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高中课程发展研究

三、对国内综合高中实施现状的反思

字体:16+-

从江苏等地试办综合高中的进程,特别是其实施现状来看,它与国际上兴办综合高中的实践及累积的相关经验有明显的差别。造成这种差别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我国试办综合高中的特殊历史背景、中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基础及发展需求等多方面因素。四地推进综合高中试办试行的探索与经验,能够为进一步深化我国综合高中的研究与实践提供宝贵的经验。

(一)明确综合高中的发展目标

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一问题直接决定着综合高中的课程设置、教学方式及结果评价等。作为一种特殊的高中教育组织形式,综合高中的培养目标应具有自身特色,不能简单复制以往普通高中或职业学校的培养目标。从美国、英国、德国与瑞典、芬兰等一系列国家创建综合高中的经验看,综合高中发端于对教育公平的追求和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要,它是“集全体青少年于同一屋檐下受教育”的机构,是“将造就‘全人’视为自己的培养目标……而非狭隘地关注学生的学术成绩和职业技能发展”的机构,“在同一机构内面向全体具有不同能力和倾向的学生,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公平、民主以及‘全人’发展目标,是综合高中的本质及初衷所在”。[24]

相较而言,我国20世纪90年代末期推进综合高中试点,是特定时期解决职业高中、薄弱高中生存困境的需要,而鼓励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相互融通、资源互惠共享的权宜之计,是基于学校生存的需要而非学生发展的需要而产生的,其目标定位、指导思想从试办初期出现了偏差。[25]同时,在我国传统文化与社会发展的共同作用下,升学需求越发强烈,使综合高中的最终的表现形态集中于职业高中内设的综合高中。虽然江苏省通过对口升学招生模式的多次调整,强化了对综合高中培养方向及培养过程的引导,形成了学生继续向上的通路,解决了中职学校“招不进来、走不出去”的问题,但究其根本,在缺少明确的培养目标、办学性质和发展定位的条件下,这终究是一种以升学导向为核心的办学模式,而“一校两部”(综合高中部与专业系部)的设置延续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条轨道分而置之的局面,其课程设置难以体现综合高中本应具备的种类多样、自由选择与灵活转换等多种特点。例如,浙江省停办综合高中,其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综合高中的办学质量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培养目标与培养实际脱节;课程设置与办学目标不一致;重办学模式而轻教学管理;办学保障条件不充分。这使综合高中培养的学生没有“出口”,成为夹缝群体,向上不能考上一般本科或升入高职院校,向下不能解决就业问题。

(二)厘清综合高中的发展定位

综合高中究竟是一种相对独立的办学类型,还是一种隶属于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的办学模式?从美、英、德、日等多国的实施情况看,综合高中是除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之外的第三种高中类型,是可以与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并行发展、公平竞争的、相对独立的办学类型。相较而言,我国江苏等地中等教育的改革实践中,综合高中要么被当作中职学校内一种特殊的学生培养方式,要么被认定为未来普通高中多样化发展中的一种特殊类型,始终未能走出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双轨并行的框架而重新界定综合高中的属性,未能改变综合高中对原有两轨的隶属关系,在相当程度上限制了综合高中的发展。为此,在后续的改革实践中,“必须加大对综合高中的系统研究,认真总结综合高中发展的经验教训,积极学习国外综合高中发展的先进理念和主要模式,明确综合高中的内涵与外延,准确定位综合高中的本质属性,探索综合高中的新模式”[26]。

(三)加强综合高中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开发

作为一种不同于普通高中与职业高中的办学类型,综合高中的课程不是普通高中课程与职业高中课程的简单叠加;也不应以考试科目及其具体要求作为课程设计的主要甚至唯一依据,从而淡化课程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内在联系。综合高中的课程体系,必须立足于其自身的目标定位和主要职能,在兼顾学生升学、就业和全面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从普职融通的高度重新进行课程系统设计及相应教材的开发。在课程方案的研制中,应该整合普职双方的研究力量,综合普高、职高与国际综合高中的课程开发与实施经验,从促进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的角度,建构一整套兼具课程类型多样、课程转换灵活、课程选择广泛、课程资源融通等特征的课程体系,在帮助学生奠定今后学习和发展的坚实基础上,也能为学生多元化个性化发展提供必需的支持。

(四)强化综合高中发展的政策引导与保障

进一步推进综合高中的实践探索,更需要国家及地方教育政策的引导与保障。江苏省在中职学校举办综合高中的形式之所以能够延续至今,与其教育行政部门全力推进对口单招政策,并不断加以修正和完善有直接的关系。广西、重庆两地的教育部门都曾经希望推行综合高中的办学模式,也出台了相应的管理保障措施。但其在推进的过程中,遭遇了不小的困难和阻力。这些困难是多方面的,既有来自学校方面的困难,如学生管理上涉及的双学籍问题、教学组织问题、课程组织问题、师资培养问题等,又有来自政府自身的,如双学籍学生的财政对应拨款问题、学校管理对口问题等,还有来自社会方面的,由于当前社会与家长仍对职业教育持有一种歧视性态度,因此当一般性的普通高中受到示范性高中的强力挤压时,综合高中的生存空间是相对较小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教育厅相关部门负责人甚至认为该自治区综合高中试点工作已经“夭折”,6所作为试点的综合高中也“回到原点”了。本次调查中,多位访谈人员也对广西或重庆的综合高中前景表示怀疑。这说明综合高中的推进确实面临着许多不可回避的困难。对高中阶段的教育改革而言,发展综合高中教育,不是简单的办学模式的改革,不是在原有普通高中或职业高中轨道上的修修补补,而是涉及整个高中教育领域的系统变革,是关涉整个高中阶段教育结构调整和优化的系统工程。为此,国家要做好顶层设计,明确综合高中的战略定位、形成综合高中的实施纲领,设立综合高中事务归口管理部门,落实在综合高中关键领域的政策导引和制度驱动。地方层面更要紧密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做好综合高中发展的整体规划与布局安排,落实高中招生与考试等相关制度的配套改革,建立与综合高中课程体系相适应的资源共享共建机制等。

[1] [美]J.B.科南特:《科南特教育论著选》,171页,陈友松,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

[2] Harlow G Unger,Encyclopeida of American Education,New York:Facts on File,2007,p.290.

[3] 顾明远:《教育大辞典》,2159页,乌鲁木齐,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

[4] 刘丽群:《我国综合高中发展的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载《教育研究》,2013(6)。

[5] 杨天平,江松贵:《我国综合高中发展中的四个“不综合”问题举要》,载《上海教育科研》,2005(5)。

[6] 高利民:《国内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的整体观察与思考》,载《当代教育论坛》,2004(9)。

[7] 杨天平,江松贵:《我国综合高中发展中的四个“不综合”问题举要》,载《上海教育科研》,2005(5)。

[8] 常宝宁,袁桂林:《我国综合高中发展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审视》,载《当代教育科学》,2013(4)。

[9] 刘丽群:《我国综合高中发展的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载《教育研究》,2013(6)。

[10] 高利民:《国内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的整体观察与思考》,载《当代教育论坛》,2004(9)。

[11] 刘慧勇:《我国综合高中发展中的课程教材问题与对策》,载《教学与管理》,2004(6)。

[12] 李晓:《对综合高中“叫停”的思考》,载《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0(8)。

[13] 刘丽群:《我国综合高中发展的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载《教育研究》,2013(6)。

[14] 高利民:《国内综合高中办学模式的整体观察与思考》,载《当代教育论坛》,2004(9)。

[15] 浙江省教育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完善和推广综合高中教育模式的意见〉的通知》,http://www.zjedu.gov.cn/news/508.html,2015-10-05。

[16] 温州市教育局:《关于做好2006年中等职业学校招生工作的通知》,http://edu.66wz.com/system/2006/04/07/100097002.shtml,2015-10-05。

[17] 叶小静:《今年高中招生计划确定》,载《温州日报》,2008-04-25。

[18] 桂建生:《论综合高中教育的产生、现状及发展》,载《当代教育论坛》,2005(2)。

[19] “重庆市综合高中办学模式实验与研究”课题组:《综合高中办学的实践与探索》,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5。

[20] 张婷:《突破的不仅是考试本身——江苏坚持6年深化高校对口单招改革的实践引人思考》,载《中国教育报》,2013-06-20。

[21] 张婷:《突破的不仅是考试本身——江苏坚持6年深化高校对口单招改革的实践引人思考》,载《中国教育报》,2013-06-20。

[22] 康红兵:《农村综合高中发展的可行性分析与对策》,载《职业教育研究》,2008(4)。

[23] 王来法,陈云喜:《经济欠发达地区应及早试办“综合高中”》,载《教育与职业》,1999(8)。

[24] 刘丽群:《我国综合高中发展的现实问题与路径选择》,载《教育研究》,2013(6)。

[25] 刘丽群,彭李:《从国际经验看我国综合高中发展的战略转型与制度创新》,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12)。

[26] 常宝宁,袁桂林:《我国综合高中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审视》,载《当代教育科学》,20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