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的阅读教室

带领着孩子一起面对一本书

字体:16+-

你非常认同当时你们校长的观点,读、写、绘不是唯一的阅读文学作品的方式,或许,还有更好的方式。

这就是表演。

在你的教室里,表演无时不在。

你的童谣课堂上,总会有很多表演性因素加入其中,读童谣成了一种快乐的游戏,你们都很享受这样的过程。在你讲故事的时段里,表演是你一直努力使用的手段。你尽可能模拟故事中人物的不同声音,捏着喉咙或者粗着嗓子发出不同的声响,扮演不同角色的不同动作,用尽夸张的口吻突出故事语言本身的幽默特质,尽可能将孩子带入故事情景之中。所以,《青蛙和蟾蜍》的故事让孩子们念念不忘,《晴天下猪》笑得让孩子在地上打滚。

也有例外。你印象深刻的是《玛德琳卡的狗》。

这是一本很好玩的图画书,之前,你曾经跟Y和D同学讲过,然后你们三个人都有了一只别人看不见的狗。你们给它们取自己喜欢的名字,用最好的语言描述自己小狗的体形、皮毛的色彩。甚至,你们会让小狗牵着你们走出歪歪斜斜的样子。你们就像玛德琳卡一样,伸出手牵着它,呼唤着它的名字,随着它四处奔跑。玩累了,就将它牵到身边来,抱起来、折叠好,藏在自己的口袋里……

可是,在你的故事课堂之后,好几个家长反映说这个故事孩子回家没有复述,肯定是他们印象不深刻。根本的原因就在于那天你们没有像之前那样玩过。

现在回忆起来,是因为那天上的课太多,两节代课加上课程表上原本安排的四节,快冒烟的嗓子已经不允许你有夸张的表演;讲故事时开始用实物投影效果不好后来干脆直接用手拿着书讲,书上设置的一些小小的机关虽然很有趣,可是在一个大的场合里无法让每个孩子看清楚,这样也大大影响了故事的效果。

精力缺乏,**消遁,准备仓促,都可以让一个原本很优秀很有趣的故事变得逊色很多。照本宣科同样也无法发挥故事本身的魅力而去感染孩子。你相信,表演是一种很好的策略。如果家长在家里再讲一次《玛德琳卡的狗》,用上你们玩过的方法,听过的每个孩子都会有一只自己最喜欢的小狗了。这个时候,可以让爱画画的孩子画出来,就很有意思了。

不会画画呢?也无妨。谁说一定要画出来呢?就将小狗小心翼翼地装在口袋里,还有哪种方式比这更生动更贴心呢?

孩子平素使用的是“叙事性思维”,这种思维模式可以让孩子纵横想象,他们能够看到成人看不到的东西,听到成人听不到的声音,就像打开了另一个电视频道,孩子们可以游离在成人世界之外。正是这种“雨人”模式,他们可以沉醉在自己想象的世界里。

你经常家访,因为你想看到一个孩子是在怎样的环境里长成的。家访时,你一定会参观孩子的卧室和书房,看看书架上陈放的书。

有时你会惊喜,有时你也很遗憾。你发现,虽然你极力强调阅读,可是还有很多家庭藏书不丰,适合孩子读的童书并不多。

还有让你担心的事,你看到孩子的书,大都规规矩矩地排在书架上,或者床底下,有时甚至放在很高的地方。如果孩子要读一本书,还得费点周折才行。这完全是一个误区!

你一直强调,书要放在孩子伸手可及的地方,沙发上、床头边、洗手间里……随意放上几本好看好玩的书,让阅读变得不用那么郑重其事,不用那么一本正经,随时随性就可以打开一本书,好的阅读习惯就是这么养成的。

你强调亲子阅读的重要性,很多人以为孩子渐渐长大,能识字了,就不用亲子阅读,甚至有妈妈说,孩子都二年级了,还要给她读书讲故事,问你怎么办?

你无奈地笑,你告诉她——

龙应台先生有句话说得好:“蒲公英年年都有,孩子那么小却只有一次。”她还说,“父母是有有效期的。”在我们养育孩子的黄金时期,如果不用心陪伴,错过这个敏感期,再想去教育他引导他,已经没用了。孩子现在还爱听你讲故事,说明你讲故事的声音好听,也说明他有多爱你多信赖你,为什么不好好珍惜呢?等他大了,某天你心血**说,孩子,我来给你讲个故事吧,人家都懒得理你,那时,你才知道曾经拥有的故事时光是多么可贵。

关于亲子阅读的意义,你跟很多家长做过讲座,明确地阐述自己的观点。

亲子阅读,顾名思义,就是父母和孩子一起读书——在孩子年幼时,还不识字的他们,需要一个成熟的阅读者引领着,读书给他听。孩子就应该在妈妈讲故事的声音中逐渐长大,度过一个温暖快乐的童年。

随着国内一大批儿童阅读推广人的倡议,越来越多亲子阅读推广组织的兴起,亲子阅读俨然已成为一股风潮,为许多家长所了解和熟悉。在这样的氛围里,亲子共读这一理念,逐渐为更多人所体认,很多优质绘本也在丰富着家庭的书架。

“亲子阅读给你带来了什么?”

这个话题我曾经问过一些家长。

得到的回答颇具代表性:

“促进亲子关系。”

“和孩子搭建沟通的平台。”

“给孩子一个有故事的童年,还自己一个久违的童年。”

……

而对此,在你参与发起创立的亲子阅读公益组织里有一个相对系统的阐述:

“早期的亲子阅读是一种高质量的亲子陪伴。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看一本好书,就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一样,使他能看到一个更为广阔、更为深邃的世界。而这个带领并引导孩子进行阅读的人,无疑将成为孩子生命中重要的引领者,带他去发现世界,发现自我,体会生命的神奇。这是一种很奇妙的感受,很多爸爸妈妈在跟孩子进行亲子阅读之后,往往自己也爱上了绘本,爱上了童书,因为这些最接近生命本源的书籍蕴含着非常原初而强大的生命力量,有些甚至也能够为成人带来成长。”

亲子阅读,已经成了很多家庭的生活常态,所以,才会有妈妈这样深情的表白:“你是小天使,我读书给你听;你是小精灵,我读书给你听;你是小魔怪,我依然读书给你听……”

如果仔细梳理一下,亲子阅读的意义,大概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亲子阅读可以提供高质量的陪伴。推进亲子阅读,是我们成人顺利介入孩子当下生活的最佳路径。

以优秀童书为媒介,让亲子之间关系更融洽,尤其是通过观察孩子对于一本书一个故事与人物的反应,了解他的喜怒哀乐,丰富情感,柔软心灵,健全人格。

这样的陪伴,以故事为经,以时间为纬,从亲子的身体接触到内心共鸣,守护孩子的成长。

我们毕竟已经长大,始终游离在孩子的世界之外,唯有通过故事的讲述,或者以故事为媒介进行表演,才能真正实现对儿童的呵护和关爱。也唯有通过阅读,才更容易介入孩子当下的生活,让我们得以在监护人的角色之外,努力做一位儿童的守护者。

有位妈妈这样描述自己的愿望:“在我们的童年深处,住着一位爆米花爷爷,炒出喷喷香的爆米花,让我们从小馋到大。我希望我们这一代的孩子将来长大以后,回忆起童年往事,他们会骄傲地说,在他们的童年深处,住着一位故事妈妈,妈妈讲述的故事陪伴他长大……”

正是这样朴素的信念,感召着更多的故事妈妈走进孩子的生活,到他们学习的班级、他们玩耍的社区讲故事。而童年的陪伴因为故事,可以直达孩子的心灵深处。

其次,对于家长来说,可以放下我执,重新做回孩子。

《唯识述记》云:“烦恼障品类众多,我执为根,生诸烦恼,若不执我,无烦恼故。”

我执,小乘佛法认为这是痛苦的根源,是轮回的原因。

佛教中指对一切有形和无形事物的执着,指人类执着于自我的缺点。包括自大,自满,自卑,贪……放不下自己,心中梗着非常大、非常粗、非常重的“我”,执着自己的想法、做法、人格等,提不起自己和他人的义务与责任,自我意识太强而缺乏集体意识和奉献精神,或太关注自己而忽略别人等。

在故事里重新经历童年,优秀的童话温暖着孩子,也在融化成人多年的积冰,柔软粗粝的内心,让目光变得柔和温情起来,甚至连说话的腔调、面上的笑容以及神情动作都和孩子一样,做成人太久太累,孩子的单纯天真是化解成人之毒的最好良药。

表面上看,亲子活动中,是我们在陪伴孩子,其实是孩子在陪伴我们。我们因之做了一回小孩,享受一段纯净无邪的时光。

推进亲子阅读,可以让我们重新做回孩子。

朋友告诉你,多年来组织社区故事会,让她觉得“通过童书走进孩子的内心,走进自己的内心,可以找回自己逝去已久的童年”。

在故事面前,每一个讲者或听者,都可以重新变回孩子,一起快乐,一起感动,一起伤悲。与其说是我们把故事带给孩子,不如说是孩子让我们与故事重逢,与童年相遇。我们唯有做回孩子,才能理解孩子。

再次,可以了解童年的秘密,从童书读懂孩子。

孩子是一个神奇的存在,童年有太多的秘密,虽然我们曾经也是孩子,但是童年于我们来说就是一个梦境,长大了的我们显然忘记了梦里的神秘。

何以解密,唯有童书。

童书是走进儿童心灵世界的秘密通道,如果说,每个孩子是一把锁,作为成人需要找到打开这把锁的钥匙,这就是童书。

童话世界里有很多的密码,亲子共读可以拥有共同的密码。拥有共同的密码,才会在同一世界。

孩子各种稀奇古怪的念头,各种古怪精灵的想法,各类匪夷所思的举止,都能在童书里见到,然后,看过这些书,你才可以去理解他,读懂他,和他同在一个频道上,知道如何去和他相处。

另外,作为家长,可以从故事里去学点为人父母的智慧。

没有哪一所学校教我们如何做父母。

没有哪对父母需要通过考试才能上岗。

事实上,做父母是一门最难的学问,因为我们需要做一辈子。

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存在,别人的成功经验只能提供参考,却没有在自家孩子身上复制使用的必要。方法都是指向某一个个体的,我们不必对别人家的孩子流口水。

你始终认为,父母与孩子结识一场,真是一场旷世奇缘。合缘则顺,不合就是无尽无休的折磨和战争。

孩子的奇特之处,就在于有时是天使,有时是魔鬼。对于后者,往往会令人手足无措,甚至为之抓狂。

如何找到和孩子舒服的相处之道?需要家长不断去学习。

童书里,尤其是各种绘本中,往往不乏儿童心理学、教育学和儿童行为学的东西,能从很多书里找到典型案例,其中很多生动的行为描述和破解之道,让人颇有启发。

如《生气汤》《敌人派》《怕浪费的婆婆》《妈妈心、妈妈树》《魔法亲亲》等。

最后,亲子阅读强调的不是阅读,而是一种生活样式,强调要过一种文学的生活,许给孩子一段美好时光。

我们以及我们的孩子长期生活在一个频道里,很难转换到文学的频道里来。

进行文学的阅读,文学的对话和讨论,过一种纯净的文学生活,对丰富孩子心灵,提升孩子语感,增强语言表达力,会大有裨益。

如果老师没有给孩子一个文学的课堂,家长所能做的是教育自救。推进亲子阅读,是众多家长实现教育自救的必由之径。

现今的生存环境与教育环境不断恶化,越来越多的家长开始认识到,只有让自己和孩子强大起来,才有足够的底气和毅力去触碰坚硬的现实。

绘本进入中国不过十几年时间,而且是在近几年才大行其道,我们儿时错过了这样美好的书籍,我们的孩子不应再错过。孩子在学校课堂上接触不到这样美好的故事,就应该让他在家里读到。

“你有一箱箱的珠宝,一柜柜的黄金,可是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因为,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这段从《朗读手册——大声为孩子读书吧》一书中摘录的话,已经成为每一位故事妈妈的行动宣言。

具体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尝试努力。

首先,平时坚持亲子共读,围绕书中的人物、情节和特色语言聊天,丰富亲子之间的语言,不再是围绕成绩学习兴趣班打转,这样亲子之间的语言不再苍白无趣。

想想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我们日常使用最频繁的话语,除了吃喝玩和学习,还能有些什么。

这样下去,迟早有一天,我们和孩子之间的话语会越来越贫乏、无趣以致产生隔阂,我们的孩子将不再是我们的孩子,你听不懂他的语言、读不懂他的行为。

但是如果坚持和孩子一起读书,我们的语言就会丰富得多,我们可以围绕一本又一本的书,聊书里的人物,聊书里的情节,很多有趣的词语也会源源不断地从孩子的嘴里冒出来,这不正是我们期待的吗?

其实,和孩子一起读书就是过一种共同的生活,以故事为媒介,亲子之间更容易建立共同的精神联系,拥有共同的语言密码。

你曾经问过一位学生家长:“为什么要读儿子的书,甚至和儿子抢书读?”她说,她怕和孩子之间有代沟。

有了共同的阅读,才能有共同的语言。

新教育的发起人朱永新老师在一次接受采访时这么说:“很多教师和学生在一起,是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的陌生人,他们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思想和价值,只是一盘散沙,为什么呢?因为没有共同的语言、没有共同的密码、没有共同的阅读。阅读恰恰是能够形成我们这个民族共同语言和共同密码的关键。”

教师和孩子如此,家长和孩子何尝不是这样?

刚刚过去不久的母亲节,朋友收到女儿送给她的一张贺卡,上面写着:“妈妈,我爱你,有从这里到月球再回来那么远!”当朋友感动地在微博上晒幸福时,有人留言问:“爱得那么远?”朋友不客气地回复了一句:“可见你没读过那本书!”如果没有读过《猜猜我有多爱你》,哪里会懂其中的密码?

亲子同读一本书,沟通无障碍。

其次,联合志趣相投的伙伴召开大孩子读书会,共读一本书,共聊一本书。

因为有了伙伴的参与,孩子的聊书热情也会提高,可以设计一些有弹性的话题展开探讨,也可以设计一些有意思的拓展延伸活动,让孩子将一本书读厚。

例如,可以围绕“战争”这个主题,组织班上或者社区里年龄相仿志趣相投的孩子一起读一系列的书,绘本有《铁丝网上的小花》《敌人》《世界上最美丽的村庄》《安娜的新大衣》《爷爷的墙》《大卫之星》;文字书有《弹子袋》《数星星》《鸟雀街上的孤岛》《两个伊达》《影之翼》《战马》《第94只风筝》《安妮日记》《汉娜的手提箱》《克拉克的战争》……

围绕一个主题读一系列的书,你把这称之为“群书阅读”,这样的阅读显然是高品质的阅读,是能够切实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的。

再次,过一种书式生活,让每一天都充满情趣,充满诗意,充满喜悦。

读书是最好的驻颜术,如果家长有心,带着孩子营造一段阅读的时光,过一种书式生活,其中的怡然自得,只有自己才能体会到,旁人安可得知。

杰出的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提醒我们:“当你们长大成人,有了自己的孩子的时候,请务必记住——缺乏生气的父母是枯燥无味的。一个孩子所需要的,所值得要的,是才智焕发的父母。”

亲子阅读,可以让我们成为这样才智焕发的父母。

当然,亲子阅读,只要你愿意,随时可以开始,一个故事、一本书就可以带着你出发,你会与一群可爱的人相遇,你会学会很多方法和诀窍。例如,如何去判断一本好书,如何讲好一个故事,如何组织一场故事会,如何演好一个绘本剧……你甚至能够知道,不同年龄段的孩子适合读些什么书;某个作家还有哪些作品……

要相信阅读的力量,你要知道,借由亲子阅读,可以和孩子共度一段最美好的时光,那也是人生中最温馨的岁月。

你深知一个全新观念的生成多么不易,这么多年,围绕阅读,你一直在努力,你一直播撒阅读的种子,你要让你的教室里溢满书香。小小的野心,可以让你走得更远,不会迷失在现实的泥沼里。

那天,你和女儿一起找了一家安静的咖啡店用餐,照例带着一堆书。

点餐过后,你一本我一本地看起来。

这时,旁边来了一位小女孩,大约是读一二年级的模样,再看那校服,应该是在附近一所学校读书,大概是没来得及回家换衣服,放学后就直接跟着妈妈来这里陪朋友聚餐了。

女孩儿胆子不小,就在你们身边转来转去,后来伸手去桌面那一堆书里直接拿了一本看起来,她妈妈几次提醒她“快过来,不要乱跑”,都不能迫使她离开。

直到最后,妈妈直接拉她走,念叨着快考试了,要回去做一堆作业,女孩儿也拿着书不肯放下,似乎还要贪婪地把最后几页看完才罢休。妈妈只好拿出手机拍了几张封面,安慰女儿说周末会把这套书买回去给她看,女孩儿这才不情不愿嘟着嘴离开。

你能理解妈妈面对应试教育学校压力的诸多无奈,可你更疼惜这么小的孩子,正要迈入阅读快车道的孩子,她离好书的距离那么近,却又那么远。

作为一个成年人,对好书要有足够的敏感,不能“书在对面却不识”。如果一套书能够让一个大人两个孩子爱不释手,那么这套书一定有它吸引人的地方和阅读的价值,假如这位妈妈足够敏感的话,一定会顺着女儿的指引拿起其中一本好好阅读,看看其中究竟奥妙何在。同时,成年人还要有足够的耐心,能陪着孩子看完一本书,这样才不会错过一本好书,也不会伤害一颗爱读书的小心灵。

你多次专门撰文谈过阅读这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为了帮助初入门的家长顺利地找到高品质的书,你特意罗列了一个“关于好书的参考坐标”。

第一,可以寻找几个值得信赖的童书奖项。例如,国外的有:凯迪克奖、国际安徒生奖、纽伯瑞奖、林格伦奖;国内的有:丰子恺原创图画书奖、信谊图画书奖等。

第二,要重点关注家长们普遍推崇的书。例如,这几个绘本作家的书很得孩子们喜欢:宫西达也、安东尼·布朗、李欧·李奥尼、五味太郎、大卫·香农、长新太……桥梁书有《青蛙和蟾蜍》、“贝贝熊”系列、“我爱阅读”系列、“超级冒险王”系列……这些文字书作者很靠谱:林格伦、米切尔·恩德、罗尔德·达尔、迪卡米洛、贾尼·罗大里、托芙·杨松、安房直子、凯斯特纳……

第三,适合自己孩子当下需求的书才是真正的好书。

可以按主题分类找到好书,例如节日主题、男孩女孩主题、爸爸妈妈主题、我爱阅读主题、隔代教育主题、生命主题、哲学启蒙主题、战争主题等。

可以根据年龄分层寻找合适的书:例如0~3岁看游戏书、3~6岁看图画书、6~9岁看桥梁书、9~12岁读文字书……

还可以找些情绪安抚类的书来读,可以帮助孩子观察情绪平复情绪,例如这样的书有:《我讨厌妈妈》《苏菲生气了》《生气汤》《敌人派》《我是喷火龙》等。

第四,现在的信息如此发达,作为一名有心的家长,完全可以去寻找信得过的童书榜单作为参考。其中,你发起的亲子阅读公益组织每年11月读书月之际,都要发布一个很草根也值得信赖的榜单,你们从当年出版的几千册童书里遴选一百本好书出来,然后再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进行投票,最后票选出大人眼中的十本好书(妈妈榜)和孩子眼中的十本好书(宝宝榜)。

这些书目都只是参考,只有充分了解孩子,了解书,才能将两者顺利地对接起来,而最好的诀窍就是:拿起书来,读它!

虽然人们都在大谈重视读书的好处,也在四处推广着阅读,可是,什么是真正的阅读,很多人会在理解上陷入误区。曾经,你也认同一个观点,那就是“不读坏书如何知道什么是好书”,甚至也援引“读书的十大权利首先是不读书的权利”来佐证。可是,当你年过三十六岁以后,你开始有了时间不够用的恐慌,要读的书那么多,如何读得完?你每每看着家里一架架的书就陡生压迫感,后来你看到对陈丹青的采访,他说这些年新出的书他都不看,只看经典,因为剩下的时间不多了。再后来,你看到他的老师木心的两句话,突然就击中了你的心——

“有些书,读了便成文盲。”

“凡倡言雅俗共赏者,必定落得俗不可耐。”

你终于明白以前李校长坚决不看国产电影的苦衷。

我们哪有那么多的时间消耗在低品质的书上!

看破这些,你似乎顿悟了:对于很多人和事,你不会去纠结,你觉得那些没有必要存在于你的生命当中,所以不值得让你去费思量。你相信美好,亲近美好,珍惜美好,远离一切低级、无聊、肮脏与卑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