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完美主义:孩子犯错应对法

心理根源

字体:16+-

人类心理学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完美主义的根源。我们先来思考一下人类经验的三个基本方面:情感、关系和意义。

情感信念

从我们出生的那一刻起,我们无时无刻不在积极、不知不觉地理解,感受着这个世界。我们把自己任何看到、听到、接触到、品尝到和嗅到的东西组合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这就是我们的人生经验,或我们所谓的现实。现实中的一部分来源于我们(人类经验的主体)持续不断的自我感知。但出人意料的是——通过阅读发现,认识到这一点是十分重要的——人类的自我感知和我们对人生经历的理解从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我们与他人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关系。30多年来,无数的关于人类发展的研究都证明了这一点。即使詹森和凯尔的绘画是一模一样的,对于两个孩子来说,其意义也是完全不同的,因为两位爸爸的不同反应,久而久之会让孩子形成两种不同的自我认知。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生活中很重要的一些人会引导我们建立一系列的期待,这种期待决定了我们对生活的体验方式。对此议题有大量著述的精神分析学家堂娜·奥林奇(Donna Orange)把这种期待称作情感信念,我们对任何生活体验的理解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情感信念。这种情感信念体现了我们所有的观念和情感,而情感又是人类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完美主义者经常会出现类似下面的情感信念:“错误表明你在某方面有不足之处,”或者“如果我能做到完美,别人就可以接纳我。”这就是完美主义者的观念和感觉。完美主义者的压力和负担源于内心的焦虑,他们害怕自己不够完美,担心失去他人的认可。

人际关系

我们所有的生活经历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中发生的。我们是社会的人,因此,只有借助于与他人所建立的各种各样的联系,我们才能称得上一个完整的人。不断有研究表明,离开了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社会,人的精神和情绪就会崩溃。例如,一个婴儿,如果不与人类接触,即使被喂养得非常好,可能也无法生存。人际关系不但可以让我们保持身心健康,体验生命的意义,还可以帮助我们形成自我认知。但是,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这种极为重要的人际关系的价值实现却是有条件的:“如果我能成为一个完美的人,我就可以得到他人的认可。”

共同作用

简言之,我们总是在不断地认识和感受着我们赖以生存的世界,我们的行为总是要遵循自己的情感信念,我们一直竭力保持与他人的关系,所有这些构成人类的因素都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我们对世界的认识和理解会影响我们与他人相处的方式,人际关系反过来又会对个人的情感信念产生一定的影响。因此,我们对世界的总体感知是两者共同作用的结果。

他人定义的自我价值

基于这样的一种解释,我们便很容易理解完美主义的定义了:好像达不到完美就会失去他人的认可或证明自己很无能。对于完美主义者来说,追求完美好像是能够向他人证明自身价值的唯一途径。

但是,父母不是影响我们的完美主义性格的唯一因素。除了家庭之外,我们还生活在一个更大的社会关系网中,我们的行为、着装和成就都要遵守一定的文化标准,更不要说我们的思想和感受了。孩子可能感觉必须要留某种特定的发型或穿名牌服装才能符合潮流;在特定的场合下,成年人必须要看起来比较干练,或者,如果别人讲了一个笑话,你不能做出相应的反应(开怀大笑),就会显得不合时宜;如果不遵守一定的规范,我们就很能感觉到他人所投射的不满的目光。孩子从小就懂得,如果达不到到某种标准,别人就会认为他不符合规范或有缺陷;相反,他得到的信息好像是:如果你足够努力,你就会有完美的人生。眼下盛行的胜者为王的态度好像是在告诉你和你的孩子:如果达不到完美,你就是一个失败者。

接纳

孩子之所以要追求完美,关键就是想要别人接受她。作为父亲(或母亲),你的任务不是要找到根除完美主义的正确方法——毕竟,总是要求自己正确地做事首先也是一个问题,你需要做的就是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不但要让孩子感觉到他是被别人接受的,还要让他们正确理解文化期待(即使要遵守)。

虽然不是故意为之,但你对孩子的影响却是非常强大的,这就是不可避免的人类本性。当然,你希望这种影响不是消极的,如果以前是这样,那好消息就是:你可以做出改变。如果你能改变自己,你就会看到不同的结果。想象一下:如果你是詹森的父亲,假如你说“詹森,我对刚才的话感到很抱歉,看到你那么喜欢自己的作品,我感到非常高兴,我不知道为什么自己当时非得要那么挑剔,我希望你能继续画下去”,结果会是怎样?如此以来,詹森内心的观念——他的情感信念——就有可能会随之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