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常见问题及对策

问题六 混龄班幼儿教育的困惑有哪些?——对混龄教育的分析

字体:16+-

“混龄教育”是由幼儿教育家玛丽亚·蒙台梭利提出来的,是指将3~6岁不同年龄阶段和发展水平的幼儿按照一定的模式加以组合,放在同一个班内游戏、生活和学习,以促进幼儿认知和社会性发展的一种教育方式。与混龄教育相对的是同龄教育,它是将同一年龄的幼儿安排在一个班级的一种传统的教育模式。

玛丽亚·蒙台梭利认为不同年龄的幼儿之间的相互交往,可以扩大彼此的交往空间,掌握交往的技能,形成正确的交往态度,养成良好的亲社会行为(如关心、分享、轮流、谦让、协作等),有助于幼儿健康个性的形成。分享作为亲社会的一种表现,是指个体与他人共同享用某种资源。儿童分享行为的培养一直是幼儿教育学界的一项重大课题,它对于个体品德的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作用。研究表明,儿童的分享行为会受到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如儿童的性别、个性、心境、移情能力、被分享物品的属性和分享对象等。诸多西方国家的幼儿园编班是混龄的,混龄编班是一种传统的幼儿园教育模式。混龄编班可以分为两种形式:大跨度编班和小跨度编班。大跨度编班包括托大班混龄、小大班混龄、小中大班混龄。小跨度编班包括中大班混龄、小中班混龄。近年来,我国对于混龄编班的方式越来越关注。

有家长如是说:“年龄不一样大的孩子在一个班,他们会友好相处吗?”

“我家可可喜欢模仿,她会学到大孩子身上不好的行为习惯吗?”

“大孩子和小孩子在一起学习,会不会相互干扰?会不会学不到东西?”

“老师会不会关注年龄小的孩子多一些?而忽略年龄大的孩子?”

幼儿园刚开设混龄班级的时候,家长经常忧心忡忡地说出他们的顾虑,他们有这样的顾虑和担心是很正常的。混龄班级的状态是怎样的呢?还是让我们看看孩子们在一起的情景吧!

情景一:小班的东东把带鱼放到彤彤面前:“姐姐,我不会吃带鱼,给你吃吧!”“不行,东东,带鱼的营养可高啦,多吃会变得聪明哦!我教你吃。”说完,她给东东示范怎样吃带鱼:先把两边的鱼刺取出,再用舌头把小刺舔出来……讲得很仔细,示范得也很认真。

情景二:“妹妹,你在里面走,让我走在外面,我可以保护你。”婷婷拉着依依一起在幼儿园散步。“婷婷姐姐,这是什么树啊?”“这是桂花树,你看看它的花是黄色的,闻一闻,香不香啊?”“婷婷姐姐,你看不到金鱼了吧?你往我这里站,这样你就能看到了!”

情景三:“哥哥,你折的钢琴真好看,能帮我折一个吗?”“当然可以了,你要认真看,等长大了你就会折钢琴了。”“好的。等我长大一岁也可以做小哥哥了吧?”

开设混龄班的目的就是扩大幼儿的接触面,有更多的机会和不同年龄的儿童相互交往,在这一过程中学习与人交往的态度和技能,学会关心、分享、交流、合作等社会行为,为形成积极健康的个性奠定基础。可以说为它幼儿提供了一个近似家庭的生活学习环境,让他们互相学习,从而达到共同促进、共同发展的目的,促进幼儿社会化的发展。混龄教育对幼儿身心和谐发展,特别是情感学习具有独特价值,可以角色转变,促差异互补。年龄不同的幼儿,身心发展有所差异。同龄班中,认知发展稍迟缓的幼儿无法与同伴同步学习,常常会有消极的情绪。但在混龄班中,可与年龄较小的幼儿一起学习,获得再学习的机会,幼儿互相取长补短,各取所需,共同发展,体验成功的喜悦,培养自信心。对年龄小但是发展较快的幼儿来说,有机会与年龄稍大的幼儿一起学习,能够快速提高各方面的能力。

在混龄教育活动中,不同年龄的儿童在一起工作、游戏,增强了群体互动的复杂性和层次性,与异龄同伴交往带来的角色体验、心理体验和沟通方式的变化对幼儿提出了新的人际关系的挑战。同时,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环境的变化,以前是弟弟妹妹的幼儿,现在可能就成了哥哥姐姐,这样幼儿的角色也在不断变化,促进他们不断适应和接受新的角色。这种较为复杂的动态小型社会环境,为幼儿的情感发展提供了动力和源泉。

★案例★

“妈妈我爱你”——三八节的混龄活动。老师分别为各年龄层次的幼儿提供了彩色的小吸管、线、贴画、彩色卡纸等。大班的小朋友在卡纸上剪出爱心的形状,并用水彩笔进行装饰;小班的小朋友撕贴画,在爱心卡上进行装饰,完成后再共同用剪下的彩色吸管穿出美丽的项链。6岁的牛牛做事有些急躁,没什么耐心,学习中遇到困难常常会退缩。这次牛牛和4岁的格格结为一组,格格一直专注地看着牛牛剪卡纸,非常羡慕。牛牛剪的时候特别认真,也很自信。

“哥哥,我也想用剪刀试一试,好不好啊?”

“可以啊,但是你要按照线来剪,还要注意不要剪到手哦!”

叮嘱完以后,牛牛把剩下的部分让给格格来剪,虽然有的地方格格剪得不是很整齐,但大致的轮廓已经剪出来了。牛牛自豪地说:“我教会妹妹用剪刀啦!”

格格在穿项链的时候,珠子总是从绳子另一头掉下来,反复穿了三四次,渐渐失去了兴趣。这时,牛牛帮格格在绳子结尾处打了一个结:“你看,这样就不会掉啦!”格格开心地鼓起掌来。小朋友们互帮互助,友好团结,共同体验给妈妈制作爱心卡的乐趣。

端午节,大班的哥哥姐姐和小班的弟弟妹妹一起观看有关端午节的图片,看奶奶包粽子,学习编鸭蛋网兜、装饰鸭蛋、品尝粽子,在一系列的活动中,让孩子们对端午节的风俗习惯有更全面的了解,体验节日的快乐。在装饰鸭蛋的过程中,有几个小班的小朋友说:“老师,我不会画。”老师并没有给他们做出示范,而是请小班的小朋友看哥哥姐姐是怎么画的,他们用了哪些漂亮的颜色,可以用什么图案进行装饰等。小班的小朋友们开始模仿哥哥姐姐的方法进行装饰,大班的小朋友还主动帮助个别能力弱的小朋友,并不时地提醒他们:“还可以加上彩色的花边”“可以用小圆点装饰”“小心不要画到手上”。

分析

在混龄活动中,小的孩子喜欢模仿大的孩子,大的孩子会努力做得更好,给弟弟妹妹做好榜样。一个儿童在混龄班中的角色是动态的,是会不断变化发展的,如从最初的被照顾发展到照顾别人,从一个“弱者”,努力地学习“强者”,发展成为“强者”。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的发育,他们的心理、社会角色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混龄教育活动为儿童的这种发展变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由于幼儿这种不同社会角色的转换,使得他不断调整自己的行为,控制自我的能力,逐渐内化为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混龄教学活动可以有效促进幼儿学习的主动性。

在幼儿的团体生活中,有许多教育资源,而同伴是幼儿学习的重要教育资源之一。在混龄活动中,虽然幼儿的发展水平因年龄的不同而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但正是这种差异,给了幼儿更多了解他人、向同伴学习的机会。幼儿是好模仿的,而模仿最好的对象就是伙伴,这是成人代替不了的。不同年龄的伙伴在一起,可使他们每个人在某些时候成为别人的“老师”,互帮互学,树立合作意识。教育家艾伦研究发现,同伴教学对扮演教育者角色的儿童有正面的影响。幼儿喜欢比自己大两三岁的同伴指导,学习效果并不比教师或其他成人直接指导的差。混龄模式以大带小、以小促大的氛围,使得幼儿相互为师,善于互相帮助。幼儿之间的合作是一种自发的行为,真实而自然。他们在混龄活动中,会根据各自不同的知识背景和经验,为实现共同的目标出谋划策。

策略

1.游戏策略

混龄活动中,小孩子与大孩子一起游戏、生活,因而有机会向大孩子学习并得到他们的帮助,大孩子也能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他们在一起,合作的机会多,竞争的压力小,合作成功的概率高。如幼儿园教师设计一些混龄游戏,大家一起观察、讨论与动手操作,共同探索完成活动。孩子们在相互效仿、帮助中体验合作成功带来的喜悦,大大提高了幼儿间相互合作的主动性,增强了幼儿的合作意识。

2.指导策略

混龄班孩子的发展水平存在差异,教师要提供不同的并且充足的材料来满足不同年龄幼儿的需要,应针对不同幼儿的发展水平,给予不同的问题和任务,把每个幼儿从低水平向高水平引导。教师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提问时要针对不同孩子有不同难易程度的问题,多向孩子反问为什么。

3.家园合作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提出,家庭是幼儿园最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活动参与,并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共同促进幼儿发展。有研究表明,家长参与幼儿园活动的多少与幼儿身心发展的总体水平呈正相关,家长参与幼儿园的活动越频繁,幼儿身心发展的水平也就越高。因此,可以通过家长会、讲座、观摩课、家长开放日等常规活动,让家长对混龄教育充满信心,并使其对混龄教育的优势加深理解,做到主动配合幼儿园的混龄教育。此外,家长可以利用节假日的时间相互邀请、做客,结伴去社区、郊外等开展一些有益的活动,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和社区的各种教育资源,以扩展幼儿的学习和活动的空间。

一些认知发展的研究表明,相互交往的幼儿,无论年龄大小,当他们处于不同的理解水平时,认知冲突就会产生,在解决同一问题时,理解水平相对较低的幼儿更可能向理解水平较高的幼儿学习,同时提高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混龄教育确实有利于幼儿身心的全面和谐发展,但带给我们的挑战也是显而易见的。作为一名幼儿园教师,必须学会与幼儿交往,善于观察幼儿,大胆合理地采取开放、个别的教育,学会针对共性以及根据每个孩子的不同特点和发展水平进行个别指导,让孩子能够自由地学习,充分地思考。同时,在教育过程中,充分发挥“儿童教育儿童”的方法,使每个孩子身心同步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