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发展概论(第2版)

一、记忆的概述

字体:16+-

(一)记忆的概念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映。记忆与感知觉不同,感知觉是对当前直接作用于感官的事物的一种反映,具有表面性和直观性;而记忆是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具有内隐性和概括性。

过去经验包括人们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体验过的情感以及操作过的动作等。例如,幼儿观赏过的花朵,再次看到时能说出它的名字;唱过的歌曲,再听到歌曲的旋律时就会哼唱起来;起床后,能按妈妈教的方法穿好衣服等。

记忆不是一个瞬间的过程,而是一个从“记”到“忆”的过程。也就是说记忆是有阶段的,记忆包括三个阶段:识记、保持和回忆。按照信息加工论的观点,识记就是对信息进行编码的过程,保持就是将编码过的信息以一定的方式储存在头脑中的过程,而回忆就是提取和输出信息的过程。回忆又分为再认和再现。所谓再认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人们能够识别它。再现是指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即使不在面前,也能把它在头脑中重新呈现出来。比如,你在一次旅游中到过某个景点,这个景点的优美景色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你在电视或画册上看到这个景点的景色时,你会说这个景色你看过,这就是再认;或者是你再次听到这个景点的名字时,你头脑中就会浮现那个景点的优美景色,这就是再现。识记、保持和回忆这三个阶段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没有信息的输入,就谈不上保持,信息没有保持住就提取不出来,也就没有回忆,所以记忆也可以说是对信息的输入、存储和提取的过程。

(二)遗忘规律与记忆回涨现象

1.遗忘和遗忘规律

我们识记过的事物,并不是始终能再认(回忆),这种不能再认(回忆)或错误地再认(回忆)的现象就是遗忘。

遗忘可分为两类:一种是永久性遗忘,即如果不再学习,是永远不可能再认(回忆)的。另一种是暂时性遗忘,即一时不能再认(回忆),但在适当的条件下,还能再认(回忆)。例如,一个幼儿背儿歌背得很熟,但当老师让他在台前背诵时,往往会背不出来,而一回到自己座位上就又会背了;又如,我们看到某个物品,明明知道它的名字,可就是一时想不起来,事后又猛然记起。这种明明记得,但就是一时不能回忆起来的现象也称为“舌尖现象”。这就是暂时性遗忘。

关于遗忘产生的原因有这样两种解释:一种是识记后留下的痕迹由于没有强化随时间的推移而自动消退了。比如,幼儿记忆过的儿歌,如果没有反复背诵和检查,在幼儿头脑中保留下的痕迹就会随时间而消退;另一种是由来自附加的干扰作用产生的抑制所引起的。这种附加的干扰刺激可能是外界的刺激,或过去识记留下的痕迹对当前记忆内容的干扰,也可能是自身某种情绪状态的干扰作用。早期的一项睡眠对记忆影响的研究就证实了外界的刺激对记忆任务的干扰。实验中,儿童被要求记住一些无意义的音节,达到一次能正确背诵的标准,然后在两种情况下比较他们回忆学习材料的效果。一种情况是记完后就入睡,另一种是记完后继续日常活动。当在识记后1、2、4、8小时分别让儿童回忆学习材料,结果发现,记完后就入睡的回忆效果高于记完后继续日常活动的回忆效果,日常活动干扰了原先学习材料的回忆。

心理学研究表明,遗忘是有规律的。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Hermann Ebbinghaus)最早对遗忘做了系统的研究。为了尽量减少过去经验对学习、记忆的影响,他在实验中应用无意义音节作为学习、记忆材料,把学习材料学到恰能背诵,过了一定时间间隔,再来重新学习,以重新学习所节省的时间或需要的次数作为测量记忆的指标。实验结果如表5-1,并绘制了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如图5-1所示。从遗忘曲线中可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后最初遗忘得比较快,而以后逐渐缓慢,即“先快后慢”。因此,可以通过及时复习来提高学习效率,减少遗忘。

表5-1 不同时间间隔后的记忆成绩

图5-1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资料来源:陈帼眉,《幼儿心理学》,第75页,1999)

2.婴儿期遗忘症

许多实验证实在婴儿期就能表现出一定的记忆能力。但是,人们也发现,我们不能回忆起婴儿期的经历。这种现象被称为“婴儿期遗忘症”。那么,如何解释这种现象呢?尽管目前这一现象还未完全弄清楚,但一些研究者提出了各自的意见,其中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2岁前儿童的神经系统发展存在局限性,这个年龄的儿童不具备将短时记忆中的信息转入长时记忆系统的能力;第二种观点认为,这是个体在婴儿期对信息编码的方式与在以后各阶段对信息提取的方式不相匹配而造成的。

3.记忆回涨现象

研究发现,幼儿的遗忘还有一个特殊的记忆回涨现象,即学习后一段时间测得的保持量比学习后立即测得的保持量要高。也就是说,刚学习完某种材料马上回忆的效果还不如过一段时间后再回忆的效果好。这个回涨期过后,遗忘才遵循先快后慢的规律。在小班幼儿中这种情况更为明显。比如,带幼儿去动物园游玩回家的路上,你问他在动物园看了哪些动物,他可能只能说出几种,但当他回家后可能说出许多。关于幼儿记忆回涨现象的原因,目前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是疲劳造成的。幼儿神经系统耐受力差,学习时容易引起大脑皮质相应部位的疲劳,所以学习后立即再现的效果不好。一段时间后,疲劳解除,才使再现量达到最高峰。另一种认为,这是因为幼儿记忆的保持加工能力较差。幼儿不能对输入的新信息及时处理,所以立即提取困难。一段时间后,信息已被分门别类处理好了,检索提取变得容易了,再现量会有所增加。

(三)记忆的种类

1.根据记忆的保持时间分类

根据记忆保持的时间,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1)瞬时记忆: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当我们注视了日光灯后,马上把灯关上,在很短的时间内我们还能保持它的印象。这种只储存瞬间的记忆,就称为瞬时记忆。在这个阶段,外界信息进入感觉通道,并以感觉映象的形式短暂停留,所以又叫感觉记忆。

(2)短时记忆:储存在感觉通道中的大部分信息迅速消退,只有那些得到复习和注意的一小部分信息能转入并保存在这个短时记忆中,短时记忆的储存时间为1~2分钟之内。这种记忆的内容是人们所意识到的,识记快回忆也快,但回忆后没有保持,刺激的痕迹很快消失。像我们在别人的口授下书写过程,就是短时记忆的表现,在写完后没有必要保持,记忆也就消退了。

(3)长时记忆:在短时记忆中所储存的信息,经过编码、复述,并与个体过去的经验建立意义联系后,就可能转入长时记忆系统中。信息一旦储存在长时记忆中就能保持一分钟以上乃至终生。长时记忆容量是一切记忆系统中最大的一个系统,甚至是没有极限的,它能容纳个体所能记住的所有经验。虽然长时记忆有很大的容量,但并不是说主体在任何时候都能将所需要的信息提取出来,这也就是说,遗忘现象是必然存在的。

2.根据记忆的内容分类

根据内容的不同,记忆可分为形象记忆、运动记忆、情绪记忆和逻辑记忆。

(1)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的具体形象为内容的记忆。例如,带幼儿参观动物园后,幼儿会记住猴子、大象、老虎等动物的形象。形象记忆可以是视觉的、听觉的、嗅觉的、味觉的、触觉的,如我们对看过的人、物和画面,听过的音乐,闻过的气味,尝过的味道和触摸过的物体等的记忆,都是形象记忆。

(2)运动记忆:是以过去做过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例如,幼儿对做操或洗手的一个接一个动作的记忆。对一切生活习惯上的技能、体育运动或舞蹈等动作的记忆,都是运动记忆。

(3)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例如,幼儿对被关黑屋子时的恐惧,或玩游戏时的快乐等情绪的记忆。

(4)逻辑记忆:是以语词、概念、原理为内容的记忆。例如,我们对科学概念、数学公式、物理定理、法律法则的记忆等都是逻辑记忆。

(四)记忆表象及其特征

1.表象的概念

表象是指在头脑中保持的客观对象的形象。如幼儿在幼儿园里游戏,看不到自己的母亲,但头脑中仍然能出现母亲的形象。

表象分为记忆表象和想象表象两类。通常所说的表象,是记忆表象的简称。

表象是在感知觉的基础上发生的,根据其产生的感觉器官种类的不同可以分为视觉表象、听觉表象、嗅觉表象等。

2.表象的特征

(1)形象性。构成表象的材料都来自于知觉过的内容,因此表象是直观的感性反映,和原物体有相似之处。但和感知觉相比,表象中的形象带有不完整性和不稳定性,如头脑中公园的表象不如直接感知时的形象那样鲜明、具体,而仅仅是一个大致的印象。

(2)概括性。表象是多次知觉后概括的结果,它具有感知的原型,却不限于某个具体原型,这就是表象的概括性。如表象中“树”的形象,一般很难具体到现实中的一棵树,而是具有树干、树枝、树叶等“树”所共有的特征。

表象和思维都具有概括性,但表象的概括用的是形象,而思维的概括性体现的是语词;表象概括的既有事物的本质属性,又有非本质属性,而思维概括的都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因此,我们可以把表象看作是由感知向思维过渡的中间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