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生具有主动学习的欲望和能力。在他们的眼里,学习是无目的的、是有无限可能性的、是可以以自己的方式加以探索和控制的。
蒙台梭利相信,没有一个人是由别人教育出来的,他必须自己教育自己。一个人一生都应该持续不断地学习,因为他具有一股发自内心的对于未知事物的好奇及热爱。她认为“在童年早期,教育的目的应该不是将一些经过选择的事塞给孩子,而是培养其自发的学习欲望”。而这一点是当今许多父母都没有充分认识到的。
我去过一个朋友家,他们家的楼梯扶手上有一根细绳,从一层到二层,像万国旗一般串起一长条A4纸,每张纸上都是一首古诗。我自认还算个脑子里唐诗宋词积累够数的人,但在这个古诗“长蛇阵”里,那些我们耳熟能详的诗句实在不多,女主人说:“那些谁都会背的,我们朵朵也会就没什么意思了。我这一个月上班都偷着找古诗,当妈真是太不容易了!”确实是不容易,我无话可说。
他们家朵朵刚过4岁,除了幼儿园,还要上识字班、数学思维班、英语班、钢琴班,夏天又加了个游泳班。“一点儿自觉性都没有,我们不盯着就不行,要不走神了,要不就偷懒。”
这样的话朵朵妈几乎天天挂在嘴边。她真是为朵朵着想:“孩子都是父母教出来的,我们给她创造这么好的条件,让她学这么多东西,基础打得好,将来上学才能学习好!”
满脑子这种逻辑的父母比比皆是。他们认为孩子应该主动学习,但实施的却是让孩子被动接受的方法。这种错位造成的后果就是孩子还没上学就已经厌学了。
蒙台梭利常用海绵来比喻孩子的头脑,她说,孩子具有“吸收的心智”,会从环境中吸收信息。对一个孩子来说,运用全身所有的感官去研究周围的环境而获得信息,是一种自然而且愉快的学习活动。孩子以吸收方式来学习的能力大约会持续到7岁,因此,蒙台梭利认为,孩子学习阅读、写字、计算的方式,就和他学习走路、说话一样,是一种自然的方式,成人应该容许孩子在他自己感兴趣及预备好的时刻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