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发展概论(第2版)

二、幼儿记忆的发展特点

字体:16+-

尽管人类在婴儿期就表现出了一定的再认和再现能力,但并不完善。随着儿童活动的复杂化和言语的发展,幼儿的记忆不断发展,主要表现在:信息的接收和编码方式有所发展以及记忆的策略开始形成。

(一)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无意记忆是一种没有自觉记忆目的和任务,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记忆。如幼儿在生活中或游戏活动中,自然而然记住了某件物品的名称。幼儿的记忆以无意记忆为主,他们所获得的许多知识都是无意记忆的结果。有关研究表明,幼儿记住什么,没有记住什么,取决于记忆的对象是否是儿童感兴趣的、是否能给儿童留下鲜明强烈的印象。具体说来,幼儿能记住的往往是具有下列特征的对象:一是直观、形象、具体、鲜明、活动的事物;二是满足儿童的需要、符合儿童兴趣、能激起儿童强烈的情绪体验的事物;三是儿童活动的对象或与儿童活动任务有联系的事物。在整个幼儿期都表现出无意记忆的特点,并且,无意记忆的效果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有意记忆是一种有预定目的和任务,采取一定的措施,按一定的方法步骤并经过一定的努力完成的记忆。如大班的幼儿记住老师布置的任务等。在教育的影响下,幼儿晚期的儿童有意记忆和追忆的能力才逐步发展起来。幼儿最初的有意记忆往往是被动的,记忆的目的和任务通常是由成人提出的,随着言语的发展和教育的影响,幼儿才能主动确定目标进行记忆。有意记忆的出现标志着儿童记忆发展的一个质变。

资料卡

幼儿的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

苏联心理学家陈千科做了这样一个实验:给儿童在实验桌上画一些假设的厨房、花园、睡眠室等,要求幼儿用图片在桌上做游戏,把图片放在实验桌相应的位置上。图片共15张,内容都是儿童熟悉的东西,如水壶、苹果、狗等。待游戏结束后要求幼儿回忆所玩过的东西,测查其无意记忆的效果。另外,在同样的条件下,要求儿童进行有意记忆,记住15张图片的内容。结果表明,幼儿中期和晚期的记忆效果都是无意记忆优于有意记忆。3岁幼儿并未真正接受记忆任务,基本只有无意记忆。到了小学阶段,有意记忆才赶上无意记忆,并逐步超过无意记忆。

(资料来源:林崇德,《发展心理学》,2009)

幼儿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发展幼儿的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一方面要采取适当的措施引起幼儿的无意记忆,提高记忆的能力和效果;另一方面要正确对待幼儿的“偶发记忆”,充分发挥幼儿言语的调节机能,帮助幼儿确定记忆的任务,激发幼儿记忆活动的积极性,提高幼儿有意记忆的水平。幼儿的“偶发记忆”是指当要求幼儿记住某样东西时,他往往记住的是和这件东西一起出现的其他东西。如在幼儿园教育教学活动中,当老师要幼儿回忆刚出示的卡片上有几只小狗时,而幼儿回答小狗是黄色的。这是由于幼儿对课题选择的注意力、目的性不明确,只把不必要的“偶发课题”记住了,而对“中心记忆课题”的记忆效果不好。

(二)机械记忆占优势,意义记忆逐渐发展

根据记忆方法的不同,人们往往把记忆分为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前者是在不理解内容的情况下主要采用简单重复的方式完成的记忆;后者是根据内容的意义和内在逻辑关系,依靠已有经验的联系形成的记忆。例如,儿童早期“鹦鹉学舌”式的背诵诗歌、认字多是机械记忆,而大班幼儿复述简单易懂的故事时多是在理解的基础上经过了一些加工的记忆,这就是意义记忆。但更多时候,由于幼儿的知识经验比较贫乏,理解事物能力差,他们往往是在对事物的表面特征和外部联系进行简单重复之后而记忆的,表现为非常突出的机械记忆。这一现象在小班幼儿身上表现尤为明显。在成人的正确引导下,幼儿的意义记忆开始发展起来。中大班的幼儿在进行记忆活动时不再只用机械记忆,而是开始对记忆材料进行分析和一定的逻辑加工,有时也用自己的语言代替原文,表现出一定的意义记忆和优于机械记忆的良好记忆效果。一般来说,意义记忆效果高于机械记忆效果。

幼儿教师可充分利用幼儿机械记忆占优势的特点,应让幼儿多记忆一些知识,为将来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当然,教师更应该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发展幼儿的意义记忆,帮助幼儿理解记忆材料,对于那些没有意义的内容,要引导幼儿把它赋予一定的意义,建立人为的意义联系,提高幼儿记忆的效果。如让幼儿认识阿拉伯数字“9”时,引导幼儿把它与“气球”形象联系起来进行记忆,提高学习效率。

(三)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形象记忆是指借助事物的具体形象来进行的记忆。如我们到过天安门或看过天安门的图片之后,头脑中还保留了天安门的形象。语词记忆是利用词的标志来进行的记忆,如我们背诵概念、定理、公式等,这种记忆只有在言语系统出现后才产生。由于幼儿心理发展水平较低,所以整个幼儿期以形象记忆为主,并且形象记忆的效果比语词记忆的好。同时,这两种记忆的能力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并且语词记忆的发展速度大于形象记忆,语词记忆的效果逐渐接近形象记忆的效果。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幼儿教师要善于把记忆材料形象化、直观化,同时要加强语词与形象的结合,提高记忆效果。

(四)自传式记忆突出

自传式记忆是指对个人特别重要的经历的回忆。幼儿对新异事件的自传式记忆常常表现得很好。在3岁或4岁时参加过好朋友的生日派对的幼儿,甚至在18个月之后,还记得许多发生于这次派对的事件。通常而言,年龄较小的儿童比年龄较大的儿童需要更多的提示或指示性帮助,在这种帮助下,他们常常能回忆起与年长儿童一样多的事件。

但是婴幼儿对事件的记忆非常容易被误导,他们会以为一些强加在自己身上的事件和原先虚构的事件真的发生在自己身上了。切奇等(Ceci,et al.,1995)在研究中询问幼儿是否记得曾经经历了诸如被老鼠夹夹到手指这样的事件。尽管几乎所有的儿童在第一次访谈的时候都没有承认经历过这些虚构的事件,但是在不断的询问之后,超过50%的5岁以下儿童和约40%的5、6岁儿童都说这些事件在自己身上发生过,并且还能生动地对自己的经历进行描述。此外,即使面谈者和父母告诉儿童这些事件是假的,实际上并没有发生过,但许多儿童仍然相信这些事件确实在自己身上发生了。因此,成人应该正确对待这种现象,不要随便指责幼儿“不诚实”,而要耐心地帮助幼儿把事实弄清楚。

(五)记忆策略的形成

记忆策略是人们为有效地完成记忆任务而采用的方法或手段。个体的记忆策略是不断发展的。弗拉维尔等(Flavell,et al.,1966)提出记忆策略的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一是没有策略;二是不能主动应用策略,但经过诱导,可以使用策略;三是能主动自觉地采用策略。一般来说,儿童5岁以前没有记忆策略,5~7岁处于过渡期,10岁以后记忆策略逐步稳定地发展起来。

下面介绍三种记忆策略。

1.复述

这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记忆策略。许多心理学家曾研究过儿童复述策略的发展。

资料卡

儿童的复述策略

弗拉维尔等(Flavell.et al.,1966)做过一项实验,被试是幼儿园和小学的5岁、7岁、10岁儿童。实验时先呈现给被试7张物体图片,主试依次指出3张图片要求被试记住。15秒后,要儿童从中指出已识记的那3张图片。在间隔时间内,让儿童戴上盔形帽,帽舌遮住眼睛。这样儿童看不见图片,主试却能观察到儿童的唇动。以唇动次数作为儿童复述的指标。结果是20个5岁儿童中只有2个(10%)显示复述行为,7岁儿童中60%有复述行为,10岁儿童中85%有复述行为。在每一年龄组中,采用自发复述策略的儿童的记忆效果优于不进行复述的儿童。

年长儿童与年幼儿童除了复述策略使用率不同外,其复述的方式也是不同的。如果让儿童记忆呈现给他们的一组单词,5~8岁的儿童通常会按原来的顺序每次复述一个单词,而12岁的儿童则会成组地复述词语,也就是每次复述前面连续的一组单词。

2.组织策略

这种策略与复述是有所不同的,复述策略可以被看做是机械记忆,而组织策略就可以认为是意义记忆。人们在运用这种策略时,会主动地对记忆内容进行组织加工,把新材料纳入已有的知识框架之中或把材料作为合并单元而组合为某个新的知识框架,从而获得更好的记忆效果。对记忆材料可以用多种方式组织加工。下面介绍几种加工方式。

(1)归类加工:如果向你呈现60张图片,它们分别属于家具、碗碟、花、交通工具等,然后要求你进行自由回忆,你会怎么做呢?你自然知道,要记住60张互不联系的图片要比把这些图片聚集为几个类别再进行记忆困难得多。所以可能的做法就是将这60张图片分门别类再进行记忆。事实上,研究结果表明,归类加工是促进幼儿记忆的一种良好的组织策略。上例中所使用的方法是类别归类,意思是指我们在记忆一系列项目时总是倾向于将它们按一定的类别记忆。还有一类归类加工是联想归类。所谓联想就是由一种经验想起另一种经验,或由想起的一种经验又想起另一种经验。人们在记忆的过程中可以根据著名的联想三定律(相似律、对比律和接近律)进行归类加工。例如,根据接近律(由一种经验而想到在空间上或时间上与之接近的另一种经验)而将“桌子—椅子”“男人—女人”等词汇组织在一起记忆。

(2)主观组织:当记忆材料既不能进行类别归类又没有较好的联想律可以用时,人们倾向于进行主观的组织加工。例如,当向被试呈现一些无关联的单词(如帽子、照片、羊、祖父等),让他们自由回忆时,随着测验次数的增加,被试的回忆量会不断增多。同时还发现,被试在连续各次实验中有以相同顺序回忆单词的倾向。这种现象就可能是被试主观地将这些无关联的单词放到一个故事场景中进行记忆而产生的。

(3)意义编码:对那些无意义的数字、单词等,如果把它们与原有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或者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关联来,赋予一定的意义,就容易记住。例如,要记住:149162536496481。如果看不出这些数字间的意义联系,就很难记。如果看出了这些数字的一种意义结构:1,4,9,16,25,36,49,64,81,即“从1到9的整数的平方”,那就容易记住了。

(4)心象化:幼儿早期的记忆特点是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因此,对于故事、诗歌或单词,如果能在头脑中形成心象来记忆,其效果远远优于机械地重复记忆。

3.检索策略

信息一旦进入记忆系统,就要通过某些方法将它检索出来。对于再认而言,因为呈现的刺激将有助于检索出相应的记忆内容,所以检索过程就要容易些。然而,对于回忆而言,检索过程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幼儿在检索方面的缺陷明显地与他们对恢复原先的编码环境的需要有关。例如,在一项研究中,呈现给幼儿一组与当时的目标表征有关的线索(如用玫瑰花和郁金香花作为百合花的线索)。然后,在检索过程中,又再将这些线索部分或全部呈现给幼儿,要求幼儿回忆那些与线索相关的目标词。结果发现,幼儿在适当的指导下,能够检索出信息,但是需要比年长儿童更多的、更清楚的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