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的环境创设是指幼教工作者根据幼儿园教育的要求和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规律,充分挖掘和利用幼儿生活环境中的教育因素,并创设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的活动情景,把环境因素转变为教育因素,促进幼儿身心主动发展的过程。
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幼儿周围生活中的物质环境主要是有形的、看得见的、摸得着的自然环境、家庭环境、幼儿园环境、社区环境等。精神环境主要是隐性的、无声无形的,如家庭成员间的人际关系、幼儿园制度、课程模式、活动方式、教师素质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提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环境是人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心理、社会等条件的综合,是幼儿教育和发展的宝贵资源。
幼儿园环境作为一种“隐性教育课程”,在开发幼儿的多元智能、促进幼儿个性和谐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独特的功能和作用。良好的幼儿园环境就像一个“会运动的生命体”,会随着幼儿的身心发展变化而改变,孩子们可以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不断促进自身的发展。因此,如何创设一个动态的幼儿园教育环境,让孩子与环境实现真正的“对话”并在“对话”中得到全面发展,应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一、幼儿园环境创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环境创设的主客体关系不明确
幼儿园教育环境大多数由教师设计布置,很大程度上只是追求美观,为的是美化环境,缺乏对环境教育作用的考虑,幼儿动手操作的机会很少,教师提供给幼儿可操作的材料也较少,找不到师幼互动的内容,幼儿的作品大多是拿来作为环境的点缀,这样会使幼儿缺乏学习和探索的兴趣。
2.环境创设的内容过于简单
有的教师认为,既然环境创设要求孩子参与,那么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把孩子的画、孩子的手工作品贴到墙上,这样既省时省力,孩子也一定会喜欢。但实践证明,这样的“作品展示”类环境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实际意义很小。另一方面,教师在环境创设过程中过于求新、求奇,没有从孩子的实际需要出发。
3.环境创设过程过于主观化
环境创设过程缺乏连贯性,随意性太强,不利于幼儿养成秩序感和系统地获得知识。一个好的环境创设,是具有整体性的,是一个系统,从班级设定到环境布置,都是具有一贯性的。有的教师认为环境创设应该与课程主体相一致,一个主题实施结束以后赶忙换成另一个主题,把前一个主题布置的环境全部推翻从头再来,这也是不科学的。
二、区域游戏环境创设的原则
1.自然性原则
在有效的空间里,利用桌子、椅子、移动玩具柜将活动室分为几个区域,并利用走廊的环境创设不同的区域,让幼儿有自主选择的余地,能够专注游戏,减少喧哗和干扰。用不同的铺设物来暗示区域的划分,如地毯、泡沫板等,这样既能区分区域,又可增加互动。各区域间幼儿的走动要有清楚的走动线路,而不能随意穿插,以免影响别人正常游戏。
2.融合性原则
将性质相似的区域设置在相邻的位置,使幼儿之间能够互动。如手工作坊和娃娃家、音乐表演区相邻,做好的作品可以放到娃娃家里,给幼儿观赏,还可以送到表演区,给幼儿穿戴。益智区和建筑区相邻,使幼儿动手动脑结合,激发创意。
3.多样性原则
在每一个区域中都提供分类架和游戏筐,使幼儿便于取放和整理。在一个区域中,有几类活动材料,如益智区中,我们把拼图、计算、分类、走迷宫的材料放在一起;在美工区中,有撕纸、剪纸、纸条编织、泥工、做纸浆、瓶子装饰等材料;在运动区,可以扔飞盘、捉尾巴、打保龄球等。幼儿可以运用已有的知识、经验综合性地玩,从而提高幼儿的游戏水平。
4.整合性原则
区域活动并不是独立的教育活动,它是幼儿园整体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需要将区域活动的设置与幼儿园的主题教学进行有机的结合,即班级主题环境与区域环境相融合,成为一个整体。
5.互动性原则
区域环境都是幼儿能直接操作、直接游戏的,同时鼓励幼儿参与环境的创设,师幼共同收集材料,为活动提供开放式的环境。鼓励幼儿制定规则,随时改变区域的人数。如我们在科学区投放了一盒磁力棒,引起了幼儿极大的兴趣,一时该区域内“人满为患”,如何解决科学区的拥挤现象呢?通过研究讨论,幼儿和教师一起找到了答案:可在每个区域边上贴几个小口袋,让幼儿插牌,如果口袋插满了红牌,说明人满了,这样幼儿在“满员”的情况下必须学会等待或先到其他区域活动,这样通过环境的暗示改变了原来的拥挤现象。
6.让环境具有动态性
如在科学探索区中,我们将曲别针、螺丝钉、扣子和塑料管等混放在一个筐里,让孩子们体验磁铁的磁性,幼儿从亲自操作中得到游戏的乐趣。
7.区域玩具配备的原则
区域玩具配备应遵循以下原则:安全卫生原则、坚固耐用原则、标准化原则、玩具的通用性原则、尊重幼儿个体差异原则、突出年龄特点原则。托班或亲子宝宝班重点考虑满足幼儿情感的需要,玩具多以柔软的材料和卡通形象为主;小班重点考虑发展幼儿感官,玩具突出颜色、外形、质地等特征;中班重点考虑训练幼儿的动作技能,玩具突出可操作性;大班以培养幼儿的交往、探索和合作精神为重点,玩具强调使用功能。
★案例★
每次幼儿园迎新生或者庆“六一”等活动需要布置教室环境的时候,都是我作为幼儿园教师想大显身手的时候,可是在今年的环保教育环境设计中,我却没有更好的思路,到底应该给幼儿一个什么样的教育环境呢?是否需要幼儿与我一起动手呢?
分析
幼儿园应为幼儿提供健康、丰富的生活和活动环境,满足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要。幼儿园的环境创设包括墙面装饰和区角布置,环境创设是幼儿园重要的教育资源,环境创设追求的不仅是美观,更重要的是作为寓教育和师幼互动相结合的场合和空间,是实施教育的手段之一。促使幼儿在与环境积极主动的相互作用中,认识个人以及生活共同体与环境的依存关系,感受和体验环境对自己的价值、作用和意义,从而喜爱环境,珍惜和保护环境。利用并开发丰富的物质环境和精神环境资源,自觉抵制环境中不利于幼儿身心发展的各种因素,优化、净化、美化幼儿的生活与教育环境;协同幼儿家庭、社区、幼教机构、社会等各方面力量共同为幼儿生成文明、健康、和谐的物质与精神环境。
策略
1.让幼儿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环境创设中来
环境创设的过程应是幼儿与教师合作的过程,幼儿教师要有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意识,认识到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于环境之中,而且蕴含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因此,教师应与幼儿共同确定环境布置的主题、作品、风格等,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创设的环境,真正支持幼儿的发展。让幼儿参与布置环境,就是注重了活动的过程,而不仅仅追求活动的结果,在活动过程中,更有利于培养幼儿的习惯和能力。
2.启发、鼓励和引导幼儿与环境相互作用
要使幼儿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主动学习和发展,还必须有教师的启发、鼓励和引导,为此教师应做到以下几点:将收集材料和创设环境的过程作为幼儿的学习过程,在发动幼儿集体讨论决定区角布置或墙饰的内容后,教师应和幼儿一起准备材料并进行设计制作。在这个过程中,应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让幼儿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看、听、问等途径获取信息和材料,发展他们获取信息材料的能力和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证明,幼儿是否有自主选择和使用材料的权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们参与区角设置和墙饰制作的积极性,影响着幼儿与环境材料之间的相互作用。
3.增强幼儿园环境的一致性和科学性
为了能够让环境为教育目标服务,应该考虑环境创设要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在创设环境时,对幼儿体、智、德、美四育不能厚此薄彼。应依据幼儿教育目标,对环境创设做系统规划。幼儿园在制订学期、月、周、日及每一个活动计划时,都应考虑目标的一致性和连贯性,从而保证教育计划的顺利实施与教育目标的全面达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