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只是一名普通的小学语文老师,自从2005年暑期接触了图画书之后,从此不可救药地迷上了儿童阅读,并最终走上了儿童阅读推广之路。后来,不仅仅在班级、在学校致力于文学阅读的推广与研究,还发起了民间亲子阅读公益推广,带动了全国数万个家庭进行亲子共读,悄悄改变着民间阅读生态。
当儿童阅读逐渐为众多有识之士所认同,更多教师、家长乃至机构投入到浩浩****的阅读推广运动里来,当大家都信誓旦旦地告诉孩子告诉彼此“无限相信阅读的力量”,因为美国诗人狄金森说“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动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你们都沉醉于这样的诗意浪漫与美好,你们欣然望见,更多的国外经典童书纷纷被译介到国内,更多的原创作品出现在孩子面前,童年的阅读因为有了更多选择显得更加从容。
可是,乱花迷人眼,众声喧哗中,我们往往会迷失自己。当泥沙俱下,我们只能萃取精华。
你想提醒大家,提醒大家静下心来想一想: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阅读?
你曾经看到过一则消息,有国外学者说:“在中国旅行时发现,城市遍街都是理发店,而书店却寥寥无几,中国人均每天读书不足15分钟。”
全日本家庭教育研究会前总裁外山滋比古在其著作《阅读整理学》[1]中毫不留情地指出: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不久,文章突然变得容易读了,由美国传进日本、强调容易理解才是好的“简明主义”,重重打击了日本传统的“困难至上主义”,“低门槛的作品不一定俗气”成了新鲜的观点,在这样的创作思想主导下,读者自然就变成了“吃粥的读者”——几乎不用任何咀嚼就可以吃到饱,读者的牙齿变衰弱了,肠胃也不够健壮。阅读能力下降,小时候还喜欢阅读,长大后讨厌阅读的现象增多。他还注意到一个很值得玩味的现象,对于大多数报纸阅读者来说,几乎从来不读社论,阅读率最高大家最常看的就是介绍广播与电视节目的版面,因为这个版面排在最后一页,所以他称之为“后门读者”。对于杂志读者来说,“后门读者”就是喜欢轻松、软性文章的读者。如果让后门读者走到大门去读报纸的社论,去读需要靠想象力来弥补的文章就会显得毫无耐心。他指出,忙碌的日本人,已经很难拿出毅力去阅读需要努力才能读懂的文章了。
在网络化时代,我们几乎都自动演变成了“快餐读者”,很显然,这样的阅读是轻松的,也是碎片的。阅读需要耐心,也需要毅力,需要挑战未知,需要运用想象力。很遗憾,人们在鼓吹阅读的诸般好处时,往往忽略了这些。
大家总是在宣扬阅读带来的快乐,好像那是一趟很近又很美的路程。甚至还发明了“悦读”这样一个看起来很美好的词。这样做,是希望孩子亲近书本爱上阅读,可是,在快乐的浅阅读中长大的孩子,阅读力能提升多少?一味追求量的阅读,忽视质的阅读,对孩子的帮助有多大?
是故,我们需要去寻求真正的阅读。
何谓真正的阅读?
外山滋比古提出:阅读分为两种,一种是阅读既知的α型阅读;另一种是阅读未知的β型阅读。阅读既知的事物,通常只要认识文字就可以理解内容,有时虽然不能确定文字的意思,但还是可以通过联系上下文了解文章大意,对阅读理解不会造成太大障碍。而阅读未知时,有时即便认识文字、了解词语的意思,但是读完文章以后,还是在云里雾里,不知所云。所以,当有人标榜某种识字教育,说可以帮助孩子大量识字提前进入阅读,其实他所说的阅读是这里的α型阅读,这样的阅读量再多,对提高孩子的阅读力没有太大帮助。
阅读未知的β型阅读最具挑战性,就像登山,那未知的事物就像山峰,只有坚持不懈,经历一番痛苦的磨炼之后,才会有登顶之快乐,而登山过程中的种种艰难,却可以让你时常停住脚步盘桓,就在这盘桓中,得以欣赏到沿途的风景无数,最后直达顶峰,世界为之一亮。这登山沿途的停驻,就是阅读未知路上的思考,一边思考,一边阅读,一边圈点批注,随着思考的深入,阅读的功力也渐长,一个成熟的阅读者也慢慢修成。不费多少心思的浅阅读,虽一路畅通无碍,哪里会有沉甸甸的收获?
一般来说,教材的阅读是未知的阅读,说明文、法律条文、影评、剧评、乐评、书评,还有一些翻译过来不合乎我们表达习惯的文字,都是未知的阅读。它们都在挑战着每一个阅读者,如果你觉得这些读起来很有趣,那说明你已经拥有了成熟的阅读力。
弄清楚这些之后,再来看这句话——相信书本可以带你去远方。很显然,这里就有两重含义,一是我们相信书本里有一个离我们现实生活很远的神奇世界,打开这些书,我们就能在那遥远的地方尽情游历。另外,这句话应该还有一种解释:书本里的未知事物可以让我们新鲜的阅读者增进阅读力,这种阅读力可以带着我们在阅读的世界里走得更远。
爱阅读的朋友,你会选择哪一种理解呢?
[1] [日] 外山滋比古:《阅读整理学》,天下杂志,2012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