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能有什么问题?
按日常思维,学校发什么就用什么;老师教什么就学什么,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不要多问为什么,也不会想到去怀疑,只要跟着好好学就是了。
所以,我们从来都是在培养乖乖仔,培养出来的都是听话的人。
莫非我们的教科书都是金科玉律不容置疑?
家长是无暇去翻看我们的书包的,他们不知道我们每一天在课堂上会学些什么,老师会讲什么,我们抄什么背什么,这些家长都不会去关心,他们只关心我们的作业完成没有,试卷上得了多少分,错了几道题,全班最高分是谁……
我们不要虚伪的教育,也不需要虚伪的教材。
教材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在我们的心目中,它应该是亲切的,好玩的,和我们是平等的。它不是用来让我们顶礼膜拜的,我们读它,是因为可以学一点语文知识提高一点遣词造句的能力应付一些必需的考试。但是,没必要将其中的内容置于高处,让大家瞻仰。
这一点,他似乎看得很真切。所以,他的课堂上,总是让我们去发现寻常里的不平常,去思考合理之中的不合理。
就拿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玩具柜台前的孩子》来说吧。
他让我们练习朗读,去认识课文里的生字和书写课后的生字,然后再转入对课文内容的讨论。
课文中写到小男孩非常喜欢玩具小汽车,以致他一直站在玩具柜台前舍不得离开。可是当售货员阿姨要送给他车时,却被他断然拒绝,并拉着妈妈的手走了,此后再也没有出现。
读着这篇课文,我不免小心翼翼地想:编书的人到底想要借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什么呢?
像小男孩那样懂得体贴家人?
像售货员那样热情友爱?
像售货员的女儿那样乐于助人,懂得与人分享?
课堂上,我们围绕这个话题讨论了一番,通过对小男孩前后表现的对比,很难理解小男孩为什么选择拒绝别人的友善和自己的喜好,难道这样才“高、大、全”?
这样的疑问,一开始我们都还没有意识到,没有发现,也就谈不上思考。正是在他的启发下,我们才明白,我们苦苦学习的东西有时也是一种无意的圈套,没有清醒的提醒,我们都会陷在课文里,想方设法为男孩的拒绝找理由,可是无论怎么说,都难以服人。
学完课文,他布置家长和我们一起讨论这个问题,得到一些家长的回应,结果发现,大家只是在绞尽脑汁地揣测,甚至在努力寻找一种标准答案,却没有一个敢于对课文发问质疑:这个故事是不是假的?有没有合理性?
这样的生活故事,在真实生活里会发生吗?
面对别人友善的赠予,我们如何应对?
面对自己的喜好,我们如何抉择?
故事里的孩子,真的是有血有肉的男孩吗?或者只是一个概念或者符号?
这是不是只是为了传达某种意图而努力捏造的一个故事?
当他鼓励我们和家长都开始这样的思考,学会对课文发问生疑时,哪怕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也无妨,因为这正是培养独立人格的开始。
这样的课堂,何止我们受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