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高中课程发展研究

第三节 瑞典综合高中的发展

字体:16+-

一、20世纪60年代以来的教育民主化改革——综合高中的初步形成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20年成为瑞典战后发展的黄金时代。为了保证瑞典各地区的入学机会均等,瑞典著名学者卡塞尔提议,设立一种融现行三类高中于一体的新型学校,为了使学生适应当代社会变革和职业流动的新情况,高中的课程设置也有必要做较大的调整。

20世纪60年代以前,瑞典实施后期中等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机构有两大类,一类是普通高中,另一类是具有职业取向特点的商业高中和工业高中。普通高中偏重基础文化知识方面的学术性教育,学制三年,设有古典、近代和普通三科,各科在高年级进行分化。如古典科分成全古典和半古典两个分学科,近代科分成生物和数学两个学科,普通科分成语言和社会两个学科。工业高中设有机械、通信、电器、建筑和化学等19个科目。此外,工业高中还设有两年制的特殊专业班。商业高中在三年级分设语言、会计、管理和流通4个科目。[8]另有以职业为取向,实施分专业教育的职业学校,入学资格和学习年限各不相同。为与义务教育改革相衔接,瑞典政府在20世纪60年代初先后设立了高级中学调查委员会(Gymnasieutredningen)、继续教育学校调查委员会(Fackskoleutredningen)和职业教育改革委员会(Yrkesutbildning sberedningen),经过调查研究,3个委员会提出的改革方案建议设立5种课程制(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经济学、自然科学、工业科)的三年制高级中学和三种课程制(社会科学、经济学、工业科)的两年制专科学校。1964年,议会通过了这一方案并于1966年正式实施。1968年,议会又通过一项新的决议,即把高级中学、继续教育学校和职业学校合并、统一为新型的后期中等教育机构——一体化高中学校(gymnasieskolan),从1971年起在全国推行。尽管该名称是沿用之前学术性高中(gymnasium/gymnasiescola)的称呼,但其性质已经发生了极大的改变。

这种把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融为一体的综合高中颇具特色(见表2.1)。课程的设置分为人文与社会、经济、理工三大系列课程。人文与社会系列包括二或三年制的7门课程,经济系列包括二或三年制的3门课程,理工系列包括二、三或四年制的13门课程,总计23门课程。其中,两年制课程主要源于原先的职业高中和补习高中,三年制课程来自普通高中,四年制课程多为工业高中设置。所有课程都在实行普通教育的基础上进行职业教育,职业性科目则加强普通文化课和职业基础课的教学,这使职业教育从狭窄且过于专门化的职业专业教育转为具有广泛的职业适应性的教育,以使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同时每门课程结业后学生都有可能升入高等学校。建立这项新的综合高中改革政策,目的是为了克服以往后期中等教育体制带来的诸多弊端,同时也是基于教育民主化的考虑和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它的实施具有多方面的优点。

第一,它消除了原来各类高中课程之间的差别,使各种课程具有同等的价值,进而促进国民之间的平等。

第二,综合后的高中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接纳更多基础学校的毕业生。

第三,新的课程结构更加适应瑞典社会的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需求。

表2.1 瑞典综合高中成立之初的各门课程[9]

从表2.1可见,各门课程的设置强调就业教育与升学教育相结合。专业计划有的是为继续升入高等学校做准备,有的是为今后就业创造条件的。在各个学习年度计划中,一年级的修课内容基本相同,属于基础知识,到了二年级才出现差别。例如,瑞典文、公民学、体育、外语(第二外语)是每个年级的必修课。在这些专业计划中,凡是二年制课程就是为就业做准备的,三年制课程既有为大学做准备的,也有为就业做准备的。而四年制课程则可以使学生获得高中工程师证书。上述课程设置表明这时期的综合高中处于形成与发展的初步阶段。综合高中的“统整性”非常突出。课程的统整性意味着不仅有普通课程、技术课程、商业课程、农业课程,而且还有职业训练课程、职业补习课程。各类培养目标兼顾着升学与就业,教学计划的安排也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类课程并重。[10]20世纪70年代的初步改革中,瑞典高中的课程设置已经初步减少拉丁语、希腊语等古典课程,增加了现代外语、经济科、技术科等具有时代气息的新课程,说明瑞典的后期中等教育已经开始从少数人才教育的培养模式,向现代化的全民中等教育培养模式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