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先,我们八个人组成一个共读小组,我还是组长呢。每个小组人手一本同样的书,记得那是他专门在暑假期间就提前准备好了的一套书,至今还记得这套书是国际安徒生奖获奖作家书系,封面都是一种风格,每次阅读时,他要求我们都要将护封轻轻地取下来,轻轻地放在一边,读完以后,再把护封套回去,就像给小baby穿衣戴帽那样尽心。
毕竟才二年级,读起书来有人快、有人慢,快的读过两三遍,慢的只读完一遍,但是我们要用一个星期的时间读完这本书。组长会每天安排一次小小的组内聚会,我们要聊聊书里的一些内容,尤其是那些不懂的地方和好玩儿的情节,也会讨论书里有哪些人物,都有什么样的特点等。我们读得比较浅显,书里隐含的很多信息一时还读不出来,有些书甚至读不懂,现在回想起来,那真是一个囫囵吞枣的阅读过程,可见好书应该在合适的时候出现,不然难免有暴殄天物之憾。
读过聊过之后,我们会进行分工,有人负责文字,有人负责图画,有人负责设计,有人负责抄写,我们涂涂抹抹,做出了很漂亮的手抄报,这就是他鼓励我们做的阅读小报。
这段时光并没有坚持太久,很快,他就发现了其中的缺陷。每次他都要参与到我们每个小组的讨论中来,要了解我们读得怎么样,到底读到了多少东西,会遇见什么障碍。之后不久,他就调整了策略,我们回到了全班共读同一本书的轨道上来。
记得我们全班共读的第一本书,叫《柳林风声》,是他大声读给我们听的。
还记得他当时读的是新蕾出版社出的那个版本,有时可以读完一个章节,有时读不了那么多就只读一半,陆陆续续读完差不多用了一个月时间。
那时我们中有很多同学刚刚接触文字书,平时都是读图画书,现在要读完一整本的文字书,压力确实不小。所以,他要求我们在家里和家长共读,有的用长春出版社杨静远先生的译本,有的用郭恩惠的译本。
现在想来,他是想借用这种方式,让我们在大人的帮扶下,逐渐过渡到文字书整本书的阅读里来吧?在那段时间里,很多孩子的家庭生活中,总会时不时掠过一阵阵柳林间的风吧?和家长交流的语言,也免不了要说说那爱出风头爱冒险的癞蛤蟆,说说那老成持重的獾、热情的水鼠和鼹鼠吧……
当生活因此被点染了一丝丝童话的色彩,一点点自然的气息,共读一本书,其实就是营造了一种共同的生活,我和我的伙伴之间,因此有了共同的精神密码。
既然是共读,相对于平时的泛泛而读来说,自然要更深入、更细致、更体贴。在我们的精读历程里,有讨论、有质疑、有斟酌、有回味……
我们继续做阅读小报,还是按小组合作的方式来完成,这样就可以对整个共读过程进行梳理和回顾。
其实,制作阅读小报很简单,他告诉我们,在明确小报的形式之后,我们可以随性发挥。一般来说,小报可以分成五个部分:
身份证——对这本书的来龙去脉也就是作者、译者、出版社、出版日期等信息的介绍;
人物点评——对书中主要人物进行简单评价,可以配上人物形象的绘画;
精彩摘抄——抄录书中你觉得很精彩很有意味的语句;
我的话——记录你对这本书的整体评价或者阅读感受;
家长的话——家长记下自己和孩子共读这本书的感受。
一本书读完以后,我们要花一周的时间来完成阅读小报,大家小组分工协作,各显其能,所以并不觉得有太大压力。相反,完工之后,各小组将阅读小报汇集起来,张贴在教室的某一边墙上进行展览。你看那一张张小报上稍显笨拙的笔迹,弯曲的线条,简陋的布局,都是我们握着笔认真而执着地在A3白纸上书写涂画的结晶。
一本曾被我们共读过的好书,被三三两两的文字填在这张小报上;你还能看到家长殷切的话语,知道他们为孩子付出的心力,他们共读时的快乐,甚至有对这种活动的赞扬……
你是否会心存疑问:为什么要这么折腾,看完一本书还要做这做那,或者说,你想知道,我们为什么要在共读一本书后做一张阅读小报?
我会告诉你,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可以让我们再翻一遍书,让阅读更深入一些,将一本厚书读薄。
为什么要做阅读小报?
如果你想知道大人的声音,或许你会听到家长说—这是孩子合作完成的一项创意作业,家长没有参与设计、制作,虽然每次总要作废几张草稿,但是过程弥足珍贵。
你会听到家长回忆起和孩子共读这本书的时光,说每晚临睡前,和孩子共同阅读《柳林风声》,穿越一个个妙趣横生的故事,仿佛又回到了丰富多彩的童年,和孩子一起去感受那份童真的快乐。
你还听到有人说,制作这样一份小海报,对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动手能力都有很大帮助……
我们的才华在这里得到展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才干,每一张小报都设计得那样精心,完成之后,每个人都签上自己的名字,然后配上一些小装饰,看起来挺美。他曾经将这些拍成照片放在博客上,引来外地很多家长的效仿,他们也让自己的孩子跟着我们一起读书做阅读小报,乐在其中。
原来受惠的不只是我们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