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下面的两个场景:
詹森兴高采烈地冲进家门,手里拿着一幅画,他现在是二年级美术班的一名学生,当他把自己的作品展示给爸爸看时,他的爸爸说道:“还可以,可这是怎么回事:你怎么能把他的胳膊画成那样,一个人真的可以这样吗?背景应该再有生气一点,多用点颜色就好了。老师是怎么说的?”詹森收起自己的作品,走进房间,然后把它撕成碎片,并丢进了废纸篓。
来自同一个班级的凯尔也拿着自己的画作向爸爸展示。“真不错!”凯尔的爸爸说,“看起来你今天在学校玩得很开心。”“是的,我今天很高兴,”凯尔说,“但我认为我的这幅画有点儿单调,我真希望能找到好办法,把它画得再好一点儿。”他的爸爸回答说:“好吧,我们来看一看,或许我们两个可以找到提高的方法。”
这两个故事向我们阐释了完美主义和一般情况下人类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道理。我们对自己所取得的成绩的态度,对自己的认可程度,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那些对我们很重要的人所做出的评判。完美主义者总是不断地做出各种努力,期望自己能够被他人认可。
假如詹森和凯尔的家里经常会发生类似这样的故事,以詹森为例,如果他的父母每次都会对他的所作所为进行一番评估,对他进行指责并经常感到不满的话,你能想象詹森最终会对自己做出什么样的评判吗?不管他的爸爸是出于何种好意,詹森最后都会认为自己从未做得足够好过,并且,自己的一腔热情也是不合时宜的。这种为了得到他人的承认、避免让他人看到自己的不足,而千方百计地迎合他人的心理最终会导致完美主义的出现。
相反,凯尔的兴奋得到了爸爸的回应。凯尔非常喜欢绘画,他的父亲好像真的很为此感到高兴,而当儿子表现出对自己的作品不是十分满意的时候,爸爸的回答好像是在说:不满是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并且,如果凯尔自己愿意的话,肯定可以做得更好些。凯尔的爸爸非常愿意帮助儿子提高绘画水平。想到自己还可以做得更好,你能想象凯尔的成就感和此刻的激动心情吗?那种感觉能够得到你生命中至关重要的人的信任和认可的心情是自我接纳和自信的前提。
因此,凯尔很有可能会取得更大的进步而不会走上完美主义的道路;遗憾的是,詹森很有可能会踏上相反的征途——两种不同的亲子关系,两个不同的结局。
记录一下
想一想自己的生长环境,以詹森和凯尔为例,你的家庭氛围和谁的家庭氛围比较相似呢?当你对某件事情感到自豪的时候,你的父母说了些什么话?当你感到气馁时,他们又说了些什么?根据自己的记忆,快速把它记录下来。
你是怎么对待你的孩子的?你是和詹森的爸爸比较相似呢还是和凯尔的爸爸比较相似?当你的孩子感到很自豪的时候,你和你的伴侣都做了些什么?当她灰心失望时,你们又是怎么做的?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注意观察这方面的例子,并把你对待孩子的态度(你所说的话和所做的事)写下来。你对孩子的反应是不是让你想起了你的父母,他们当初是如何对待你的?如果是这样,思考一下自己当初的心情,你是怎么评判自己的?孩子的反应和你当初的反应是不是很相似呢?
记住: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发现现在的行为模式,以便确定如何改变自己的这种反应模式。(稍后为你详细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