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色的阅读教室

一年级的魔法课堂

字体:16+-

魔法?是啊,魔法!谁不喜欢拥有魔法?

轻轻念动一个咒语,整个世界顿时焕然一新。

小学时代,说起各自的梦想,很多伙伴如我一般,都想去英国读哈利·波特读过的魔法学校。小H的妈妈在他还没进小学的时候就告诉小H,Y校是一所有魔法的学校。

他也告诉过我们,在他小的时候经常一边干活一边默念咒语,期盼奇迹发生——干不完的农活眨眼就会完成,他种下的稻子会获得不一般的丰登。在他那小小的内心世界,有自己的魔毯,有自己的神笔,有自己的阿拉丁神灯。

原来每一个孩子都有魔法情结,他也不例外。

或许,正是因为他心里还装着一个小男孩,才有一颗不泯的童心,才有逃不脱的孩子气?

你会看到他常会在课堂上虚张声势,俨然我们就是一个个大小魔法师:

拼读黑板上的拼音时——

“我要举起这支充满魔法的铅笔,只要我指向黑板的一个拼音,就会发出可怕的声音。”

拼读语文书上的音节时——

“小魔法师们,伸出你的魔法小手指,指到语文书的第三十六页,发出你魔法一样的声音。”

如此表述有着强大的吸引力,能让所有的孩子都变得专注起来。

我们在课堂上习惯实行团体竞争制,将全班分成两大组一二组呼做“羊羊队”,三四组称为“兔兔队”。表现好的奖励一面红旗,不好的要拔走一面红旗。如果组内有孩子不够专注,总会有身边的孩子在一旁提醒,目的是尽量减少错误发生率,让更多的红旗飞扬起来。

孩子更容易在团体内找到自己最好的表现状态,这一点他似乎坚信不疑。

“树上有梨,地上有泥。风刮梨,梨落地,梨滚泥,泥沾梨。吃梨不吃泥。”

这是一则很好玩的童谣。我们很喜欢这个童谣,他就让我们放开来读。就像诵读《十二生肖歌》一样,每一个人配一个生肖动物,大家做自己的动作,满教室里玩,转着圈圈跑。这样的兴奋让我们很快记住童谣的内容,又会消除学习的疲惫。孩子是游戏的精灵,游戏是孩子的精神植被。老师们啊,你们总得多想点可爱的活动,让我们的身心自由舒展才好。你们可知道——学习的单一模式最容易让孩子产生疲惫。如果你不能用充满**的声音来唤起孩子的兴趣,那就变换成其他游戏形式来刺激刺激吧。

这个游戏里,读到最后一句时,好玩的事情自然发生了。

本来这就是一则绕口令,很容易产生口误说成“吃泥不吃梨”。

可是在我们孩子的世界里,吃泥比吃梨好玩。而且一旦有一个声音响起来说“吃泥不吃梨”,其他同学就会纷纷效仿。

我们挤到他面前,大声说“吃泥不吃梨!”

有的还特意向他强调:“老师,我吃泥,不吃梨。”

快乐的气氛洋溢在教室里,笑声驱散了疲劳与辛苦。

有一段时间,我们读的童谣是颠倒歌,颠倒歌里世界颠倒的感觉,我们很喜欢:

稀奇稀奇真稀奇,

麻雀踩死老母鸡,

蚂蚁身长三尺六,

八十岁的老头坐在摇篮里。

短短四句,趣味无穷。

你或许会奇怪:我们为什么这么强调童谣的诵读,而不是去读很多学校热衷于诵背的《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

他的一番话,或许可以解去你心头的疑惑:

以颠倒歌为例,诚如耿占春先生在其著作《回忆和话语之乡》[1]中所说的:“它颠倒了自古以来的世界秩序……童谣的编唱者在话语中颠覆了它,为无数失败的反抗者复了仇,为被奴役者喊出了疯狂的愿望。这景色是那么荒诞,又那么令人惊异,欣喜,它带给我无限的惊异:言语的力量的最初的显示。”“在这些童谣中,我度过了一个古老的语言的狂欢节。童谣的种子,语言的自由,已经埋在一个孩子心中。”

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孩子首先应该是一个语言人。童谣的节奏、韵律、趣味足以撼动每一颗幼小的心灵。而童谣的语言是最有魔力的,它能在唇舌的舞蹈之中,不经意地为我们打开一扇神秘的语言之门,使之窥见事物间的另一重联系和生命的秘密。同时,“它也把荒谬转换为意义,把意义转换为荒诞不经,把虚构和真实勾连在一起,把生活和幻想融合在一起。”

对于我们来说,诵读童谣既能享受这种语言的狂欢,又能通过语言自由往来于现实与虚幻之中,这就是我们的天性。

诵读这样的童谣,一定要加入一些更好玩的元素。除了拍着手打着节拍的形式以外,我们还采用相声中的捧哏形式,一起来玩颠倒歌:

稀奇稀奇真稀奇,

(什么事啊?)

麻雀踩死老母鸡,

(啊?)

蚂蚁身长三尺六,

(不可能!)

八十岁的老头坐在摇篮里。

(嗨!)

先是我们读,他来跟,然后是他来读,我们跟,大家玩得兴致勃勃,教室里一片欢腾。即便是短短四句童谣,也能让我们陶醉其间,语言就这样神奇地契合着我们的生命,**漾在我们的童谣课堂上。

[1] 耿占春:《回忆和话语之乡》,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