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本教研是指以幼儿园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幼儿园为研究基地,以一线教师为研究主体,运用一定的研究方法所开展的旨在促进幼儿园发展的教育教学研究活动。
目前在农村幼儿园,关于园本教研存在诸多问题。例如,不知如何有效开展教研活动;教师缺乏参加教研活动的热情,认为教研活动是负担;教研活动流于形式,没有真正实效。其实,园本教研不是非要把教师们集中起来开会、听讲座,而是期望大家能够发现、分析、讨论、解决在自己教育教学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园本教研也不需要占用教师工作以外的时间,做大量的额外工作,它完全可以与教师的日常工作紧密结合。比如,在带班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观察、思考,我的提问幼儿怎么反应?怎样的提问更能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自己带班中有什么困难或问题想请教其他教师,这就是参与园本教研的动机。所以,园本教研并不神秘,也不难搞,它的目的是改善教育教学,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那么,幼儿园园长应如何有步骤地开展园本教研活动呢?我们认为园本教研活动贵在促使教师反思。具体的做法如下:
1.调动教师反思的主观意愿
(1)把教师看成积极能动的人。
园本教研活动与传统的教研活动有明显区别。传统教研活动更多体现的是一种自上而下的硬性规定和教研任务的硬性指派。幼儿园的教研活动要围着上级教研单位转,一线教师要围着管理者转,教师在其中的角色就是完成任务,很少有个人兴趣和需要的参与。
园本教研活动的出现就是要改变传统教研中教师被动的局面,使得教师从具体的教育教学情景入手,对自己最困惑、最感兴趣的问题给予关注;在教研中能够平等地与同事和领导进行对话。在园本教研中,教师被看成能动的个体、集体中的一员,她们是有思想的、有能力的,不需要管理者手把手地传授。
管理者一定要具有这样的理念,才能实施真正的园本教研,而不只是表面的园本教研。只有当教师意识到自己被认为是能动的,才愿意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而有更大的热情关注幼儿、关注自己的教育教学活动,在教研活动中才不会再一味地等待管理者的吩咐、传授,而是会更加主动地开动脑筋思考。
(2)让教师在“做中学”。
当今教师往往知道让幼儿在“做中学”,但在培训教师时却忘了这种建构主义的思想同样适用于成人。教师只有在亲身参与、实践的基础上才能真正感受到研讨的内容,才能够把研讨内容与自己的理念和教学实践结合,深度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从而使得教研的内容有应用的机会,进而在实践中验证、再反思、再改进……我们称教师的这种“做中学”为行动研究。这种研究形式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条有效途径。在行动研究中,教师能够加深体验,丰富理论与实践经验。研究者在访谈某园的教学园长时,她也谈道:“我觉得有时候老师和孩子是差不多的,要通过自己的体验才能去学习。我始终认为不是通过业务组织者讲解就能懂的。她要通过实践,真正地转化成实践的经验才能学习到。所以,我觉得参与课题和不参与课题的老师的收获是不一样的,前者获得的知识会更深刻一点,也更能够激发她们的进一步思考。”
当教师在行动中投入研究时,那种热情是发自内心的,她们会主动查阅资料、与同事交流、请教专家。
2.创设促进教师反思的客观条件
(1)组织沙龙活动,加深教师理论知识的学习。
教师的认知水平一定程度上决定了教研活动中教师反思的指向和反思水平。如果教师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包括超越于教学内容之上的关于课程管理与组织的一般原则与策略;关于学生及其特点的知识;教育背景的知识,包括小组和班级的工作方式,社区与社区文化的特点;关于教育目的、宗旨、价值及其哲学与历史背景知识。那么教师在反思教学行为的时候,就不会只看到教学技能、教学流程和环节这些表面的指向,而是会自觉运用理论知识,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去思考教学行为及教学行为背后蕴含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智慧。
如何加深教师的理论知识学习呢?一线教师每天和孩子在一起,缺少学习时间与学习条件,幼儿园就要利用集体教研活动为教师搭建学习的平台,即组织沙龙活动。幼儿园可以两周或者一个月进行一次集体理论学习与讨论。学习之前,园领导需要调查教师最感兴趣或是最困惑的问题,然后围绕这个问题,发动教师们去查阅资料。沙龙中,负责的教师引导大家把自己查阅到的理论与其他教师分享,激起大家的讨论与反思。这期间,也许教师查到的理论并不丰富,或者只是一些干枯的理论,不能够把这些理论和实际问题结合起来,那么可以请一些理论工作者参加进来,给一线教师一些宏观上的启发与指导。
(2)改变园本教研活动形式,促进教师反思。
根据多位研究者得出的结论,成功的在职教育必须有下列特点:①有应用知识的机会;②是长期延续的研究项目,而不是一次性的研讨会;③个性化的培训方式;④专家的现场指导;⑤迅速的反馈。[2]根据这一提法并结合我国幼儿园教研的特点,研究者认为,如果想提升教师的教学反思能力,在开展教研的时候,一定要注意以下两点:
①邀请专家与骨干教师参与园本教研活动。教师们在长期的学习工作实践中,形成了思维定式,即教师往往非常重视教什么和怎么教,对那些背景性的、宏观方面的内容很少反思,慢慢形成了教研活动的惯例,即从导入入手,分析各个环节中教师教学材料的运用、语言和提问的有效性、孩子的表现等。不管是哪个领域的教学,不管这节教学活动是在什么主题背景下进行,教研活动的指向都是这几类。慢慢地,幼儿园便形成了一个拥有共同文化的团队。在这个团队中,教师们的思维过于一致,导致团体总是趋于保持原有风格和平衡:只有教研活动同层级的横向支援,明显缺少纵向的引领。
尤其是在当今课程发展正处于大变动的时期,先进理念如果没有以课程内容为载体的具体指引与对话,没有专家与骨干教师等高层次人选的协助与带领,同事互助常常会囿于同水平反复。所以,举行教研活动时应该邀请幼教专家与骨干教师进入幼儿园团队,他们的新视野必定能够使平静的湖面泛起涟漪,打破原有的固化的平衡。
农村幼儿园的园长可以邀请当地教育局的教研员,也可以邀请当地优秀幼儿园的骨干教师来参与园本教研。
②锁定教育教学活动的某一方面持续研究。园本教研活动中,教师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天马行空,缺乏焦点。她们提出了教学中的很多问题点,但是点与点之间是散落的、没有关联的,对于这些点的反思也没有深入下去,导致下次课还会出现类似的问题,还是以同样的模式研讨。
教学活动是一种由多个要素在特定条件下整合而成的连续性活动,具有时间性和整体性。面对这样一个复杂整体,作为一种理性思维的反思,要洞察其全部,只能选取合适的切入点,从具体的视角审视课堂教学中的深层次问题。教研组可以在学期教研活动安排的时候,征集教师们教育实践中最困惑的问题,然后把这些问题整理分类,确定出教师们最感兴趣的具体问题,对之进行持续研究。一段时间的持续研究能够使教师们集中于一个特定的问题,并对其进行全面了解与深入分析。
参考文献
1.李娟.如何提高教师观察了解儿童数学学习与发展水平的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2.朱家雄,王峥,等校译.让儿童的学习看得见——个体学习与集体学习中的儿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3.Carlole Sharman,Wendy Cross,Diana Vennis.观察儿童[M].单敏月,王晓平,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4.Jerome M Sattler,Robert D Hoge.儿童评价[M].陈会昌,等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8
5.黄晓梅.如何评价幼儿的美术作品[J].文教资料 (美育美学研究),2010(8)
6.曾虹.幼儿园绘画教育活动中教师言语评价行为的研究——以长沙市A幼儿园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2
[1] 全文转引自:李娟.如何提高园本教研中教师的反思水平[J].教育导刊,2008(7-8):35-37.
[2] [美]芭芭拉·鲍曼,苏珊娜·多诺万,苏珊·勃恩兹.渴望学习:教育我们的幼儿[M].吴亦东,周萍,等,译.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2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