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社会实践是素质拓展训练的基石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指高等学校课堂教学、书本知识学习、校内文化活动以外的社会活动,即有组织、有计划地让大学生接触社会的各行各业,参加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军事等活动,从而达到认识社会、认识自我、巩固书本知识、增强实际能力、转变思想,同时又服务校外的社会活动。
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营造了一个适合大学生拓展素质的成才环境与成才氛围,在激发学生的主体创造意识、培养学生的进取精神、完善学生的人格、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等方面,具有实习活动不可替代的作用,是对大学生进行素质拓展的基石。
1.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重要载体
社会实践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进行爱国主义理想信念教育的重要方式,已成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青年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载体,是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的延伸,是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最有力的手段。作为教育对象的大学生由客体变为主体,教育过程由被动变为互动,大学生在自觉服务社会的实践中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在奉献社会的同时也受到了深刻的思想政治教育。
2.社会实践是大学生社会文化素质的拓展之路
大学生必须通过社会实践,参与社会生活,在社会这个大课堂中掌握社会经验,拓展社会文化素质,实现由“学生角色”转变为“社会角色”,才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人才。大学生在学校里,学习并掌握了一定的知识理论、生活技能和社会规范,具备了初级的社会文化素质。然而,社会文化素质是在动态的社会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这就要求大学生个体不断自觉地完善自我,社会实践活动为他们提供了渠道。在社会实践中,不仅要求大学生要学会学习、学会关爱、学会做事、学会做人、学会适应各种社会角色、学会生存,使个性的完善与社会的发展保持和谐,使自身的社会文化素质得以拓展;而且要求大学生在学习和继承社会文化素质的同时,把知识、理论、经验作用于社会,丰富社会文化的内涵,做社会文化的传递者和创造者。
3.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创新素质的实践平台
大学生社会实践作为高校的一项重点工作,其角色就是将课内教学与课外活动融为一体,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融为一体,将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融为一体,为大学生的创新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实践平台。
(1)大学生社会实践是以大学生为主体,给大学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发展空间,可自由发挥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长,充分展示自己,使自己的个性发展得到支持和鼓励,逐渐形成自己的特色。
(2)大学生社会实践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经常会遇到“为什么”和“怎么做”。这就要求大学生要会质疑和反思,要求大学生对问题要多方位、多角度地思考,从而激发了蕴藏在大学生身上的潜在的创造性。
(3)大学生社会实践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以发展。在社会实践中,大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分析设计,面对陌生事物大胆创新、克服困难、实现目标。这就要求大学生在此过程中实现手和脑相结合、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相结合,在体力和智力统一发展的基础上实现其实践能力更进一步的发展。
4.社会实践是大学生身体心理素质的强心针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强健的体魄、正确的自我认识能力、良好的情绪状态、坚强的意志和品质都是构建大学生素质的基石。教育部曾有一份调查表明,在我国大学生中有心理疾患的占20%以上。这说明在相对枯燥的校园环境和过重的学习负担压力下,大学生的身心素质尚不成熟,社会适应性、挫折忍耐力还较差。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就像一剂“强心针”,调整了大学生的情绪,磨炼了大学生的意志和性格,提高了大学生的承受能力和自调能力,从根本上消除了他们心理上的自我干扰和相互摩擦,使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得以改观。
(二)积累是创新之源
创新是长期经验的厚积薄发。创新是从积累开始的,积累是创新的基础,没有积累就不会有创新。彩虹喜欢炫耀自己的光华,但是,离开了太阳它又会怎样呢?知识的积累与创新亦是如此,缺少了积累的依托,创新从何谈起呢?积累是逐渐聚集,是对已有知识、技能等的逐步消化吸收,而创新是在积累的基础上产生新知识、新技能。任何创新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从小事抓起、从小事做起。创新也不会凭空产生,而要以积累为基础。积累是基础、是内化;创新是升华、是内化基础上的外化。没有积累,就打不好基本理论知识、技能的基本功;基本功不过硬就难以推陈出新,难以进行创新性的学习。在强调创新的同时必须重视积累,没有经历过冬天的严寒又如何体验春天的娇艳与美丽呢?
创新只是知识积累可能产生的一种结果,创新是积累的一次升华,它只降临在那些准备充分的人身上。无论能否创新,积累都是基础的、都是必需的。知识积累可锻炼人的意志、陶冶人的情操、拓展人的知识面,它对人的身心完善、人格发展、品质塑造及知识创新都有着巨大作用。
(三)善变必须以不变为基础
人们生活在当今社会中,无时无刻不感到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变化之中。如何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立足,学会“善变”这项本领是至关重要的。而“善变”却要以“不变”为基础。
人需要不变的东西很多,如“爱心”“忠于职守”“坚忍不拔”“遇事问五何”等。只有这些基本素质“不变”,才可能随需要和可能去“善变”,才可能在复杂的局面下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海尔集团就是以“真诚到永远”这样一个不变的服务理念,稳稳地应对着千变万化的市场,创出了中国企业的品牌。
(四)人脉是众脉之魂
人脉是人际关系的深层次表现,是“人们在物质交往与精神交流中发生、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直接心理关系”深化为“常能在重要关头提供帮助的人际经脉”。它是人际关系网中的精华,联络方便、反应迅速、帮助有力是人脉的显著特征。
在“天人合一”的终极理念下,人与“天”(泛指自然界、社会界之总和)之间需要建立多种沟通的有机渠道——脉络,也就是人需众脉相通才能达到和谐的境界。人是“天”中最高智慧的化身,决定了人脉是众脉之魂。人类只有织成最广泛的人脉,才能更有效地建立起其他各脉,适应并改造“天”。
随着现代网络的飞速发展,整个世界日益成为一个脉络丰富的地球村,人与人之间的联系也变得可以“弹指一瞬间”完成,这对编织人脉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方便。但人脉的构建更需要面对面、心碰心。没有心灵的交流,人脉是难以织成的,而这种心灵的交流需要良好人格的支撑。
(五)个人兴趣必须与社会需求相结合
个人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其活动必然受到一定的社会制约。制订个人素质拓展训练计划时也是如此,如果素质拓展训练的内容完全由个人兴趣来决定,脱离社会的需要,将很难被社会接纳。而如果完全不考虑个人的兴趣爱好,则很难激发起个人的主观能动性,严重时还有可能引起逆反心理。因此,我们应强调个人兴趣与社会需求的统一,社会需要与个人兴趣要有机结合。所以,在制订个人素质拓展训练计划时,应积极把握社会需求的动向,把社会需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以社会对个人的要求为准绳,既要看到眼前的利益,又要考虑长远的发展,既要考虑个人的兴趣,也要自觉服从社会的需要。这本身也是“天人合一”的原意之一。
(六)培养良好的习惯
好习惯的养成是一个人一生的财富,良好的素质总是体现在习惯行为之中的。
怎样培养一个成功的习惯?在这个过程当中,有人总结了培养习惯的“321”法则。“3”是指习惯的必要性、可行性、可操作性;其中可行性是指对这个习惯设计得很科学,符合实际情况;可操作性是指一旦确定要培养这个习惯,最好用日记或工作日志等方式把它记录下来,让它每天来监督自己、提醒自己。“2”是指两句关键的话:第一句,关键在前三天,前三天一定要特别认真,要百分之百的认真;第二句话,习惯仿佛是一根缆绳,每天给它缠上一股,要不了多久它就会变得牢不可破。“1”是指一个简单的口诀:“三七二十一”,“三”指前三天认真;“七”指一个星期7天;“二十一”是指三个星期21天,根据西方人文科学家研究,一个习惯的培养平均需要21天左右。这样如果有了“321”法则为指导,那么大部分习惯一定能养成。
养成习惯的过程固然是痛苦的,但一个好习惯的养成,将是人们终生的财富。因此为了一生的财富,有一段暂时的痛苦,又算得了什么?另外,培养习惯,只要认真地去做,只是21天左右,等于说吃了21天的苦,得到的是一辈子的甜、终身的甜。这是太值得做的事情。没有比这个更高效了。例如,有一个人去应聘工作,随手将走廊上的纸屑捡起来,放进了垃圾桶,被路过的面试人员看到了,因此,他得到了这份工作。可见,养成好习惯就可以获得赏识,获得赏识很简单。
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如何快乐地持续这个过程呢?
(1)不时给自己激励,对自己每一个微小的进步都给予奖励认可,就能促进习惯的养成。与此类似,驯兽师特别懂得这种技巧,所有让人类惊奇的动物表演,都是一种经过训练的习惯动作。
(2)在习惯养成的过程中,只要不断重复做同一件简单的事就能养成习惯。
(3)著名物理学家费米的“费米问题”教会人们将难题分解成容易操作的小问题,各个击破,最终使难题变成一个个容易的小问题并得到解决。养成一个终身受益的习惯,需要日积月累地坚持重复训练,更需要懂得步步为营、分解操作的技能。
有一位老师在讲授压力知识的课堂上拿起一杯水,然后说:“各位认为这杯水有多重?”听众有的说20克,有的说500克不等。老师说:“这杯水的重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能拿多久?拿一分钟,各位一定觉得没问题;拿一个小时,可能觉得手酸;拿一天,可能得叫救护车了。其实这杯水的重量本身并没有变,但是你拿得越久,就觉得越沉重。这就像我们承担着压力一样,如果我们一直把压力放在身上,不管时间长短,到最后我们就觉得压力越来越沉重而无法承担。我们必须做的是,放下这杯水休息一会以后,再拿起这杯水,这样我们才能够拿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