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想象的概念
人不仅能感知当前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回忆过去经历过的事物,而且还能想象出当前和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例如,一名大班的幼儿在幼儿园毕业典礼后,对老师说:“我长大会来看你的。”老师问他:“那时你会是什么样子了呢?”他说:“那个时候我一定长很高了,戴着红领巾,背着书包。”这名幼儿在向老师描述他未来的样子时,就是把他生活中所见的小学生与他自己的形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的一个新形象,这个新形象的产生过程就是想象。
想象是人脑在一定刺激的影响下对已储存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的过程。从生理机制上看,想象是人脑的机能。它是大脑皮质上旧的暂时联系经过重新组合形成新的暂时联系的过程,想象的发生、发展与大脑皮质的成熟水平有关。大脑神经系统往往在两岁左右趋于成熟,幼儿在这个阶段能储存比较多的信息材料,因此,1~2岁是儿童想象的萌芽阶段,这时幼儿的想象水平很低,表现为相似联想或象征性游戏,基本上是记忆表象的简单迁移,加工改造的成分非常少。例如,一名1岁10个月的孩子在撕纸玩,当他看到一条条纸条后,忽然对妈妈说:“看!面条!”这就是相似联想,由纸条联想起头脑中储存的关于面条的形象。
想象过程中产生的形象虽说不是当前事物的形象,也不是曾经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但这不等于说想象不是客观现实的反映。任何想象都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在已有形象的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天生色盲的人,在他的想象中一定没有颜色的表象。童话、神话、动画片中的许多形象,如孙悟空、美人鱼、葫芦娃、变形金刚、哆啦A梦等,无一不是与作者的现实生活密切相关的,都是作者通过对自己头脑中已有的形象进行综合、夸张、拟人等方式创造出来的。因此,想象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
想象对我们人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第一,想象可以补充认识过程,填补感知的空白。我们在认识客观事物时,虽说可以通过直接感知去认识事物,但不可能亲身经历每件事,必须通过别人的描述间接地去认识事物,想象可以帮助我们在获取间接经验时构建新形象、新知识。第二,想象是知识进化、创造发明的源泉。人类所有的新发明、新创造,都是从似乎尚未存在的事物中发展而来的。例如,爱因斯坦创立的狭义相对论学说,就是源于他的一个想象:如果有人追上光速,将会看到什么现象;他创立的广义相对论学说,源于他的另一个想象:人在自由下落的升降机里会看到什么现象。如果没有想象就没有科学的预见,没有创造发明。第三,合理的想象还能改善人际关系,促进心理健康。我们在现实生活中都会与人交往,当出现矛盾冲突时,如果能把自己想象为对方,设身处地地想想,可能就会多几分理解,多几分宽容,就会使人际关系更为和谐;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另外一个形象,从心理上得到安慰。例如,一个幼儿在游戏中被别的小朋友抢走了玩具,我们可以引导他把自己想象成“大哥哥”,不和“小弟弟”“小妹妹”计较,这样幼儿的负面情绪“伤心”就会转为正面情绪“自豪”,他会高高兴兴投入另外一项活动中了。
(二)想象的种类
根据产生想象时有无目的意图,可将想象划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1.无意想象
无意想象是指没有特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是最简单的、初级的想象。如幼儿看见充气玩具金箍棒,就把自己想象成孙悟空,舞动起来;看见沐浴的莲蓬头,就拿起来当麦克风。无意想象实际上是一种自由联想,不要求意志努力,意识水平低,是幼儿想象的典型形式。而梦是无意想象的一种极端的表现,梦完全不受意识的支配,是人在睡眠状态时一种漫无目的、不由自主的想象。在梦中,有时会故地重游,有时会见到阔别已久的亲朋,体验童年时代的快乐或经历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从梦境的内容看,它是过去经验的奇特组合。按照巴甫洛夫的解释,梦是人在睡眠时大脑皮层产生的一种弥漫性抑制,由于抑制发展不平衡,皮层的某些部位出现活跃状态,暂时神经联系以意想不到的方式重新组合而产生各种形象,就出现了梦。
梦中的形象往往不是感知到的形象,而是重新组合成的新的形象,它的出现是无意的。梦中所出现的形象或它们之间的联系,有的和现实生活有一定的关联,但却不是现实生活的再现,有的荒诞不稽,似乎脱离现实很远。但是,构成梦境的材料是做梦者曾经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这说明梦境的材料来自于客观现实,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梦是在儿童哪个年龄段最早出现?这个很难确定。皮亚杰观察到儿童最早的梦是在1岁9个月至2岁之间出现的。这时儿童开始说梦话,睡醒后会说梦。比如,一个2岁2个月的孩子醒来就喊:“小熊回来了!”因为前一天,在公园里,一个小男孩把他的玩具熊抢走了。
资料卡
幼儿梦的种类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研究了幼儿梦的种类,认为可能分为下列几类。
1.反映愿望的。例如,有两个月不让小女孩吃雪糕,她在梦中吃了好多的雪糕。
2.以一物代替他物的。例如,在梦里如同在游戏中一样,有象征性的大人、孩子。
3.回忆痛苦的事情,但有好的结果。如同游戏一样,儿童自己对痛苦的事情赋予良好的结果。在幼儿园没有玩到玩具,梦里有好多的玩具包围着。
4.噩梦。在噩梦和游戏中都有恐惧,这是对没有意识到的不愉快的回忆。在游戏中对这种回忆多少能够自觉地控制,在梦中却不能控制。一个5岁的女孩,有一天半夜突然惊醒,又哭又叫,说:“妈妈,我怕,我怕!”清醒后她说自己看见很多妖怪在追她。
5.受到自我惩罚的梦。这种梦,有时是听父母讲了可怕的故事造成的,有时则是其他原因。例如,某小孩入睡前用东西砸了自己的脚指头,醒来后说小狗咬了她的脚指头。
6.由身体受到刺激直接转化而来的直接象征。如小孩尿湿了,会梦见自己坐在水盆里。
皮亚杰认为,以上各种梦说明了梦和游戏在结构和内容上都是相似的。
2.有意想象
有意想象是带有目的性、自觉性的想象。有意想象是需要培养的,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发展。有意想象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再造想象是根据言语的描述和图样的示意,在人脑中形成相应新形象的过程。再造想象对理解别人的经验是十分必要的。幼儿期主要以再造想象为主,如幼儿在一起玩“过家家”的游戏,有的拿着玩具炊具在“做饭”,有的抱着“娃娃”在用玩具奶瓶喂奶等,整个游戏过程就是以再造想象为线索。创造想象指的是在开创性活动中,人脑创造新形象的过程。创造想象的主要特点是,它的形象不仅新颖而且是开创性的,如幼儿想象在天上安个大灯泡,全世界就没有黑夜了等。实践证明,科学研究上的重大发现和创见,生产技术和产品的改造和发明,文学家、艺术家的塑造和构思等,都离不开创造想象,所以创造想象是各种创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是密切相关的,再造想象的发展使幼儿积累了大量的形象,在此基础上,逐渐出现创造想象的成分。
幻想属于创造想象的特殊形式,是一种指向未来并与个人的愿望相联系的想象,如千里眼、顺风耳、铁臂阿童木、星球大战等都属于幻想。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幻想,能激发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属于理想。今天,通过人们的努力,千里眼、顺风耳都已成为现实。而与事物发展规律相违背的幻想,如因果迷信中的形象,则是有害的,属于空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