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高中课程发展研究

一、职业高中办普高班——“曲线上大学”的“绿色通道”

字体:16+-

我国自20世纪80年代调整中等教育结构以来,高中阶段教育一直是普通高中与职业中学双轨运行的格局,普通高中面向升学,进行升学预备教育,职业高中着眼于就业,主要进行就业预备教育,两者各行其道,各司其职,少有连接、交叉和互动。

20世纪90年代末起,随着高校扩招、高中生上大学的欲望强烈,上海、武汉等地的职业高中开始招收普高班,作为试点,试行综合高中模式。普通高中教育与职业高中教育壁垒森严、双轨并立的局面开始打破。

1998年12月,教育部发布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提出“经济比较发达的地区可发展部分综合高中,推迟到高三年级分流”。2001年5月,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又指出,“保持普通高中与中等职业学校的合理比例,促进协调发展。鼓励发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沟通的高级中学。”这些教育政策的落实与推进,催生了由职业高中演化而成的综合高中改革热潮。2001年6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科技教育发展重点专项规划(教育发展规划)》强调:“中等发展程度的地区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快高中阶段教育发展步伐,积极探索和推广普通高中课程与职业技能教育相结合的综合性教育形式。”

从1999—2009年,人们多用“普职融通”“普职一体化”等关键词论述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融合与沟通,强调搭建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的“立交桥”,在普职融通的前提下实现教育公平。

1999年,上海正式试点综合高中,中职学校试办综合高中。进行综合高中试点的两年间,就有30所中专、职校开设综合高中班,在读学生人数超过5 000人。[3]1999年,武汉市19所中职学校获准开设普通高中班,一方面缓解了当时普通高中容量有限带来的压力,另一方面从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中职学校的生源。2003—2005年,是武汉市综合高中快速发展的时期。当时综合高中覆盖中职学校的比率达到25%左右。[4]从2006年起,武汉逐步缩小招生规模,2008年全市中心城区综合高中由13所减为4所。2009年武汉市教育工作会议决定,武汉全面停止综合高中招生。浙江省1994年开始试办综合高中,同时经历了类似的发展历程,本书的第三章第三节对此有较为详细的描述。

综合高中的发展经历了倡导兴起、快速发展又瞬间叫停的过程,综合高中在担负升学与就业双重任务的重负中艰难前行。“各地的改革没有得到应有的支持,缺乏制度保障,综合高中的教育资源没有特殊政策,课程开发也没有启动,于是,曾经一度高涨的地方探索逐渐趋于平静。”[5]据统计,到2010年,全国自称综合高中的学校寥寥无几,且其内涵表述各不相同,发展面临诸多体制机制难题。

实际上,综合高中的学生既可以参加高考升入高等学校,又可以直接就业。毕业颁发高中毕业证和中职毕业证,这为那些上不了普通高中而又渴望以后读大学的初中毕业生开辟了一条“绿色通道”。

为什么在拥有生源和教育需求的情况下,要全面停办综合高中呢?其发展困境何在?综合高中健康发展,需要怎样的政策支持和制度保障?以史为鉴,深度反思,才能顺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