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吃是指说话时言语中断、重复、不流畅的状态,是儿童期常见的一种语言障碍。造成口吃的根本原因是环境压力使儿童情绪过度紧张,以致声带处于紧张状态。儿童试图解脱这种紧张状态便形成口吃。所以,归根结底,口吃属于情绪问题。
口吃儿童约占儿童总数的5%。大约一半的口吃儿童是在5岁以前发病的。口吃多在幼儿期形成,也最易在幼儿期纠正。如果在幼儿期不纠正,口吃可伴随终身。
口吃儿童有的还伴有挤眼、唇颔颤抖、歪脖子、摇头等动作。口吃儿童会为口吃而痛苦,往往回避集体,少言寡语,变得孤僻、害羞、胆怯、自卑;有时易于激动、情绪不稳、敏感、恐惧、焦虑,也有睡眠不佳或食欲不振的。口吃影响儿童的人际关系,也可能产生学习困难,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发展。
儿童感到害怕、紧张、焦虑、担心时,往往会口吃。有的儿童由于性格或其他方面的原因,在与生人、自己害怕的人讲话时,情绪十分紧张,言语表达就不太流利。这时,如果受到对方或他人的挖苦、嘲笑,就会更加紧张,害怕说错话,说话时压力很大,失去信心,从而发生口吃。如此反复恶性循环,久而久之,言语表达不流利的习惯就会在儿童身上固定下来,从而造成口吃。
大部分儿童的口吃是在幼年时模仿他人的口吃而学习得来的。口吃的感染性很强。儿童之间互相模仿,和口吃的人经常接触,因觉得口吃的人说话特别好玩而模仿,都容易学会口吃。
父母若把孩子学话时犹豫不决或轻度顿挫看作口吃,操之过急,忙于矫正,反而易使孩子形成口吃。父母强迫左撇子孩子改用右手,孩子往往也会发生口吃。突然的精神刺激,如受惊吓、过分受罚、环境突然改变,亦可导致口吃。
统计表明,学龄儿童真正患口吃的只有1%~4%,其中80%的儿童不经治疗会自发痊愈;口吃延续到青春期、成年期的只有1%;9岁以后很少发生口吃现象;男孩的口吃比女孩几乎多4倍。据记载,有过口吃的名人有亚里士多德、德摩斯梯尼(古希腊演说家,因口含石子在海边练习演说终成演说家而闻名)、波耳、达尔文、华盛顿、拿破仑、牛顿、丘吉尔、罗斯福、玛丽莲·梦露、韩非子、柳亚子、詹天佑等。
由于口吃病是心因性疾病,所以对口吃的矫治,应从心理治疗入手,着重于消除孩子的心理障碍。然而,一时性的口吃现象是不需要治疗的,随着孩子的年龄增长和智力发展,可以自愈。但是,父母千万不能让孩子产生心理压力,否则,口吃现象会发展成口吃病。
如果孩子口吃与其内向、自卑、怯懦的性格有关,就要从优化孩子的性格入手。同时,要注意当孩子表现出语言不清时,不要显得太在意,更不要挖苦、讽刺。如果孩子口吃是由于年龄太小(幼儿园)、言语功能发育还不完善所致,就不要忙于纠正孩子,更不要反复打断孩子、让孩子重说。与处于这种情况的孩子讲话时,不妨说得慢一点,尽量说短句子。
可让孩子多听声音优美、表达流畅、内容合适的语言,如儿童故事、幼儿诗歌等。听熟后,让孩子跟着一起讲,一起念。
父母一定要耐心、细心地多与孩子交谈,彻底消除孩子怕口吃的心理。当孩子有一点进步时,就应给予鼓励和奖励。总之,要使孩子说话时不感到有任何心理压力。
要多与孩子说话。说话的速度应略慢,边说边问,引导孩子答话。如孩子一时不愿回答,不必勉强,可以继续说话。要让孩子在不注意自己有口吃缺点时,自然而然地回答问题。切忌在孩子说话时,不断指责他们的缺点。
应鼓励孩子树立克服口吃的信心。创造条件,让口吃孩子能经常同说话流畅的同伴们一起玩。同时,要设法教育小同伴们不要嘲笑口吃孩子。
父母应告诉孩子,矫正口吃需要较长的时间过程,不可急于求成。略有反复是正常的,绝不可灰心。矫正口吃,关键在于有信心和恒心。
对于小学生,要告诉他们口吃是不能学的,有的儿童的口吃就是因好奇模仿别人而致的。
教师要与家长配合,仔细观察、分析孩子的情况,看看孩子究竟在什么情形下讲话流利些,在什么情形下讲话不够流利。孩子说话流利时,要鼓励他们多说一些;孩子说话不流利时,要想办法使他们少说一些。如果孩子由于紧张、害怕而一时语塞,应想办法缓和一下气氛,等孩子较为平静以后,再让他们讲话。
口吃儿童的具体矫治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书写矫正法。国外有人发现,患口吃的人写字时大多非常潦草,龙飞凤舞。如果让他们经常练习一笔一画地写字,对矫正口吃有一定效果。这种矫正口吃的方法不妨让口吃儿童试一试。
(2)发音法。口吃者讲话有个坏习惯,即过重、过快、过急。发音法就是针对口吃者的不良习惯,强调说话要“轻柔、缓慢、诱导”。
(3)呼吸法。口吃者在口吃现象发生时,会感到空气停滞不动。这是因为紧张,引起呼吸混乱。呼吸法既有利于放松,又有利于正确运气。
(4)发音训练矫正法。通过单词发音训练、句法练习、朗诵训练等,可使口吃者学习流利地表达。但有些患者在某些场合下不能做到这一点,特别是在陌生人、众人面前。患者还需要在各种场合下锻炼自己。刚开始时,可尽量找自己比较熟悉、愿意帮助自己的人说话,逐渐过渡到与陌生人说话,最后到众人面前去讲话。
(5)松弛法。多数口吃者并不是讲话都口吃,而是有时口吃有时不口吃。他们在紧张时口吃,不紧张时不口吃。为了使口吃者在紧张时学会放松,可让其学习掌握松弛法。
(6)暗示法。暗示对人的影响很大。负面暗示会给人带来不良后果;正面暗示会使口吃者对口吃的害怕心理消失,给人带来良好结果。
(7)催眠法。对有些口吃儿童进行催眠治疗,在催眠中进行暗示,可使其口吃现象消失。
(8)通道代偿法。要求口吃儿童讲话时配合适当的手势,通过胳膊和手的运动释放能量,从而达到平和讲话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