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多听名师名家讲座
大学,是国家人才的培养基地,而讲座则是大学里重要的培养手段。一所大学,我们不要看它的建筑物有多宏伟有多华丽,而要看这所大学里有多少大师大家,看这所学校的学术氛围是否浓厚,除了课堂教学有举足轻重的大师级人物,课外是否也能为学生带来丰盛的精神大餐。而讲座,就是那免费的午餐,虽然免费,却很丰盛。丰富多彩的讲座对于繁荣校园文化,活跃学术气氛,鼓励理论研究和学术创新等,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大学,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空间。它给予大家许多相互交流、平等学习的机会,讲座就是这样的场合,来大学讲座的各界精英,无论他多么出色,在所研究的领域取得多大的成就,来到大学讲座,就得平等地面对我们,所以我们能够充分利用大学的有利氛围,在讲座中开阔视野,获取多方面信息的同时,也能更好地认识自己、调整目标。精彩的讲座,永远都是我们大学校园里一道亮丽的风景。
小贴士
黄鸣是某大学大四学生,已考上国内某知名学府的研究生。谈起他的考研经验,感受最深的就是在大学四年里,听了不知多少场讲座和学术报告,这些讲座和学术报告,不管是专业的还是非专业的,都让黄鸣学到了很多知识,为他的考研增加了不少成功砝码。黄鸣说,进入大学之后,他就发现在大学里可以听到很多大师们的讲座,能近距离地接触那些专家学者们,他感到非常兴奋。于是,只要有讲座,他就不错过。而且在听讲座的时候,他尽量抓住一切机会,向讲座者请教。有一次,一位新闻界的泰斗来学校讲座,黄鸣竟然提了三个问题,而且提的问题都很有深度,那位讲座者一直很耐心地回答,而且最后还表扬他是一个肯钻研的学生,以后必有大发展。后来,黄鸣考研复试的时候,竟然发现面试的考官有一位就是那位曾经表扬过自己的讲座者。那位考官也认出了他,笑着对他点了点头。黄鸣悬着的心也落了下来,在整个面试过程,他没有出现因紧张而卡壳的状况,回答问题也很正确。最终,黄鸣以面试成绩第一,笔试成绩第三被那所名校录取为公费生。
大学里的讲座可以分为指导性讲座和学术性讲座。在指导性讲座中,讲座者能给我们以切实的人生指导,引导我们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大学里更多的是学术性讲座,学术性讲座能让我们开阔知识视野,培养学习兴趣,增强学术功底。在大学里,如果能多听些学术性讲座,不管是哪个学科领域的讲座,能优化我们的知识结构,提升我们的综合素质。通过听讲座,我们有机会和来自各个方面各个行业的人接触,有机会分享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领略他们的人格魅力。
大学里的讲座,不同学科、不同种类,有关于天文地理、国家形势的,也有我们关心的种种问题,如大学生心理健康、毕业生就业等。众多的讲座让人眼花缭乱,由于我们的时间和精力都有限,所以不可能有讲座就要去听。不过一些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讲座可不能错过,很多课堂上没法学到的、书本上看不懂的知识,都可能通过听专业讲座学到,专家、学者一般都走在学科研究的前沿,可以为我们带来更多的专业前沿信息,从而了解它的发展趋势,为自己在专业方面的学习指点方向。
在大学里听讲座,掌握最新的讲座信息很重要,即讲座的题目、地点、时间、讲座者等信息。主办人或主办单位一般会提前在学校的公告栏贴出海报,所以平时多多留意学校公告栏的信息,还有一些讲座只是系、院内部举办的,这样的讲座有时候就不会在公告栏里贴出海报,可以通过同学、朋友、老师获得讲座信息。只要我们真的想听,就能发挥主观能动性,获得我们想听的讲座信息。
(二)大学里多读几本好书
纵览古今中外,凡是有成就的政治家、科学家、艺术家,以及那些在自己工作范围里做出成绩的人,没有几个是不重视读书的。可以说,“阅读,是人成长、走向成功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读书能陶冶人的性情,能够激励我们的斗志,能够培养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能够增长我们的见识。而大学四年,正是读书的好时光。周末、课余,选几本好书,坐在校园里、图书馆或是宿舍里,细细品味书中五彩斑斓的世界,心灵因此得到沉淀,得到升华。
这里说的“读书”是指课外阅读。几乎每个高校都有藏书丰富的图书馆,而且大学里的学习相对中学时期要轻松很多,有足够的时间让我们来阅读。在这里向大家推荐50本大学里要读的书。
《论语》《易经》《老子》《庄子》《孙子兵法》《中国通史》《中华上下五千年》《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唐诗三百首》《宋词选注》《平凡的世界》《狼图腾》《围城》《丑陋的中国人》《草样年华》《文化苦旅》《活着》《傅雷家书》《尘埃落定》《方与圆》《巴金全集》《鲁迅全集》《李嘉诚给大学生的忠告》《中国农民调查》《福尔摩斯探案集》《简·爱》《飘》《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人性的弱点》《成功学》《傲慢与偏见》《复活》《高尔基文集》《百年孤单》《老人与海》《泰戈尔诗选》《少年维特之烦恼》《汤姆大叔的小屋》《战争与和平》《小王子》《阿甘正传》《麦田里的守望者》《牛虻》《茶花女》《莎士比亚戏剧选》《哈利·波特》《红与黑》《巴黎圣母院》。
当然,并不是说大学里只看这50本书就够了,这里列出来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给大家做个参考,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来重新列个书目。不过,其中的一些是我们大学生必须要看的。
《论语》
《论语》是记载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孔子(前551—前479)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对我国思想文化及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巨大和深远的影响。《论语》大约写于春秋、战国之际,最后的编定者是孔子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汉代以后,被奉为儒家经典,后来成为历代文人必读的教科书。《论语》共二十篇,全书记录孔子谈话、答弟子问及弟子间相互谈论,多方面展现了孔子的思想和学说,包括孔子的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品德修养、文学理论等。也许没有哪个大学生不知道《论语》,但是,知道并不代表会去阅读。曾经的教材里,会有一两篇《论语》里的文章,我们大概就知道“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由于中学时期,我们都是把《论语》当作一本生涩的教科书去读,从而无法领略到其雍容博雅的生命形态和活泼亲切的语言魅力。读《论语》要在自由阅读的情况下,一个人,慢慢地品味,在书中,我们能与圣人交谈,接受圣人的教导,从而获益匪浅。
《易经》
《易经》的起源很难说清楚,据说是上古人类文明的遗产,而它的作者就更难说清楚了,有说法是:神农依先后天卦而作连山八卦,连山易以艮为首。黄帝依先后天卦而作归藏八卦,归藏易以坤为首。文王采先后天易演六十四卦次序,作父母六子图,又作六十四卦卦辞。周公承父业,作三百六十四爻爻辞。孔子赞《周易》,述作《十翼传》。在所有的经典中,《易经》是与我们的生活最相关的,其中的道理和语言在生活中常常能够体现。比如,春节贴春联“三阳开泰”就是《易经》里的句子,还有公司管理权术中的“亢龙有悔”“潜龙勿用”等都来自《易经》。《易经》对我们中国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就算我们不知道“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是来自《易经》,但这句话却能激励很多身陷困境的人们。所以,闲时读读《易经》,能为我们的学习、生活指点迷津。
《鲁迅全集》
作为一名文学巨匠,鲁迅用手中的笔,唤醒了一代又一代年轻人。在鲁迅55年的生命里,留下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花边文字》等,还有《古籍序跋集》《译文序跋集》《汉文学史纲要》《中国小说史略》等。鲁迅是一个多产的作家,而且他写的都是些高质量的作品。鲁迅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可撼动的。在中国最黑暗的时期,他的文字像是匕首插进敌人的心脏,也震醒了麻木的国人。我们先不说鲁迅的作品如何优秀,单看鲁迅先生的为人,作为那个时代的积极知识分子,其独立与自由的思想,是很多知识分子不能坚持的。不管是在学术、思想还是生活上,鲁迅都没有丢掉知识分子的硬气,值得我们后来人学习。他作为一个文人,从来都没有忘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力求能为振兴民族作一点努力。他一直都在这么做。我们今天提倡读鲁迅,也是为了那“忘却的纪念”。鲁迅曾经忧虑的东西在我们这个时代还是存在着,我们现在阅读鲁迅、学习鲁迅并没过时。
《高尔基文集》
高尔基(1868—1936),苏联无产阶级作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高尔基出身贫困,没什么上学的机会,只能刻苦自学,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1892年发表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登上文坛;1895年发表《伊则吉尔老婆子》《鹰之歌》;他的早期作品既有现实主义作品,又有浪漫主义作品。《马卡尔·楚德拉》《伊则吉尔老婆子》《鹰之歌》属于浪漫主义作品,赞美了热爱光明与英雄事业的个性,以及渴望战斗的热情;《契尔卡什》《沦落的人们》《柯诺瓦洛夫》等属于现实主义作品,体现了广大人民的苦难生活及他们的抗争;长篇小说《母亲》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批自觉为社会主义而斗争的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英雄形象,是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还有自传体小说《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都很值得一看。高尔基的作品从1907年就开始介绍到中国。他的优秀文学作品和论著成为全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财富。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虽说我们现在读书不应再抱有功利性的目的,但是多读书,读好书确实能陶冶个人情操,提升自身气质。在阅读的过程中,必须心静,“宁静而志远”“学须静也”。淡泊名利,方能修身养性,方能读出书中精华。不要怕读了那么多书没有用,装进脑袋里的东西迟早有一天能发挥它的功效,千万别等到“书到用时方恨少”。趁着我们正处于读书的好时光,多读些好书吧。
(三)每周至少去一次图书馆
有一名大学生曾在校园BBS上发过这样一篇帖子:大学四年,我一共进过三次图书馆。第一次是大一军训休息时,憋不住了,跑进去上过一次厕所,因为听说里面的厕所很干净,还有书香味,果然不假;第二次进去,是系里统一办阅读卡,要去机房拍照,那卡办了之后就被我放在抽屉里,毕业的时候收拾东西,翻出来一看,都长霉了;第三次进去,是因为哥们说自修室一女孩长得特像我初恋情人,结果我平生第一次在自修室里对着一女孩伤感了半个小时又30分钟,然后差点被那女孩误认为神经病。
我们先不说他写的是真是假,但是作为一名大学生,没有好好利用图书馆,不能不说是很大的损失。覃××,25岁时就成了董事长,在他为大学生写的《读大学,究竟读什么》一书中就提到了,读大学还得读图书馆。他说一个大学生,如果在大学里没有安心地在图书馆好好看过几本书,就没有真正意义上读过大学。虽然,现在有些高校图书馆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弊端,如图书不全、更新较慢、借书有限制等,尽管如此,如果我们能把图书馆里那些能利用的资源尽数利用上了,也已经足够了。
高考填志愿时,大多数人会先了解一下自己要报的学校到底是什么样的学校,师资力量怎么样?学校环境好不好?图书馆藏书多不多?图书馆成了衡量高校整体水平的标准之一。我国十大名校,其图书馆藏书也是体现名校风范的重要标志之一。如北京大学图书馆,藏书561万册,是我国高校中建筑规模最大、藏书量最多的图书馆之一。学校图书馆总面积达到6.2万平方米,阅览座位4000多人,总藏书量达650万册,容量规模已成为亚洲高校第一大馆。在很多学校,图书馆是学校的核心建筑,或高大宏伟,或古香古色,或庄严神秘。
图书馆成了大学里最神圣的地方。我们可以把早餐带进教室去吃,我们可以在校园里打打闹闹,我们可以穿着吊带裙、拖鞋在宿舍里晃,可是在图书馆就不行。你如果一副吊儿郎当的样子走进图书馆,就算馆前的门卫没拦住你,坐在图书馆里的同学也会对你表示不满。
图书馆对于我们的意义,不亚于第二课堂。教室里老师教的东西毕竟是有限的,很多学科外延的东西需要我们自己去探索,而图书馆就成了我们探索的最佳去处。如果说一本书是一滴水,那么图书馆就是一个知识的海洋。在图书馆丰富的藏书面前,你会觉得自己是那样的浅薄,恨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塞进脑袋里去。图书馆可以激活你的求知欲,让你的心沉静。待在图书馆里,哪怕什么都不做,闻闻书香,心也是充实的。周末的时候,如果出去玩、上街购物,回来后,我们会觉得心身疲惫;但是,如果我们在图书馆泡上一整天,当揉着有点酸涩的眼睛走出来时,我们会觉得这一天没白过,心里很充实,学到知识的快乐会让你有更好的心情面对下个星期的学习和生活。
小贴士
文刚进大一时,给自己下达了一个硬性任务,那就是大学四年里,一定要把图书馆所有想看的书都看完。文来自一个偏远的地区,从小就喜欢文字,喜欢阅读。可是由于地域限制,从小学到高中,除了学校发的课本,很少再看到别的课外读物,她到处去借书看。村子里有一个在外面打工的女孩,每年回家就会带几本薄薄的小说给文,虽然只是薄薄的几本,但是对文来说却像一笔财富,看了一遍又一遍,以致后来小说中的故事她都可以倒背如流了。文非常盼望上大学,因为听老师讲,大学里有图书馆,在图书馆里,你可以任意看你想看的书。后来,文终于考上了大学,报到的那天,她行李都还没放下,就找到了学校的图书馆。站在那威严而古朴的建筑物前,文深深地吸了口气,差点流出眼泪,她在心里想着:我终于可以尽情地看书了!
以后的日子,文除了上课就是泡图书馆。她像一个干渴了很多年的沙漠来客,如饥似渴地饮着图书馆里的清泉。大一那年,光读书笔记就记了好几大本。文看书很杂,可以说一切用文字拼起来的东西她都喜欢,她都可以读下去。后来,她试着写一些文章,有杂记、书评、随感,并且试着向一些刊物投稿。在泡图书馆的日子里,文变得更加沉静,思想更加深邃,比周围的同学多了份深刻。由于书看得多了,她的知识面也变得更广。她说由于从前没有条件,接触的知识除了教材还是教材,所以刚进大学时,与同学们聊天都不知道聊什么。很多同学在这之前就接触过很多东西,网络、图书什么的,所以比她懂的要多。她只能通过图书馆里的藏书来给自己补课,才不会永远落在别人的后面。事实证明,文的选择是正确的,通过在图书馆的学习,她不仅没有落后于她的同学,甚至远远地超过了那些以前比她懂得多的人。很多时候,她可以与研究古代历史的老教授侃侃而谈,也可以与对军事很感兴趣的男同学争个高低,还可以和时尚的漂亮女同学聊今夏最流行的彩妆……文的同学都说文是在图书馆里泡出来的一只“白天鹅”。
也许,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像文那样,把图书馆当成第二个课堂,但是,对大多数人来说,每周至少去一次图书馆并不是件困难的事,哪怕就是进去熏熏书香也好。常泡图书馆的人,知识面比不喜欢进图书馆的人要广些。不管是去现刊室翻翻报纸、杂志,还是去阅览室看看小说,或者是去外借书库借几本名家著作,都能让你学到一些知识:娱乐、体育、时事评论、名家思想,等等。“腹有诗书气自华”,在图书馆待久了,一个人的气质也会不一样的。作为一名大学生,千万别浪费这么好的学习资源,否则有一天,当我们毕业以后,想再进去看看书都不行了,只能望着那庄严而神秘的建筑物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