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或许会同意,只用一种方式读书多没意思,老是做阅读小报,时间长了也会厌烦的。
从三年级开始,我们就改变了八个人一个小组共读一本书的方式了。因为他发现那样做给他的压力还是很大,他很难深入到我们每个小组每个人的读书里面去,他发现我们的读书效果不是很明显,一本书读完了,虽然有讨论、有交流、有小报展示,但是毕竟那时我们才二年级,阅读能力还没达到高度熟练化阶段,小组成员之间阅读习惯与能力也参差不齐。他再次改变策略,先独立阅读同一本书,再全班交流和分享讨论。所以,我们一起读《窗边的小豆豆》《亲爱的汉修先生》《我是乔布斯》《一百条裙子》《晶晶的桃花源记》《爱的教育》《想念梅姨》《马提与祖父》《不老泉》……每一次共读都是精读,每次共读都要花一个月的时间围绕一本书去读去思考去讨论,每一个孩子和家长都要卷入其中,因为他每次都能为我们挖好“陷阱”,让我们自觉地跳进去。
说到陷阱,我还记得两件很有趣的事。
第一件事是在读《窗边的小豆豆》的时候发生的。读完之后,我们给书中的某个人物写一封信,信里一定要向他提出几个问题。开始我们有些不情愿,看完书还要写信多麻烦啊。他似乎知道我们的想法,很诡异地笑着,说这是我们一起挖的一个陷阱,一定会有人掉下来的。我们立即好奇起来,问为什么。他说既然有人写信,肯定有人回信啊,你们每个人都写信,靠老师一封封地回复肯定忙不过来,只好请你们的爸爸妈妈出马了,就让他们扮演书中的角色写封回信吧,这样,他们就必须看完整本书了。我们都很高兴地说好,似乎这就是我们一起密谋挖的一个大陷阱,殊不知我们都掉进了他挖的更大的陷阱中——从不愿写信到兴致勃勃地答应去写,他挖的这个陷阱太隐蔽了。他还故意说,信里面问的问题可千万不要太多哦,这样爸爸妈妈回复起来好辛苦的。我们嘴里说好,心里却得意地想,一定要多问几个问题,让爸爸妈妈别想轻轻松松地回复。就这样,我们都落入了他的“圈套”。
值得一提的是,我们的爸爸妈妈真是了不起,都很认真地看了《窗边的小豆豆》,还要变身成小林校长、小豆豆、小豆豆的妈妈甚至大狗,用他们的口吻来回复,很耐心地回答我们提的每一个问题,都写得很不错呢。或许这也跟一二年级时他鼓励他们看书有关。那时我们在读书,我们的家长也在读书,他给家长们开了书单,每个月读一本书,从《学飞的盟盟》开始,他们一起读了《朗读手册》《认得几个字》《幸福的种子》《会阅读的孩子更成功》《小王子》《打造儿童阅读环境》《第56号教室的奇迹》……他特意买了一个很好看的彩色本子在全班家长间流动,传到谁手上,谁就要在本子上写下自己最近读了什么书,有什么感悟,然后再传给下一个家庭。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基础,我们的爸爸妈妈才能更好地理解我们的做法,紧紧跟上我们的步伐,我们推进的每一项读书活动也因此格外顺利。
记得四年级时读《我是乔布斯》。他选择这本书是想让我们读点名人传记,在我们还小的时候通过阅读这样的作品可以满足自己的英雄情结。喜欢电子产品尤其是ipad、iphone的我们当然崇拜乔布斯,对他的传奇人生自然充满好奇,阅读的过程因而充满发现的欣喜。他让我们向乔布斯提出五个问题,最好是五个有难度的问题,还是由爸爸妈妈回答,我们再一次掉进了他的陷阱。不过,我们的父母看到这些问题以后似乎都很开心,不知是开心我们把书读得深入了、问题提得更好了呢,还是开心于他设计这样的陷阱让他们也乐意跳进去。
每个学期我们都必须读完一定数量的书,这是他有意要求的,每次他总是郑重其事地宣布说,本学期我们要读完多少多少页书,好像要把我们全都为难住似的。可惜,他一次都没有成功过。
从三年级开始,他对我们的文字阅读提出了这样具体的页数要求。在这以前,他是从字数上提要求,后来在操作中发现不同的书,字数往往都难以统计;也想到以书的本数来定,但是书的厚薄不一,这样统计也不恰当。最后,他听朋友说,在美国,很多地方是统计所读书的页数作为衡量一个学生阅读的数量标准,他觉得这个方式不错,就在班上采用了。三年级时,他要求每个学期至少读完一千页,结果发现很多人都超过了两千页,阅读能力强阅读习惯好的孩子都达到了六千多页。到四年级以后,他将页数提高到了一千五百页,结果很多人一个月就超过了这个数量。从这以后,这个数字一直在逐年提升,我们丝毫不怯。进入四年级之后,我们身边陡然出现了很多“阅读狂人”,一个学期的阅读量竟然能达到一万页以上!这是一个多么惊人的数字!我们记录了这些数字,但是并不一味去追求数字的攀升。有些书,我们读了又读,几乎读了四五遍了,放在阅读记录卡里,依然只是一本书的数量,这时,我们决不会为了追求数字的上涨去做简单的相乘。当然,他不会忘记给读得多的孩子一些小的奖励,但这也只是一种鼓励和肯定而已,在他看来,达到期初布置的数量就足够了。自由自主的阅读,正是所期望我们能养成的。
成百上千万字的海量阅读,让我们变成了一个个阅读小达人,读书、思考,成为陪伴终身的好习惯。
在五年级之后,我们的阅读方向又在发生变化,既然阅读速度和数量已经不成问题了,阅读的广度和挑战性开始成为他的全新关注。每天阅读一份报纸,每周阅读一份刊物成为这间彩色阅读教室的新时尚,《南方都市报》《南方周末》《南方人物周刊》等报刊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成为手头翻阅的新宠,报刊上的社会议题也开始成为我们日常讨论的兴趣点,而报纸上的新闻写作方式甚至报纸上的广告用语也成为我们评头论足的对象。他说,作为一个现代人,只拥有文学的阅读是不够的,在海量信息里如何达成自己的信息收集与独立判断非常重要,成为一个文明的有节制、有能力的现代人,这是他希望在自己的阅读教室里生长出来的果实吧。
为了在自由自主的阅读之外,更好地引领我们读书,用一个月的时间去精读一本书,提高我们的阅读鉴赏力,他曾经罗列了这样一份书单:
一年级上学期,精读李欧·李奥尼的17本书:
1.《一寸虫》
2.《小黑鱼》
3.《田鼠阿佛》
4.《亚历山大和发条老鼠》
5.《鳄鱼哥尼流》
6.《蒂科与金翅膀》
7.《玛修的梦》
8.《这是我的!》
9.《一只奇特的蛋》
10.《鱼就是鱼》
11.《自己的颜色》
12.《字母树》
13.《世界上最大的房子》
14.《蒂莉和高墙》
15.《佩泽提诺》
16.《西奥多和会说话的蘑菇》
17.《小蓝和小黄》
一年级下学期,精读安东尼·布朗的24本书:
1.《我爸爸》
2.《我妈妈》
3.《我喜欢书》
4.《大猩猩》
5.《隧道》
6.《朱家故事》
7.《看看我有什么》
8.《小凯的家不一样了》
9.《威利和朋友》
10.《我和你》
11.《穿越魔镜》
12.《魔术师威利》
13.《公园里的声音》
14.《胆小鬼威利》
15.《谁来我家》
16.《威利的画》
17.《你觉得怎么样》
18.《大手握小手》
19.《我喜欢的事》
20.《笨比利》
21.《小美猫》
22.《森林深处》
23.《冠军威利》
24.《梦想家威利》
二年级班级读书会书目:
1.《爱丽丝漫游奇境记》
2.《笨狼的故事》
3.《晴天下猪》
4.《小狐狸买手套》
5.《青蛙和蟾蜍》
6.《我和小姐姐克拉拉》
7.《姆米谷的冬天》
8.《亲爱的汉修先生》
9.《柳林风声》
10.《了不起的狐狸爸爸》
11.《木偶奇遇记》
12.《在那遥远的森林里》
三年级班级读书会书目:
1.《蓝鲸的眼睛》
2.《长袜子皮皮》
3.《西顿动物故事》
4.《夏洛的网》
5.《窗边的小豆豆》
6.《雷梦拉八岁》
7.《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8.《一百条裙子》
9.《木偶的森林》
10.《吹小号的天鹅》
11.《晶晶的桃花源记》
12.《无字书图书馆》
四年级班级读书会书目:
1.《乌丢丢的奇遇》
2.《我的妈妈是精灵》
3.《魔法师的帽子》
4.《女巫》
5.《仙境之桥》
6.《阁楼上的光》
7.《永远讲不完的童话》
8.《魔石心》
9.《彼得·潘》
10.《时代广场的蟋蟀》
11.《安德的游戏》
12.《狗来了》
五年级班级读书会书目:
1.《不老泉》
2.《女儿的故事》
3.《念楼学短》
4.《银顶针的夏天》
5.《鸟雀街上的孤岛》
6.《爱德华的奇妙之旅》
7.《光草》
8.《特别的女生萨哈拉》
9.《秘密花园》
10.《佐贺的超级阿嬷》
11.《马提与祖父》
12.《蓝色的海豚岛》
六年级班级读书会书目:
1.《草房子》
2.《城南旧事》
3.《山居岁月》
4.《白色的塔》
5.《永远讲不完的故事》
6.《少年小树之歌》
7.《小王子》
8.《战马》
9.《绿山墙的安妮》
10.《银河铁道之夜》
11.《安房直子幻想小说》
12.《苏菲的世界》
很显然,这是一份用心设计的书单,固然带着鲜明的个人印记,但是这些书单会定期调整。我们就这样跟着他一路读来,一本接一本,一次又一次进入到故事的深处,穿行在语言的密林里。除了这些他列给我们的精读书单,在我们的彩色书柜里,还分类摆放着很多有关数学、科幻、历史、哲学类的图书,那都是我们自由自主阅读的对象。陶石梁说:“世间极闲适事,如临泛游览,饮酒弈棋。皆须觅伴寻对。唯读书一事,止须一人;可以尽日,可以穷年;环堵之中而观览四海,千载之下而觌面古人。天下之乐,无过于此。”跟随他,我们深知读书之乐。你要问我,他陪伴我们这么多年,究竟在我们身上留下了什么印记,我想,阅读应该算那道最深的印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