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的基本临床特征为“Kanner三联征”。
(1)社会交往障碍。这是孤独症的核心。有的患儿在婴儿期就可表现出症状:拒绝别人的拥抱,对父母无依恋感,当父母回来时没有愉快的表示。当感到不愉快或受到伤害时,不会去寻找母亲的安抚,和父母易于分离,有时跟随陌生人如跟随父母一样。亲人呼唤他们的名字,常常不理会,无反应,表现为视而不见,听而不闻。缺乏眼与眼的对视交流,往往被看成是孤独症的特殊表现。
(2)语言发育障碍。孤独症的语言障碍是一种质的全面损害。孤独症患者以此症状来就医的占大多数。表现为沉默不语或较少使用语言;语言运用能力损害,表现为不会主动与人交谈,不会提出话题或维持话题,常常自言自语,但讲什么内容别人听不懂;常有自己的小天地,以此为乐;不会用代词或代词运用混乱;语言变得毫无意义或不知所云;刻板重复语言或模仿语言;语言音调、节奏出现障碍;出于自我刺激而使用语言,有时尖叫,或发出别人不能听清或不可理解的“话”,常称“自我中心语言”;非语言**流的损害。
(3)兴趣范围狭窄,行为方式刻板。对环境倾向于要求固定不变或有不正常反应;有不寻常的兴趣和非同一般的游戏方式,表现为对某些物品或活动的特殊迷恋;有刻板、重复的行为和特殊的动作、姿势。
以下18种行为就是孤独症的早期表现。如果发现孩子同时具备以下7种行为,就应该怀疑他有孤独症倾向了:对声音没有反应;难以介入同龄人;拒绝接受变化;对环境冷漠;鹦鹉学舌;喜欢旋转物品;莫名其妙地发笑;排斥正常的学习方法;喜欢奇怪的玩耍方式;动作发展不平衡;对疼痛不敏感;缺乏目光对视;特别依赖某一物品;不明原因地哭闹;特别好动或不动;拒绝拥抱;对真正的危险不惧怕;用动作表达需求。
孤独症患者病情从轻微到严重有许多类型。由于发病原因不明确,仍不太清楚孤独症对人的影响以及怎样与孤独症患者有效沟通,尤其在配合治疗方面会有很大难度,至今还无法找到有效的治疗方法。
对孤独症患儿来说,只有早发现、早干预,进行行为矫治,才能帮助他们缩短与正常社会的距离,让他们早日融入社会。
自1943年首次提出这一症状以来,孤独症的治疗已有了很大发展,有些患者随着年龄增长症状会减轻。
最重要的治疗是教育和行为治疗,以促进对患儿异常行为,特别是社会性异常行为的矫正,如刻板动作等,消除睡眠障碍、发脾气、多动等继发性症状。患儿的家人也要注意克服焦虑、自责、急躁情绪,以对患儿的治疗产生良好的效果。
父母要改变养育方式,多接近、多关心患儿,给孩子以温暖。
研究者正积极寻求各种治疗的方法来帮助孤独症患者,包括语言疗法、感官综合、视觉疗法、音乐疗法、听觉疗法等。实验证明,在良好的方法下,患者病情会有所控制和好转。
药物治疗仅对个别症状可能有效。如短期严重失眠,可用安定;有攻击行为,可用奋乃静;促进脑功能的药物可选用脑复新、脑复康,或y-酷氨酸。此外,利他林对治疗孤独和语言障碍有效。近年来,有人报告,服用芬氟拉明治疗孤独症有效。该药是苯丙胺的衍生物,服用后可使中枢神经系统血清素水平降低,减轻多动及刻板动作,改善注意力。患孤独症的儿童,一般病程比较长,所以用药治疗的时间也相对长一些。家长应注意治疗时药物的副作用,如锥体外系反应、肝肾功能及心血管以及血象的异常。因此,对患儿定期复查是必要的。上述药物对孤独症患儿具有治疗作用,可使某些症状减轻,有利于行为及心理治疗的进行,但目前还达不到根治的效果。药物本身还不能提高孩子的学习认识能力,也不能建立正常的行为,但可使孩子对环境和管理更为适应。
儿童孤独症预后大多不良,往往残留行为障碍,以致适应困难,不能独立生活。少数病人年长后能适应社会生活,智能好的患儿比智能差的患儿预后好。患者一般可做重复性强的工作,像艺术家、调琴师、画家、办公室人员、洗碟子工人、流水线工人等,他们通常喜爱音乐、游泳、打猎、猜谜等。患者成年后需要职业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