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是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的主要载体,集中体现着国家意志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据,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程类型
综合高中根据学生差异化发展需求和身心发展规律设置课程。课程管理分必修课和选修课,课程形态分学术课程和活动课程,课程结构分公共课程和专门课程,依据课程功能定位分为五种类型课程:为学生未来发展奠基的基础课程,为学生继续升学做准备的学术课程,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做准备的技术课程,为学生多样化发展提供充分选择的拓展课程,为学生拓宽知识基础、提升基本素养的跨学科通识课程。
1.基础课程
基础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提升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规划意识,培养学生独立学习和跨学科思考的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学习、生活及职业发展奠定基础。基础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语文、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技术、艺术(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通识。其中,通识是新增的跨学科领域科目,艺术与音乐、美术并行设置,供学校选择。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两种或多种外语。
2.学术课程
学术课程是与活动课程相对应的课程形态,包含基础课程的大部分内容,本方案中的学术发展方向课程指与基础课程衔接、为升入高等学校奠定基础的学术性基础课程。学术课程主要参照《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课程设置,达到国家对普通高中学生学术水平要求,增设了通识课程。
3.技术课程
狭义的技术课程指基础课程中的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广义的技术课程指在技术发展方向上,帮助学生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提升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学生升入高职院校或直接就业提供充分支持的课程。广义的技术课程由专业基础、专业专门化和专业实践课程组成,主要涉及农林牧渔、交通运输、生化与药品、资源开发与测绘、材料与能源、土建、水利、制造、旅游、环保气象与安全、轻纺食品、财经、医药卫生、公共事业、文化教育、艺术设计传媒、公安、法律,共18个门类。学校应紧密联系生产劳动实际和社会实践开设技术类专业课程,原则上各校开设专业不能少于两个。
4.拓展课程
拓展课程的主要任务是为学生的多样化发展提供充分支持,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学习潜力,促进学生充分发展兴趣与特长。拓展课程主要包括学术拓展、技术拓展、创新拓展、实践拓展等类型的课程,每种类型又涵盖了针对不同领域、不同主题的多个课程模块。学校应根据不同的学段、发展方向及专业类型,积极整合校内外资源,分层递进的设置拓展课程的模块内容,原则上各类选修课程开设模块不能少于6个。学校应采用“限选”和“任选”两种类型开设拓展课程,保证学生修习课程的系统性和丰富性。
5.通识课程
将通识课程从传统的拓宽课程中分离出来列入本方案基础课程中,旨在强调学生发展必备的基本素养,是夯实知识与技能基础的跨学科课程。通识课程主要涉及自我与个人成长、中华文化与历史传统、社会与文化、科技与环境、经济与管理思维等专题内容。
(二)课程结构
综合高中的学制为三年。三年学习期间,学生根据个人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兴趣特长和发展意向等,原则上,在学校指导下进行两次发展方向的选择。
第一学年结束前,按照学术发展和技术发展两个方向进行第一次选择。
第三学年下学期或上学期,根据升学普通高等院校、升学高等职业院校、持证就业三种方向进行第二次发展方向的选择。
在第一学年已有专业发展意向的学生,可在拓宽课程中选择修习相应的专业课程,同时必须完成基础课程学习,获得必要学分。
综合高中课程要根据学生发展方向的变化,提供不同类型的课程,设置适当的课程内容比例,达到分向发展、分类培养、各成其才的发展目标。课程结构见表5.1。
表5.1 综合高中课程结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