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是通过自由游戏而学会学习的,而不是来完成父母安排的学习任务。他们在游戏中认识外部环境,并从环境中获得信息以适合他已建立的功能认知水平。
蒙台梭利说:“孩子既是工作者也是生产者,虽然孩子不能分担成人的工作,但是孩子却有艰难而重要的使命必须去完成,那就是成为一个人。”我们认为孩子只是在游戏,而蒙台梭利却说孩子是在工作——当然,这种工作就是学习。
研究表明,每天保证孩子有30分钟的游戏时间,而且是和父母一起玩的亲子游戏,不仅可以提高孩子的学习和实践能力,而且对孩子建立健康的情绪、积极的态度、自信的心态也有明显的作用。
可是,我们却经常会发现,孩子好像更热衷于一些看似“无聊”的游戏,比如没完没了地扔东西、把一本书撕得粉碎……
记得有一次去我的老师学前教育专家梁志燊老师家,聊起了我的宝贝儿子熊壮壮。那时候,刚刚1岁的他,是个十足的“破坏王”。梁老师听着我“诉苦”,可她的那副表情分明就是“欣赏”,并且不住地提醒我:“对,别限制他!”
接下来,老师又给我上了一课:“前几天碰到一个家长,说他们家孩子就喜欢把抽屉打开,把里面的东西全扔出来,再把抽屉关上。你要是不理他,他就这样能反反复复玩老半天。这个妈妈问我怎么办?我说,这是孩子在研究、在学习。他要搞清楚,抽屉开与关会发生什么变化,东西扔出来了,抽屉又会是个什么样;他还可能就是在练习扔和开、关这几个动作。这就是孩子自主的学习能力。”
在游戏中,孩子可以安全地检验自己的新行为模式,练习新学会的运动技能、社会性、智力、情绪和行为方式等。游戏给孩子提供了实验场、角色机会,他可以不断修正自己的方向,从中逐渐发展他对任务的看法和解决方法。
孩子在游戏中成长,游戏可以说一声“不玩了”就随时停下来,然而蒙台梭利却在观察中发现,孩子为了成长,在每一阶段都有必须做的事,有其必须经历的重要过程,不是简单地说一句“不玩了”就随时放弃的。所以,她认为,孩子兴趣的中心不在游戏本身,而在于游戏中使自己成长的“工作”。
现在,我们知道了孩子身上具有天赋的学习潜能,接下来要做的,可不是教他认字、识数、背古诗这样的学习活动了。我们要去认识、去发现,从而进一步去启发引导,培养出孩子的自主学习能力。当学习成为孩子的自主行为时,你还用担心他的学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