,与幼儿共同采购食物等行为,向幼儿讲解食物的营养成分及对身体的益处,以及挑食偏食对身体产生的不良影响。让幼儿参与摘拣、清洗简单的蔬菜,使幼儿对所吃食物产生认识和品尝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