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如此看重阅读,因为你就是一个儿童阅读推广人,你深信,借由阅读,可以带给孩子无比丰饶的人生。
你知道,有些家长一直在带着孩子读书,在还没有进入小学之前,就因为对书本的热爱,坚持给孩子讲故事,让孩子欲罢不能。还有一些家庭,是在进入一年级之后开始更好的阅读的,你能欣悦地看到这些孩子的神奇进展。你也不能不担心,总会有更多家庭更多孩子,在这方面缺乏持续的热情,或者没有形成良好的习惯,做起来难免有一搭无一搭,一直处于悬浮状态。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就是注意力分散、很难专注地倾听,参与课堂的效度很低。
不是孩子没做好,其实还是成人本身出了问题。
你不仅劝勉家长,更是践行垂范。
每天早晨到校,你没有直接奔向食堂去吃热乎乎的早点,而是坐在教室里,陪孩子一起看书,让孩子看到老师也被一本书吸引,看到书籍的力量,看到专注的神情,然后自己走向书籍,让教室里拥有一段较长时间的安静阅读时光。持续而专注的阅读,正是《阅读的力量》里所着力强调的,而你喜欢的作家钱伯斯也在《打造儿童阅读环境》里提到了这一点。
可是,在开始的时候,你依旧看得到,总会有一些孩子,不能让自己坐下来,将一本书细细地、享受地看完,一直在书柜那里转来转去,身边稍有动静就被吸引,频繁地还书,安静阅读的时间极短。
你最担忧的就是他们。你曾经发信息告诉家长,提醒大家,如果一本书、一个故事不能让孩子安静下来,那么我们都要反思!如果回家没有一段亲子阅读时光,如果孩子对没听完的故事没看完的书从不惦记,那孩子的阅读品质还不高,更需要我们加大力度,想尽办法。
国际安徒生奖获得者、苏联著名儿童文学作家和教育家谢尔盖·米哈尔科夫在《一切从童年开始》里说道:“书是孩子们生活中最好的伴侣。无论孩子们的家庭生活学校生活多么有趣,可是如果不去阅读一些美好的、有趣的、珍贵的书,也就像被夺去了童年最可贵的财富一样,其损失将是不可弥补的。”很难设想,一个没有阅读没有好书的记忆的童年是什么样子。就像《阅读的力量》所提及的那样,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全垒打书”,有快乐阅读的巅峰体验。
你想起你自己。你的儿时固然物质贫乏,却因为有小人书相伴,并未荒凉,所以才会有今天值得欣慰的回忆。米哈尔科夫说:“一本适时的好书能够决定一个人的命运,或者成为他的指路明星,确定他终生的理想。”这样的告诫,需要每一个家长、老师和为孩子工作的人牢记。
你同意他的观点,有些书,一个人如果不在童年时读到它们,不曾在童年时代为它们动过真情,流过眼泪,那么这个人的本性和他整个的精神成长,就可能有所欠缺,甚至“将是愚昧和不文明的”。
生命的长度是有限的,你注定只能走在你的林中路上,不能去经历另一条路上的风景,可是每读完一本书,你就在别人的故事里经历一次人生,你的生命因此而丰富。就像在拼贴地图,每一次阅读都能为这张地图拼上一个小块,读得越多,这张地图越宏大,你的精神因此波澜壮阔。“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载着我们远航;没有任何骏马,能像一页奔腾的诗行,把我们带向远方。”狄金森的诗句,道出了所有爱书人的心声。
你热衷于鼓励孩子读书,你也和孩子一起读,其实这对自己也是一种修复,因为你以前根本接触不到这样多、这么好的童书。在成人的世界里挣扎太久,身上难免伤痕累累,当你捧起一本书来读给孩子听,何尝不也是在读给自己听?这样的过程,更是对自己的一次修炼。随着阅读,呼吸会变得轻松起来,目光变得清澈起来,心灵变得柔和起来。阅读可以激活你沉闷的灵魂,文字可以规整你繁杂的人生。
即便生活琐碎得有些残忍,你要忍受着它一天天消解你的生命,模糊很多细节。过去的日子,就像指缝间的细沙,遗漏在你握紧或张开的拳掌间,可是有些日子就像阳光下的柏油路,笔直地延伸在你的前方。顺着回忆径直走去,你还能来到那间阅读教室,那些开着花的课堂。
照例是每周那节阅读课,孩子们问你,这节阅读课,阿姨会送书来看吗?
惦记着书的孩子,也惦记着上次阅读课的美妙。还没上课,男孩子们早就跑到外面撒欢去了,你带上W和Y同学,一起去了阅读城。因为流感,阅读城这些天来一直不开放,班上要看书,只能自己去借回教室里看。你们一共挑了四十本图画书,两个小家伙吭哧吭哧地当起搬书的小蚂蚁来。
回到教室,看着这么多书突然出现在眼前,孩子们哇哇直叫。待他们坐定,你开始一本本地介绍着这些美丽的书:
《永远永远爱你》是宫西达也的另外一本关于恐龙的书,一点儿都不可怕,相反很温馨;
《小黑鱼》如何带着伙伴们变得更强大赶走凶猛的大鱼呢?
《黑兔和白兔》是你最喜欢的一本非常美的书;
《是谁嗯嗯在我头上》是一本很好玩的书……
因为你全都看过,很了解,也很喜欢,你才能如此从容、自信地把好书告诉孩子。然后让他们排着队来借书。看完一本换一本,看完一本换一本。看完,再换。换了,再看。半节课过去,很多孩子已经换了五六次。
很显然,书不能这样看,这分明只是翻书嘛。有了好书还得会看,还得有人指导才行。有人痴迷于自由论,对孩子的教育一味强调自由发展,可是你深知这个观念背后的片面性,不受控制失去监督缺乏引导的自由,表面上看多么天真和快乐,但实际上只会让他被自己的冲动所囚禁,他甚至会受到为所欲为的伤害,无规则的自由只能让一个人成为自己的奴隶,只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频频遭遇挫折,最后认为自己很糟糕。
你当然不信奉那一套,上周阅读课,你就开始着手教他们怎么从书柜里借书:从排队开始,要在最快的时间里,找到自己要看的书,回去认真看完,再回来,排队,将书端端正正地还回它原来的位置。这次,你专门教他们怎么看书。你找了一个例子,选的是《黑兔与白兔》,这是你最喜欢的一本书。
你向孩子们介绍,你怎么知道有这么一本书,你多么喜欢这个故事,你又是怎样托别人帮忙从台湾带回这本书,刚看到时又是怎样的欣喜。然后,你开始讲述,从封面开始,大家的目光就再也不能离开那只美丽的白色的兔子,那只俊朗的黑色的兔子。他们一起快乐地嬉戏,白兔子的眼神如此明亮,黑兔子的眼神却如此忧伤。
为什么如此忧伤?你几乎是自言自语。有孩子回应说,是因为他想永远和白兔子在一起。这个故事美好得像黄**一样闪亮。
这样的图画书,不需要多看文字,只要安安静静地看着图画,看着白兔子的眼神,黑兔子的眼神,绿色的山坡,黄色的**,白色的蒲公英……
你告诉孩子们,你是如何不忍心三下两下就把它看完,就像好不容易吃到一颗棒棒糖,不会一口把它嚼碎吞掉一样。这是一本怎么读都不厌越读越感动的书。一节课的时间,是快快地翻完十几本书好呢还是认认真真地读完两三本书好?孩子们都选择了后者。
你再让他们好好看手中的书,就像刚才你示范的那样。接下来的阅读,孩子们的神态果然不一样,教室里少了随意走动,因而格外安静。那些在书上流连的目光,自然格外专注。你要带着孩子完整地经历一本书的阅读,又让他们自己完整地去完成一次阅读。都说阅读引领成长,殊不知,引领成长的阅读也需要引领和指导。你一直在寻求和探索更多更好玩的阅读指导,只是期望孩子们会善待每一本好书。
就是这样,故事课构成了你最初的文学课堂。虽然只是分享一个故事,但是每堂课你都有预设,都需要提前做好准备,这样你才有能力和信心讲好这个故事。
总会有些惊喜出现在你的生活中,足以让每一天都过得回味无穷。那天,你收到H的妈妈的信息,说H带来了一本书,他特别喜欢。你赶紧去教室找到H,原来是《子儿,吐吐》,一本很有趣的绘本,怪不得他喜欢。
于是你临时决定,将起初准备讲的故事《我家是动物园》改为《子儿,吐吐》。
这个好玩的故事是这样的:“小猪胖脸特别爱吃也能吃东西,一次吃完木瓜以后,别的小猪桌子上留下了很多木瓜子,只有他的面前干干净净的,原来,胖脸将木瓜连皮带子都吃进肚子里了。大家都说,吃了木瓜子儿以后就会从肚子里长出木瓜树来的。胖脸吓坏了,边哭边想长出树来是什么样子的。后来越想越觉得好玩,胖脸想,长出树来其实也是挺不错的事,他甚至还想到将来伙伴们每个人吃下不一样的瓜子儿长出不一样的树结出不一样的果实来那该多好玩。”
故事讲到这里,孩子们乐坏了,H更是呵呵地笑。
交流阶段,不少孩子都争着说自己想吃什么种子长出什么大树,你鼓励他们拿出自己的彩色笔和图画本,画下自己头上长树的样子来。下课前,你让孩子们自己上台来一一展示一一诉说,课后你鼓励他们自己珍藏起来。
这是你在文学课堂的“读写绘”,准确地说,是“读与绘”。孩子们的画作水平层次不一,所耗的时间有点久。但是,故事之后,交给孩子一个话题,一副纸笔,可以让阅读得以延伸,让表达变得更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