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师教育基本能力实用手册

第二节 幼儿教育论文的撰写

字体:16+-

论文是教师教学研究的记录和总结,是教师对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的回顾和反思,也是教师对研究成果的总结、提炼和升华。撰写论文有利于教师提高自我素质、有利于及时积累、有利于形成风格、有利于互相学习,也是幼儿园提升品位和推广教科研成果的需要。撰写论文需要五个方面的能力: 具有一定的选题能力、获取资料的能力、研究能力、构思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

常见教育论文有研讨型论文、经验型教学论文、述评性论文、报告型论文、学术型论文、学位论文、叙事研究报告等。

一、经验型教学论文

经验型教学论文是针对自己在教育教学实践中获得的经验、体会,进行分析、概括、抽象、提炼,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而写出的论文。

(一)经验型教学论文的特点

1.选题角度较小

这种类型的论文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点滴做法、经验、体会、认识,常常是一题一议、一事一议。

2.结构简单

经验型教学论文,一般包括某种教学的做法(经验)、教学取得的效果和体会(结论)三部分内容,这三部分内容也构成了经验型教学论文的三个结构要素。而且大都采用“做法—效果—体会”或“体会—做法—效果”或“效果—做法—体会”方式组合成全文,其结构比较简单。

3.写法灵活

经验型教学论文的写法比较灵活。常见的有:①纪实型的,即选取教学中比较精彩的一堂课或一个片段,进行实录,然后加以分析,得出结论。②举例型的,即通过一个实例,介绍某种做法,阐述某种观点。③归纳型的,即根据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体会进行归纳,概括出几条或几个方面来,以揭示规律,得出结论。④探索型的,即针对教学中的有关问题,或提出自己的见解或介绍有关的经验,对问题进行新的探索。

(二)经验型教学论文的表述方式

1.描述说明法

就是着重描述或说明教师亲自从事的成功的教育、教学的某些环节或步骤,给人以鲜明的感受认识,然后将自己对这些成功之处的体验加以分析和概括,点出这些环节或步骤等的意义、作用或所体现的某些原则、规律,使人从中悟出某些道理或得到有益的启示。

2.归纳概括法

这是根据教师多次经历的教学实践中的经验、体会进行归结,概括出几条或几个方面的共同原则、方法,而这些原则及方法是在归纳了实践中取得良好效果的共同环节、步骤后体验到的。写作中要结合描述这些环节、步骤来予以证实说明,使人能具体领会概括出这些原则及方法的意义、作用和适用范围,并从中悟出它们所蕴含的某些教育规律和理论,以揭示规律,得出结论。

3.分析论述法

就是运用一定的教育理论,对概括出的方法、原则、途径或看法、认识、体会作系统的分析和阐述,揭示或论证这些方法、原则、途径或看法、认识、体会所体现的教育规律或所蕴含的深刻道理。总结并描述一些具体的实践环节,但只是用来证明某种观点、看法的材料或说明性资料。

分析论述法是在教师多次反复实践的基础上才能形成的。因为只有经过多次反复实践,才能从成功解决某项重大保教问题中概括出独特、有效的符合一定规律的原则和方法,才能对深入研究的某一重大教育现象产生深刻系统的看法或认识,因此也才能使之升华,达到一定的理论高度,完全摆脱具体实践环境与条件的局限,具有更广泛的普遍性和推广运用价值。

(三)经验型教学论文的结构

1.标题

简单表明《____的几点体会》《____的几点做法》《我是怎样的____》《____的初步探索》。或者以此为副标题,以能概括全部经验的表述为正标题。

2.前言

可以概述工作的时间、背景、目的、意义。

3.主体

着重介绍若干条基本经验,具体写明成功的做法,也可以在这里写取得的效果。“做法”包括保育、教育教学的方式方法以及教学手段和教学过程的设计等,让人明白你是怎样保教的、幼儿是怎样学的。这部分的写法有:按照保育、教育工作开展的顺序分阶段介绍经验;将总结的经验归纳起来,分成若干条目,由主到次或按并列的方式逐条介绍。

4.小结

简单说明取得的效果,并对取得的经验进行升华和深化,阐述理性的认识。

也可以按照做法、效果、体会三部分结构文章。“做法”可以分步骤或分条目去说明,每一条做法就是经验的描述。“效果”是“做法”的直接反映,往往表现在幼儿的思想、知识、能力、智力等方面的发展和提高上。效果的好坏,可以采用数字说明法,即运用数字来说明效果;也可以采用事例说明法,即通过一两个反映发展、提高的具体事例加以说明;还可以采用归纳说明法,即把教学效果归纳成几点,逐点加以说明。“体会”是在介绍做法和说明效果的基础上理性思考,是对材料的意义和价值的高度概括。写体会可以运用归纳推理法,即从许多具体事例中推出一般性的结论;或运用演绎推理法,即把一般原理运用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从而推导出一种新的认识。

例如,一位教师对区域活动进行探索,首先阐述区域活动的意义;接着总结出区域环境的创设、材料的投放和活动开展的一般做法,说明区域活动开展应注意的问题;然后分析区域活动的实例;最后总结区域活动效果,以及获得如此效果的原因。

二、研讨型教学论文

(一)研讨型教学论文的写作要点

第一,研讨型论文是针对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中出现的问题或薄弱环节进行专题分析、提出自己的见解或解决方法的论文。它的关键是“立论”,这是所有教育论文的基本特点和基础。

第二,撰写这类论文,所研讨的问题要从客观实际出发,以确凿可靠的材料为立论的依据,重在以事论理;其结论(研讨结果)要符合客观实际,要有独到见解和实用价值。

第三,如写《幼儿园的功利性现象》,可遵循“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存在问题—解决存在问题”的思路撰写一篇研讨型教育论文,通过发现和分析当前幼儿园“在目标上追求近期效益”“在方法上寻求‘立竿见影’的模式”的倾向所带来的危害,提出“应该克服幼儿园中的‘急功近利’倾向”的观点。以大量确凿的事实作为立论的依据,并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进行分析研究,找出问题产生、存在的原因。同时,相应地提出解决办法。

(二)研讨型教学论文的结构

一般是按照“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线索来安排。其标题常用《关于____课堂教学存在的几个问题》《关于____的探索》《关于____之我见》等,也可采用正副标题的方式。末尾有的还要有附注、参考文献。研讨型教学论文的结构形态(除标题和附注、参考文献外)一般如下所示。

1.总分总式

这种结构方式由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组成。常见的有以下两种。

①在绪论里提出要研讨的问题,并介绍问题产生的背景,说明研讨这一问题的价值或意义。在本论里,对存在的问题的具体表现进行深入分析,从各方面寻找、论证问题产生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分析原因要具体、实际、多方面或多层次。在结论里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方法或方案、措施。这种方式,其重点在分析问题形成、产生的原因上,它一般是在产生问题的原因还没有被众多人明白的情况下,通过研讨,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以明确努力改进的方向。

绪论部分:提出问题,说明研讨背景、价值意义。

本论部分:分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之一;分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之二;分析问题及产生的原因之三。

结论部分:解决问题,提出意见、方案措施。

②在绪论部分,提出存在的问题,指出存在的问题的不适应或严重性与解决存在问题的必要性、紧迫性。在本论里,首先简要剖析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之后重点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意见或方法或方案和措施。提供对策要结合形势任务,要内容具体,要进行可行性论证。最后在结论里,预测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展望问题解决后的前景。这种结构方式与前一种相比较,更侧重于提出解决问题的意见、方法或方案、措施。虽然它一般是应用在研讨的问题产生原因比较容易弄清楚的情况下,但也要注意分析问题形成、产生的原因,文字表述可以从简,但不能笼统。

绪论部分:提出问题,说明解决问题的目的、意义。

本论部分:提出方法、措施之一、解决问题;提出方法、措施之二、解决问题;提出方法、措施之三、解决问题。

结论部分:预测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展望前景。

2.分总式

这种结构形态,没有绪论,由本论和结论两部分组织,采用先分述后总结的方式构成全文。

本论部分:提出、分析、解决问题之一;提出、分析、解决问题之二;提出、分析、解决问题之三。

结论部分:预测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展望前景。

这种方式,在本论里围绕标题即论述的中心问题,采用并列的方式,分别论述与总论题密切相关的几个不同问题。每个问题的论述是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线索安排。在结论部分,将论述的几个问题归并起来,预测问题解决的可能性,展望解决问题后的前景。

3.推进式

这种结构方式由“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三部分组成,三者之间是一步一步地推进论述的。即提出问题,说明研讨的意义等——分析问题,说明问题产生的原因等——解决问题,提出具体的意见、方法、措施等。

这种方式三部分之间是层层递进的,三部分的容量、篇幅也大体上均等,运用时不要写得头小、腹大、尾短。

三、学术型论文

学术型论文就是专门对社会科学或自然科学领域中某一问题,进行探讨、分析论证的文章。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VDC 001.81.CB 7713-87号文对学术论文的定义为:学术论文是某一学术课题在实验性、理论性或观测性上具有新的科学研究成果或创新见解的知识和科学记录;或是某种已知原理应用于实际中取得新进展的科学总结,用以提供学术会议上宣读、交流或讨论;或在学术刊物上发表;或作其他用途的书面文件。

在社会科学领域,人们通常把表达科研成果的论文称为学术论文。

学术论文是学术研究的结晶,而不是一般的“学术体会”;是对某一学科领域科学规律的提示,而不是某些现象的直录、材料的罗列、事件经过的描述;是对真理的探求和发展,而不是对他人研究成果的简单重复。学术论文的作者必须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来观察和分析带有学术价值的问题,引述各种事实或道理去论证自己的新发现、新见解,向学术界表述自己研究的最新成果。

(一)学术论文的特点

1.学术性

所谓学术,是指较为专门、系统的学问。所谓学术性,就是指研究、探讨的内容具有专门性和系统性,即以科学领域里某一专业性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当然也有的学术问题,仅凭一个专业领域的知识解决不了,就会由两个或几个专业的专家联手合作研究,运用各自的专业知识,解决一个学术问题,写出学术论文。

从内容上看,学术论文更是富有明显的专业性。学术论文是作者运用系统的专业知识,去论证或解决专业性很强的学术问题。有时候,单纯从题目上还难以判断是否是学术论文,必须从内容上加以辨别。从内容上看是否有明显的专业性,是学术论文和一般议论文最重要的区别所在。

从语言表达来看,学术论文是运用专业术语和专业性图表符号表达内容的,它主要是写给同行看的,所以不在乎其他人是否看得懂,而是要把学术问题表达得简洁、准确、规范,因此,专业术语用得很多。

2.科学性

所谓科学性,就是指研究和探讨的内容准确、思维严密、推理合乎逻辑。科学性是学术论文的重要特点,也是学术论文的生命和价值所在。开展学术研究、写作学术论文的目的,在于揭示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探求客观真理,从而促进科学的繁荣和发展,这就决定了学术论文必须具有科学性。

首先,研究态度的科学性: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

其次,研究方法的科学性:要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去进行科学探讨。科学性在思维方式上的重要表现就是逻辑性。王力先生说:“撰写论文,第一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运用逻辑思维,如果没有科学头脑,就写不出科学论文,所谓科学头脑,也就是逻辑的头脑。”研究方法的科学性,就是先用归纳法,再用演绎法,而不能反过来。要从大量的具体材料去归纳,从个别到一般,以归纳为基础,再作分析,最后得出结论。对结论还要多设疑问,反复思考论证,凡是先有结论,再找材料的研究,都是反科学的研究方法。

再次,内容的科学性:什么样的内容才符合科学性?那就是论点正确、概念明确、论据确凿充分、推理严密、语言准确。 论点(观点)即学术研究的成果结论,这个结论应能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规律,揭示客观真理,符合客观实际,经得起实践验证,经得起推敲和逻辑推理。

3.创新性

创新性被视为学术论文的特点之一,这是由科学发展的需要决定的。科学研究是对新知识的探求。如果科学研究只作继承,没有创造,那么人类文明就不会前进。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发现、不断发明,也就是不断创新的历史。一个民族如果没有创新精神,这个民族就要衰亡。同样,一篇论文如果没有创新之处,它就毫无价值。

学术论文的创新,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填补空白的新发现、新发明、新理论。

第二,在继承基础上发展、完善、创新。

第三,在众说纷纭中提出独立见解。

第四,推翻前人的定论。

第五,对已有资料进行创造性综合。

4.理论性

学术论文与科普读物、实践报告、科技情报之间最大的区别就是具有理论性的特征。所谓理论性,就是指论文作者思维的理论性、论文结论的理论性和论文表达的论证性。

(1)思维的理论性。即研究者对研究对象的思考,不是停留在零散的感性上,而是运用概念、判断、分析、归纳、推理等思辨的方法,深刻认识研究对象的本质和规律,经过高度概括和升华,使之成为理论。

(2)结论的理论性。学术论文的结论,不是心血**的激动之词,不是天马行空般的幻想,也不是零散琐碎的感性偶得。学术论文的结论建立在充分的事实归纳上,通过理性思维,高度概括其本质和规律,使之升华为理论。理性思维水平越高,结论的理论价值就越高。

(3)表达的论证性。 学术论文除了思维的理论性和结论的理论性以外,还必须对结论展开逻辑的、精密的论证,以达到无懈可击、不容置疑的说服力。

(二)学术论文的类型

按性质功能划分,学术论文可分为如下几类。

1.论说型

即用大量的事实、数据和材料正面阐述,以证明自己的观点。考证性文章归入此类。

2.综述型

即对某一时期某一学科领域的研究进展情况加以概括总结,分析现状,指出问题,并明确发展方向和趋势。

3.评论型

即对某一学术成果、期刊论文或专著的内容进行估价和鉴定,指出其成就,分析其价值,指明其中的问题与不足。

4.驳论型

即反驳对方的观点,提出不同的见解。常见的商榷性文章就属此类。

四、报告型论文

报告型论文指描述并阐述教育实践中某一体系、模式等具体项目的构建的理论性文章。它是描述教育研究工作的结果或进展的文件,是报告情况、建议、新发现和新成果的文献。它也是教育研究工作者广泛使用的一种文体。

撰写研究报告必须遵循科学性、创造性、规范性、可读性原则。

(一)报告型论文的种类

1.实证性研究的报告

即用实证性方法进行研究、描述研究结果或进展的报告。如对某个教育问题进行调查研究写成的调查报告;对某种教育现象进行科学实验后写成的实验报告;对某个学校的教育教学经验进行总结以后写成的经验总结报告等。这类报告都是以直接研究所得到的材料为基础,对研究的方法和过程加以分析,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提出经验、办法、建议及存在的问题,得出应有的结论。

2.文献性研究的报告

即用文献法进行研究的报告。如教育史研究中的文献考证报告。这类研究报告以对文献的分析、比较、综合为主要内容,并展示文献的考证过程,说明文献的来源和可靠程度。

(二)三种主要的研究型报告

1.教育调查报告

对某种教育现象调查后,对其结果整理成的文字材料,就是教育调查报告。其作用是就某一科研课题搜集材料、罗列现象,在整理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经过分析、归纳、综合,揭示出事物的本质,探索事物内部联系及其规律,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调查报告一般都包括总提、主体、结论这个“老三段”的基本格局。调查报告结构有以下几个组成部分:题目、导言、主体、讨论或建议、结论、参考资料。

2.教育实验报告

对某种教育现象实验后,要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全面总结,提出一个客观的、概括的、能反映全过程及其结果的书面材料,就是教育实验报告。

教育实验报告可以分为三部分:前言;实验过程和结果;讨论及结论。实验报告的基本结构:题目、单位作者、课题的提出、实验方法、实验结果、分析与讨论、结论、附录和参考文献。

3.教育经验总结报告

经验总结报告是对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积极探索而积累起来的经验的系统化、理论化的书面材料。

经验总结报告的基本结构大体有以下几部分:题目、引言、正文、结尾。

由此可见,各种类型的研究报告的写作形式是不尽相同的。尽管如此,它们却包含或者可以归结为前言、正文、结论这个“三段式”的基本格局。如调查报告可分为引言、正文、结论三个部分;实验报告可分为引言、实验方法、过程和结果、讨论和结论四个部分;经验总结报告可分为情况概述、经验总结、存在问题和今后意见四个部分。当然,这只是教育研究报告习惯格式的沿用,并不能限制文章结构形式的创新。研究报告的结构可以根据内容和体裁的不同而灵活掌握。只要能够达到结构完整、层次分明、逻辑缜密、条理清楚的要求,在写作形式上是可以有所不同的。

五、学术论文、研究论文的书写规范

(一)步骤

基本步骤为:选题收集、整理资料编写提纲行文(初稿、修改稿、定稿)投稿。

(二)书写规范

1. 标题

题目即标题,它在一篇文章中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1)标题特征词的准确用法。

①根据不同的论文类型,拟定相应的“特征词”。

经验型论文的标题:最好不用“论……”,可以用“略论……”“浅论……”“浅谈……”“小议……”等。

研讨型论文标题:研讨型论文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最后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研讨型论文标题的特征词一般有“现状”“问题”“思路”“思考”“对策”“建议”等。

实证型论文包括调查实证型论文和实验实证型论文。调查实证型论文标题的特征词主要为“调查”,实验实证型论文标题的特征词主要为“实验”。

评述型论文的标题:特征词有“综述”“述评”“评述”“评析”等。

报告型论文的标题:特征词有“探索”“实践”“构建”等。

②常用特征词的比较和选用。

“论”是分析和说明事理,是学术性很重的词。

“谈”用得较多,大多数经验型论文的标题都可以用特征词“谈”。

如果文章侧重于评议、评论,但又不属于评述型论文,其标题可用特征词“议”。

如果文章侧重于对问题产生原因的分析,并分析得比较深透,其标题可用特征词“分析”“透析”“剖析”。特征词“透析”侧重于分析的程度“透”;“剖析”侧重于逐层地分析;“试析”的学术分量比前三个词稍轻一些,“浅析”“简析”的学术分量比“试析”更轻。

“探索”是指多方寻求答案,解决疑问。 有理论“探索”,提出了“讨论”性的意见、观点,宜用“探讨”。

具有“探索”性质,又具有“分析”性质,宜用特征词“探析”。具有“探索”性质,但学术分量比“探索”性质的文章要轻一些,宜用特征词“试探”或“浅探”。只是初步地“探索”,其中的观点还有待进一步验证,标题宜用“初探”或“探略”。提出了新的观点,或有新的方法、新的思路,其标题宜用特征词“新探”。

“思考”,主要是强调作者自己的观点、看法,对某一问题深入地剖析,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建议。

(2)题目的三要素。

包括明确研究对象、明确论文所解决的问题、本论文的贡献。

(3)标题常用的写法。

类似文章标题的写法,如《幼儿园科学教育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类似公文标题的写法,如《幼儿园科学教育实施情况调查报告》;用正副标题的写法,如《学习与探究——幼儿园科学活动的调查与思考》。

(4)字体。

正标题可用黑体,加粗,3号,居中;副标题前面加破折号,可用宋体,4号,居中。

2.作者及作者单位

(1)作者署名基本原则。

按贡献大小排名次。谁对该研究负有主要责任,谁就是第一作者;对于协助做了部分工作的人员(如某个调查的承担者)可不署名,在前言中说明或文末致谢;论文署名应包括如下内容:姓名、所在单位、所在地区、邮政编码。

(2)字体。

作者姓名可用楷体,4号,居中;作者单位、邮编可用仿宋体,4号,居中(该项用圆括号括起来)。

(3)署名规范。

中国作者姓名的汉语拼音采用如下写法:姓前名后,中间为空格。姓氏的全部字母均大写,复姓应连写。名字的首字母大写,双名中间加连字符;名字不缩写。例如: WEI Dong(魏冬),WANG Xi-mei (王细梅)。

文章应标明所有作者的工作单位,包括单位全称、所在省市名及邮政编码,以便于联系和按地区、机构统计文章的分布;单位名称与省市名之间应以逗号分隔。整个数据项用圆括号括起。英文文章和英文摘要中的作者工作单位还应在省市名及邮编之后加列国名,其间以逗号分隔。例如:

(1.江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 江西南昌 330027; 2.南昌飞机制造厂,江西 南昌330006)

(Institute of Nuclear Energy Technology,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

3.摘要

摘要是论文的概括和浓缩,可便于读者了解全文的梗概,使读者不阅读论文全文即能获得必要的信息, 并吸引读者产生浓厚的兴趣。常采取直述方式,主要介绍创新内容。一般不分段落,一段话即可完成。图表和文献索引一般都不应放入摘要。文字应言简意赅、重点突出;一般论文字数200~300字,学位论文500~1000字,且需英文摘要。 摘要应包括全文中最核心的部分并独立成文。论文摘要不列举例证,不讲研究过程,不用图表,不给化学结构式,也不要作自我评价。包含以下内容: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研究的主要内容,指明完成了哪些工作;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突出论文的新见解;结论或结果的意义。

(1)摘要的要素。

解决了什么问题? 从事这一研究的目的和重要性。应用了什么方法? 研究的主要内容,应用何种方法(试验处理、数学分析等)?得到什么结论? 完成了哪些工作?获得的基本结论和研究成果、结论或结果的意义有哪些?

(2)主要要求。

既要充分反映三要素所含内容,亦需充分概括,故文字必须十分简练,其字数一般不超出论文总字数的5%;不列举例证,不讲研究过程,不用图表,不给化学结果式;突出论文的成果性(新见解、新方法和特色),但陈述一定要客观,不要写自我评价语言。

(3)字体。

“摘要”两字可用黑体,5号,加粗,加方括号;其内容可用宋体,5号,左右各缩进1厘米。

4.关键词

关键词是反映文章最主要内容的术语,对文献检索具有重要作用;学术文章要有中、英文关键词(中、英文关键词应一一对应)。

每篇文章可选3~8个关键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隔开,最后一个关键词不加任何标点。

中文关键词,例如:关键词:道德修养;主体;能动性

英文关键词,例如:Key words: moral cultivation; objective; initiative

“关键词”三字可用黑体,5号,加粗,加方括号;其内容可用宋体,5号,左右各缩进1厘米。

5.绪论(引言/引论/前言)

引言必须开宗明义地交代清楚研究的目的、意义、任务和方法。

引(前)言的写法:突出重点、注意深度、审慎评价、不列图表。

6.正文

正文是一篇论文的主要部分,占据了论文的最大篇幅,作者的创造性成果或新的研究结果都将在这一部分得到反映。做到:

(1)内容充实,论据充分、可靠,论证有力,主题明确。

(2)为做到层次分明、脉络清晰,将正文部分分成几个大的段落,使整篇论文的结构清晰。这些段落称为逻辑段,一个逻辑段可以包含几个自然段,每个逻辑段可以冠以适当的标题(分标题或小标题)。

(3)对文章中的章、节、目等各级标题的层次以及图、表、公式进行序码的编排,要做到整篇文章一致,达到文章各部分间的相互参照。

(4)排版要合理,每张插图或表格应占单独的一段,并加上明确的标题,以产生较好的视觉效果及阅读效果。

(5)尽量避免使用过长语句(30个字以上的句子),不要用生僻的语句;避免出现大段段落,大段文字会让人望而生畏;避免语法及词语错误(Word有检查功能);避免整篇论文中量纲或单位不一致。

7.结论

结论是整篇论文的结局,不是某一个局部问题或某一分支问题的结论,不是正文中各段小结的简单重复。结论应体现作者更深层的认识,从全篇论文的全部材料出发,经过推理、判断、归纳等逻辑分析过程而得到的学术总观点、整体见解。也可以在此提出文章的局限性,以及进一步研究的方向。结论应该准确、完整、明确、精练。

一般应包含以下几个方面:本文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得出了什么规律,解决了什么理论或实际问题?对前人有关工作做了哪些修正、补充、发展、证实或否定?本文研究的不足之处或遗留未解决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可能的关键点和方向是什么?

8.注释与参考文献

作者写作论著时所参照、引用的文献书目,采用顺序编码制,按在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排列编号,并用方括号标注在文中引用处的右上角。

(1)格式。

[1]作者(3人及以下全列,3 人以上加“等”).题名[J].刊名,出刊年,卷(期):起止页码.(引自期刊)

……

[7]作者.题名[DB/OL(联机网上数据库),或DB/MT(磁带数据库),或M/CD(光盘图书),或CP/DK(磁盘软件),或J/OL(网上期刊),或EB/OL(网上电子公告)].出处或可获得地址,发表或更新日期/引用日期(任选).(引自电子文献)

(2)注意事项。

书名、文章名和杂志名不用加书名号;作者、文章名、书名、书的出版时间后用圆点,不用句号;出版地和杂志的卷号(或期号)后用冒号;书的出版社和出版时间间用逗号;杂志的名称、出版年和卷号(或期号)之间用逗号;起止页码之间用“~”,不用横线“-”;每项参考文献最后不加标点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