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孤独症又称为儿童自闭症,现今又统称孤独性障碍,是一类以严重孤独、缺乏情感反应、语言发育障碍、刻板重复动作和对环境奇特的反应为特征的疾病。通常发生于3岁之前,一般从婴儿期开始表现出来,一直延续终身,是一种严重情绪错乱的疾病。每1万名儿童中有2~4例,无种族、社会、宗教之分,与家庭收入、生活方式、教育程度无关。多见于男孩,男女比例为4~5∶1。
儿童孤独症一般表现为以下症状。
(1)早期异常。不会对亲人微笑。如亲人要把他们抱起,他们不会伸手做被抱的准备,也不会将身子贴近亲人。
(2)社交困难,孤独离群。不会与人建立正常的联系。有的患儿从婴儿时期起就表现出这一特征,如从小就和父母不亲,也不喜欢抱,不主动找小朋友玩,别人找他们玩时躲避,对呼唤没有反应,总喜欢自己单独活动,自己玩。有的患儿虽然不拒绝别人,但不会与小朋友进行交往,即缺乏社会交往技巧。如找小朋友时不是突然拍别人一下,就是揪别人一下或突然过去搂别人一下,然后自己就走了,好像拍人、揪人不是为了找人联系而只是一个动作,或者说只存在一个接触的形式,而无接触人的内容和目的。他们的孤独还表现在对周围的事不关心,似乎是听而不闻,视而不见,自己愿意怎样做就怎样做,毫无顾忌,旁若无人,周围发生什么事似乎都与他们无关,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和注意,目光经常变化,不易停留在别人要求他们注意的事情上,他们似乎生活在自己的小天地里。另外,他们的目光不注视对方,甚至回避对方的目光,平时活动时目光也游移不定,看人时常眯着眼、斜视或有余光等,很少正视,也很少微笑,从不会和人打招呼。
(3)语言障碍突出。大多数患儿言语很少,严重的病例几乎终身不语,会说会用的词语有限,有的患儿即使会说也常常不愿说话而宁可以手势代替。有的会说话,但声音很小、很低或自言自语重复一些单调的话。有的患儿只会模仿别人说过的话,而不会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交谈。不少患儿不会提问或回答问题,只是重复别人的问话。语言交流障碍还常常表现在代词运用的混淆,如常用“你”和“他”来代替他自己。还有不少孤独症儿童时常出现尖叫,这种情况有时能持续至5~6岁或更久。不会运用面部表情、动作、姿态及音调等与人交往。缺乏想象力和社会性模拟,不能像正常儿童一样去用玩具“做饭”“开火车”“造房子”。
(4)兴趣狭窄,有仪式性和强迫性行为。强烈要求环境维持不变,常常在较长时间里专注于某种或几种游戏或活动。如着迷于旋转锅盖,单调地摆放积木块,反复给玩具排队,总要玩弄自己的脚趾,热衷于观看电视广告和天气预报,面对通常儿童喜欢的动画片等则毫无兴趣。一些患儿天天要吃同样的饭菜,出门要走相同的路线,排便要求一样的便器,对自己房间的任何变化都表示反对和不安,如有变动则大哭大闹表现出明显的焦虑反应,不肯改变其原来形成的习惯和行为方式,难以适应新环境。多数患儿同时还表现出无目的活动,活动过度,单调重复地蹦跳、拍手、挥手、奔跑、旋转。也有的甚至出现自伤自残,如反复挖鼻孔、抠嘴、咬唇等。
(5)大多智力发育落后及不均衡。多数智力发育比同龄儿落后,少数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但其在智力活动的某一方面有的又出奇的好,令人不可思议。有不少患儿的机械记忆能力很强,对文字符号的记忆力尤其如此。如有的三四岁患儿特别喜欢认字,见字就主动问念什么,并且只问一次就记住,能毫不费力地流利地阅读儿童故事书,但要用词来表达自己的意思时则存在明显的困难。
(6)物品依恋。对某些物品,如一只杯子、一块手表,表现出特殊兴趣,甚至产生依恋,而对亲人却不产生依恋。
此外,有的患儿还可能有感知障碍,视、听、触等多种感觉迟钝或过敏。有的存在认知障碍,智力低下,抽象思维能力很差,少数患儿可能伴有癫痫发作。患孤独症的孩子有时存在选择性耳聋的现象,对声音没反应。正常孩子会被狗叫等声音惊吓,而孤独症儿童会无动于衷。他们对疼痛、冷热也不太敏感,不爱交朋友,宁肯独自一人,很少会笑。
人们已从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学因素、社会心理因素方面做了大量研究,然而迄今为止,仍未能阐明儿童孤独症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但至少把它看成是由多种生物学原因引起的广泛性发育障碍所致的,与脑部生理结构或神经病学有关的异常行为综合征。
(1)遗传因素。患儿的同胞发生本病的同病率较其他人为高,单卵双生子的同病率较高,41%患儿为长y染色体。他们的父亲和兄长也发现有长y染色体,从而提示与遗传因素有关。
(2)器质性因素。如脑损伤,母孕期风疹感染,出生后患过脑膜炎、脑炎等。近年来研究发现,本症患儿脑室左颞角扩大较多见,提示颞叶内侧结构的病变可能是由脑组织的变态反应所致。最近的研究证明,患幼年孤独症的儿童,其免疫系统可能将一个基本的脑蛋白误识为异体而吞噬掉,因此导致脑损伤,可能是造成此病的器质性特征。此病同时出现情绪、智力和交际的缺陷,亦与脑病变有关。最新医学研究发现,儿童患者脑中鸦片素含量过多,故常出现孤独、麻木症状和感情交流障碍。
(3)环境因素。过去,有人认为早年生活环境中冷淡的和过分理智化的抚育方式,缺乏丰富和适当的刺激,没有教以社会行为,是发病的重要因素。长期处在单调环境中的儿童,会用重复动作来进行自我刺激,对外界环境不发生兴趣。环境也许是导致患儿刻板自闭的因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