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湾综合高中创建的背景
台湾综合高中的设置是政治民主化、社会多元化、产业科技化和教育均等化的结果。
1.政治民主化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台湾在政治体制上开始向政治民主化的方向转变。政治体制的民主改革与社会经济结构的变革、现代社会生活方式的变迁以及由此带来的人的观念的变革,相互作用,相互促进。随着政治民主化程度的深入,公众有了更为畅通的利益表达机制,表达自身的教育诉求,而执政党更为积极地回应公众的利益诉求,积极促进教育变革满足公众的教育诉求。由于政治民主化的发展,因此人们要求当局提供自由平等的教育机会,过早的分流教育的设计,容易导致个人因社会经济背景的不同而被剥夺了公平竞争的机会。为此,建立综合高中,既可以让学生在相同学习环境中,接受适性的教育发展机会,也可以让不同社会经济背景的学生在相同环境下共同成长,促进社会阶层的公平流动。
2.社会多元化
社会多元化发展思潮强调制度建立应该符合多元弹性的原则,应该满足个人的需求。这种思路延伸到教育体系的建立,也要求按照适性发展原则来实施,为此,在中等教育的后期,应在已有高中、高职和五专学制之外,建立综合高中学制。这种学制既能满足一些学习性向和兴趣分化较为迟缓的学生的需要,又能满足一些学习性向和兴趣分化较早,又希望跨学术和职业课程领域学习的学生的选修学习需要。这种学制是对个人学习选择权的尊重,有利于个人的职业试探和生涯发展。
3.产业科技化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20世纪80年代,台湾进入快速发展期,90年代成为声名显赫的“亚洲四小龙”之一。21世纪以来,台湾企业朝高科技、高附加价值的方向发展,随着终身学习社会的建立,传统的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着极大的危机与困境:传统职业教育课程内涵与产业需求的严重落差,课程未能兼顾人文素养和基础学科能力,学生分流过早且学制缺乏弹性。为此,职业教育不能仅停留在对传统行业进行职业培训,而应强化个体的基本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帮助学生适应未来高科技发展的需求。事实上,综合高中课程设计既能给予学生学习职业课程的机会,又能加强学生对基本能力和通识知识的学习,因而综合高中课程有利于学生未来更好地面对高科技行业专业的选择调适和生涯发展。因此,科技快速发展,产业形态和人力结构的改变,就业市场的萎缩,不断增加的外在竞争压力与家长选择权的呼声,促使台湾高级职业学校向综合高中发展转型。
4.教育均等化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对教育公平的追求也日益强烈。社会普遍呼吁教育公平,政府也把教育机会均等列为施政原则。教育机会均等原则强调“等量同质”。“等量”意味着全体公民都依法享有接受相同年限国民教育的机会;“同质”意味着每位公民都有相同机会选择适性发展的教育生涯规划。然而,教育机会均等并非指人人都拥有同等的教育机会,并非指享有同样的学习年限和学习环境,而应该看人人是否能获得自己所需要的教育;教育效率也并非指用同样的学习速度、标准或考试分数来衡量,而应该看是否能达到自己所能达到的程度。为此,教育公平与教育效率的冲突只有在建立起了适合每个人独特性的多样化教育制度的基础上,在真正达到以人为中心的教育基点上,才可能达到新的更高层次的协调。因此,设立强调统整、试探、分化理念的综合高中学制,顺应了追求教育公平正义的时代潮流。
由于台湾早期有过综合高中的实践,现在又有合适的条件和强烈的需求,综合高中便呼之欲出。
(二)台湾综合高中的改革和发展
台湾综合高中的发展经历了萌芽期(1994—1996年)、试办期(1996—2000年)和成长期(2001年至今)。1994年,台湾第七次教育会议决议要规划“综合高中”,接着,成立了“综合高中专案咨询小组”进行规划工作。在此期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先后颁布了《综合高中试办计划》《综合高中试办要点》《综合高中实验课程要点》。1996年,台湾正式开办了综合高中,当年有18所学校开始招生;当年公布《教育改革总咨议报告书》,提出建立以综合高中为主体的高级中等教育制度,最终实现以综合高中为主的学区制。修订后的《高级中学法》明确综合高中学制作为中等教育后期的学制之一。2001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颁布或修订了《教育部辅助办理综合高级中学课程作业规定》《综合高中试办成效之检讨及发展改进方案》《综合高中课程纲要》《高级中学学生成绩考察办法》《综合高级中学暂行课程纲要》《综合高级中学实施要点》。修订后的《教育部辅助办理综合高级中学课程作业规定》明确了综合高中办理成效不佳的学校的退出机制。2007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委托龙华科技大学专家组织“综合高中工作圈”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加强了综合高中未来发展走向的学术研究。2012年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支持设立了综合高中中心学校,其作用是推动综合高中学校与普通高中学科中心、高职学校的联系平台、共同研讨课程发展等相关议题、表达综合高中意见与立场的平台。
20多年来,人们可以看到,台湾在推进综合高中方面所做的努力,特别是教育行政部门,出台了许多政策法律,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引导综合高中的发展。其注重顶层设计和政策环境的做法是颇具特色的。
(三)台湾综合高中的功能定位
1.台湾综合高中的内涵
根据台湾教育主管部门有关文件精神(《综合高级中学课程纲要 2010》),综合高中指同时设置学术导向课程以及专门导向课程的高级中等学校,借由统整、试探、分化等辅导历程,为学生提供自由选课机会,以培养基本学科能力及学术专精或职业专长,达成延缓分化、适性发展的目标。《综合高级中学课程纲要》指出综合高中强调“提供学生多样选择机会,透过课程之选修与试探、协助学生做出适切的生涯发展及决定”。换句话说,综合高中兼具高中与高级中等职业学校双重特质,学生在进入综合高中一年后,依据自己的学习成就、能力、兴趣等条件,选择高中升学目标(一般大学院校)、高职升学目标(科技大学、四技二专)或就业目标,透过课程选修,实现自己的理想。其主要理念为统整、试探、分化、弹性和人本。
依据台湾教育主管部门相关规定,综合高中应具有下列特色。
第一,弹性的选课机制。高一探索自我性向及能力;高二以课程选修方式,适性选读相关课程,做更专精的学习。
第二,多元的课程安排。各校在“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为本位”的课程设计理念下,发展具有学生及学校特色的课程与教材。
第三,适性的咨询辅导。透过综合高中特有的辅导“金三角”(学习辅导、生活辅导、生涯辅导),协助学生在多元的课程中找出适合自己的路。
第四,个人的学习档案。通过建立自己的学习档案,学生可以反思自己的学习历程,并规划和确立未来的努力方向。
2.综合高中的课程设置
综合高中的课程设计采用学年学分制,包括本国语文、外国语文、数学、社会、自然、艺术、生活、体育、活动、专业课程十大类领域;其中专业课程以学程的方式设计,为学生提供多样的选择空间,毕业时至少须修满160学分。
综合高中学生有高度的选课自由,在课程设计上包含两个特点。首先,综合高中除提供高中既有的学术课程之外,还应加强职业试探,使学生更清楚地了解自我性向,同时养成基本的职业素养;其次,综合高中除提供高级中等职业学校既有的职业课程之外,还应加强数理、语文、资讯等基本学科能力的培养,使学生未来的发展更为宽广。
综合高中依据学生的性向发展,让学生有较高中与高职更具弹性的选课空间。高一时奠定基础,并通过各种试探辅导;高二时了解自我性向,为升学或就业做准备;高三时则选择专精课程达成进路实现。
3.综合高中的价值
关于综合高中的价值,已有的实践表明,发展综合高中将有助于不同文化背景族群的互相了解,增强不同学习领域学子的彼此认知,培养不同群体相互尊重的优质情操,能培养学生适应不同教育情境的学习能力,能涵养自我适性选读的终生学习态度,能因应时代的变迁适时调整学校课程。但教育质量不尽如人意的情况也是存在的。台湾实行退出机制,其效果如何,还有待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