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期是想象最为活跃的时期,想象几乎贯穿幼儿的各种活动,幼儿的思维、游戏、绘画、音乐、行动等,都离不开想象,想象是幼儿行动的推动力,创造想象是幼儿创造性思维的典型表现。幼儿想象发展的一般趋势是从简单的自由联想向创造想象发展,具体表现为:从无意想象发展到有意想象;从简单的再造想象发展到创造想象;从天马行空的想象发展到合乎现实的想象。
(一)无意想象占优势,有意想象逐渐发展
在幼儿的想象中,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有意想象是在教育的影响下逐渐发展起来的。幼儿的无意想象主要有以下特点。
1.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如三四岁的幼儿看见小汽车或者是小凳子,就开着“车”当司机,嘴里还“滴滴……嘟嘟……”“转弯了”“下车了”说个不停。幼儿画画也是如此,如看见糖果就要画糖果,其他的小朋友也跟着画。
资料卡
天天画画
小班的崔老师发现天天小朋友最近几天有些反常,每到绘画时就表现出无所适从的样子,可他以前是很爱画画的,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当崔老师问天天为什么不画画了,天天回答说妈妈不让我画,这个回答让崔老师很吃惊。等妈妈来接天天时,崔老师就与天天妈妈进行了沟通,原来,前几天天天在家里画画时,妈妈看到他画的东西“乱七八糟”,就很生气地批评他说,今后画画要想好了再画,没想好就不要画。妈妈不知道天天这个年龄的幼儿是不可能先想好再画的。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内容零散
应该说,在幼儿期,由于生理和心理发展的不成熟,孩子们在很多方面都表现出不稳定的现象。如在游戏中,幼儿正在当“老师”,忽然看见别的小朋友在给娃娃打针,他也跑去当“医生”,加入打针的行列。这一特点在绘画活动中表现得更明显,一会儿画人,一会儿画树,一会儿又去画小虫、小花等,当说他画的不像树时,他立刻说:“这是火箭”,显现出一串串无系统的自由联想。
3.以想象过程为满足
由于幼儿的想象主要是无意想象,所以幼儿的想象一般没有什么目的,更多是从想象的过程中得到满足。如小朋友讲故事时,讲起来有声有色,既抑扬顿挫,又有表情,还有动作,听故事的小朋友也被吸引得相当投入,听得津津有味,但成人一听,却不知道他在讲什么,完全没有来龙去脉。孩子们就这样在讲和听的过程中进行想象,感到满足。
4.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幼儿的情绪常常能引起某种想象过程,也可能改变想象的方向。同时,幼儿对感兴趣的主体会多次重复。如小男孩们喜欢奥特曼,他们就经常在一起玩奥特曼打怪兽的游戏。幼儿教师要了解幼儿无意想象的这些特点从而正确引导幼儿。
有意想象在幼儿期开始萌芽,幼儿晚期有了比较明显的表现。在大班幼儿的活动中出现了更多有目的、有主题的想象,但这种有意想象的水平还很低,并且受条件的左右。如在游戏状态下,即使四岁左右的幼儿有意想象的水平都较高,而在实验条件下,有意想象的水平就很低。在教育的作用下,有意想象逐渐发展起来,并且逐渐占主导地位。
(二)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幼儿期主要以再造想象为主,创造想象在再造想象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幼儿再造想象的特点是: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常常根据外界情境的变化而变化;实际行动是幼儿想象的必要条件。2~3岁是想象发展的最初阶段,这个时期幼儿想象的过程进行缓慢,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提示和感知动作的辅助;想象在3~4岁时迅速发展,这时以再造想象为线索,在幼儿的绘画、音乐、游戏等活动中都出现了再造想象的成分;4~5岁幼儿在再造想象过程中,逐渐开始独立地而不是根据成人的语言描述去进行想象,想象的内容已有独立创造的萌芽。5~6岁幼儿的创造想象已经有相当明显的表现,想象内容开始有了较多的新颖性,萌发了非常可喜的创造因素,如幼儿开始想象“取下太阳光给奶奶暖手”“在月亮上**秋千”等。对于幼儿的这种表现,幼儿教师要保护、鼓励,并创造条件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幼儿期是创造想象开始发生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创造想象主要有以下特点:
(1)最初的创造想象是无意的自由联想,这种最初级的创造,严格说来,还只是创造想象的萌芽或雏形。
(2)幼儿创造想象的形象与原型只是稍有不同,是一种典型的不完全模仿,如原型的小鱼是不能飞的,幼儿给它添上翅膀,配上脚就能在天上飞,在地上走了。
(3)想象情节逐渐丰富,从原型发散出来的数量和种类增加。
幼儿创造想象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3岁左右幼儿想象的创造性还很低,基本上是以重现生活中某些经验的再造想象为主。
第二阶段:4岁左右,随着知识经验的丰富及语言和抽象概括能力的提高,幼儿的想象便有了一些创造性成分,如在看图说话时,加入本来没有的人物、情节,使整个故事更加生动、丰满;能用图形组合出许多别人意想不到的物品,如用一个长椭圆和两个小长三角形组成企鹅,用两个三角形组成蝴蝶等。
第三阶段:5岁时幼儿的想象内容变得丰富,新颖性增加,独立性发展到较高水平,且力求符合客观现实,能更多地运用创造想象进行一些创造性的游戏和活动。
(三)想象脱离现实或与现实混淆
幼儿想象脱离现实的情况,主要表现为想象具有夸张性。幼儿非常喜欢听童话故事,因为童话中有许多夸张的成分:大人国里和天一样高的巨人,小人国里像拇指一样矮的小人,长着长长的鼻子的公主等。这些夸张的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简直能把孩子们迷得不得了,不吃饭、不睡觉也要听故事。
儿童自己讲述事情时,也喜欢用夸张的说法。比如,“我家来的大哥哥可有劲儿了!天下第一!”“我家买的那个瓜可大了!”如果有人说自己家的比他家的还大,幼儿比划大瓜的手势就会不断扩大,直到两只手臂全张开为止,“还是我家的大!我家的有这么大!”至于这些说法是否符合实际,幼儿是不太关心的。
幼儿想象的夸张性还表现在绘画活动中。画人时,幼儿常常不画人的鼻子、耳朵,只画上一双大眼睛,还有一排大大的扣子或一个大肚脐。画小朋友在草地上玩时,幼儿会把蝴蝶画得有3个小朋友那么大。
幼儿想象的夸张性是其心理发展特点的一种反映。首先,由于幼儿认知水平尚处在感性认识占优势的阶段,所以往往抓不住事物的本质,比如,幼儿的绘画有很大的夸张性,但这种夸张与漫画艺术的夸张有质的不同。漫画的夸张是在抓住事物本质的基础上的夸张,往往具有深刻的意义。幼儿的夸张往往显得可笑,因为没有抓住事物的本质和主要特征。他们在绘画中表现出来的往往是在感知过程中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如人的一双会动的、富有表情的眼睛;每天穿脱衣服都要触及到的扣子等。其次,幼儿想象的夸张性是情绪对想象过程影响的结果。幼儿的一个显著心理特点是情绪性强。他感兴趣的东西、他希望得到的东西,往往在其意识中占据主要地位。对蝴蝶有兴趣,画面上就会让它占据中心位置;希望自己家的东西比别人家强,就拼命地去夸大,甚至自己有时也信以为真。
幼儿的想象,一方面常常脱离现实,另一方面又常与现实相混淆。小班幼儿把想象当做现实的情况比较多。比如,游戏时过分沉迷于想象情景中,有的幼儿甚至把游戏中的“菜”真的吃了。幼儿教师和家长还经常发现,有时幼儿讲的事情并不是真的。幼儿常常把想象的事情当做真实的。
为什么会出现想象与现实相混淆的情况呢?这是由于幼儿认识水平不高,有时把想象表象和记忆表象混淆了起来。有些幼儿渴望的事情,经反复想象在头脑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变成似乎是记忆中的事情了。有时候,则是由于知识经验不足,把假想的事情信以为真。
中、大班幼儿想象与现实混淆的情况相对较少。孩子们听到一些事情后,常问:“这是真的吗?”有些大班幼儿甚至不喜欢听童话故事,希望老师“讲个真的”,这说明他们已经意识到想象的东西与真实情况是有区别的。
总之,幼儿期是儿童想象非常活跃的时期。应该重视发展幼儿想象,这也是促进他们智力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