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强调,要警惕孩子身上的攻击性。因为攻击性是孩子交往的一种障碍。在全国的调查中发现,中国城市里的中小学生,80%以上具有不同程度的攻击性需要。
什么叫攻击性需要?并不一定就是去打人、骂人,而是在与别人的交往当中,特别容易伤害别人,比如说话很刻薄。北京有个小歌星,歌唱得很好,但她的父母离婚了。她一走进校园,同学就喊:“小歌星,没爸爸!小歌星,没爸爸!”你看,小学生用她父母离婚的事取笑她,用这种方式来伤害同伴,这就叫攻击性。
上海有个小孩课间玩游戏,藏在教室门的后面,同学知道门后有人,居然十来个人一齐推门,结果硬是把这个孩子的胳膊挤断了。这就是孩子所具有的攻击性,在交往当中不顾及别人,搞恶作剧,也不考虑别人是否会受伤害。
孩子的攻击性不仅仅体现在恶作剧上,有时甚至会酿成大灾祸。
2013年1月13日,《华商报》报道了在陕西省某县的一个小镇上,刚过完元旦就发生的一起未成年杀人案例。
1月4日是元旦假期后的第一天上课,初二的男生邓某和辍学在家的另外四个男孩放学后到镇里的网吧里玩儿,这时他发现了曾经欺负过他的张某。心生愤恨的邓某仗着今天人多,决定教训一下张某。
他们把张某骗到村边附近的一块空地上,邓某掏出早就准备好的刀子,捅了张某一刀,然后其他四名男孩又轮流用这把刀子将张某捅至昏迷。因害怕张某醒来后报复,五个人又将邓某拉至一间废弃的空房内,合力用衣服将其勒死。
直至1月8日的中午,张某的尸体才被村民发现,经过刑警的排查,当天就抓获了参加作案的刘某,而在抓获刘某时,他竟然还在事发前的那个网吧里,悠闲地上网。根据刘某的交代,警察将其他犯罪嫌疑人抓获。
办案警察介绍说:“邓某在家被抓时,他的袖口里还藏着杀害张某的刀。”5名犯罪嫌疑人中,仅邓某是在校的初二学生,其余4人均辍学在家,年龄最大的约17岁,最小的仅13岁。据了解,被害人张某今年15岁,案发前辍学在家约两个多月。案例侦破后,除13岁的疑犯张某某因未满14周岁不负刑事责任外,其余4名犯罪嫌疑人均已被刑事拘留。
孩子的攻击性从何而来呢?除了哥们儿义气之外,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他们本身受到过伤害,他们对这个社会充满了仇,对别人充满了恨。案件中的这些孩子的家境都比较贫穷,其中疑犯邓某及刘某两人的父母均离异。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经历生活的波折,助长了这些孩子的攻击性,以至于酿成灾祸。
因父母离异,家庭教育缺失而酿成灾难的还有震惊全国的北京蓝极速网吧事件。2002年的一场大火,把北京一个网吧烧了,烧死了24人,大部分都是大学生。与《华商报》报道案例中的两名主犯一样,纵火的中学生大都是来自父母离异的家庭,缺乏亲情关爱。这几个流浪在社会上的中学生,不上学,到处游**,沉溺网吧。在网吧玩得没钱了,还想去玩儿,网吧的服务员笑话他们:瞧,穷光蛋,没钱还想来玩儿。他们一听,你骂我,等着瞧!就这样一句刺耳的话,马上就要报复。
怎么报复呢?他们买来汽油,半夜来烧这个网吧,这个网吧是封闭的,执照不全,大火一起,里面的人逃不出来。有一对谈恋爱的大学生,两个人都没走掉,人们最后听见喊声:“我不想死,我不想死!”这么一个惨案,就仅仅是为了别人说了你。所以说,青少年的攻击性心理不容忽略。
青少年的心理具有一种动**性,一会儿天上、一会儿地下,很容易产生一种缺乏思考、不计后果的冲动,很容易受到种种**。所以说,我们要防止孩子的攻击性,还要注意其突变的可能。
几乎多数孩子都有过受欺负的体验,有些甚至是难以言说的苦痛。因此,能否处理好欺负行为对孩子的人格健康具有特别意义。挪威卑尔根大学的干预行动使校园欺负行为发生率下降一半。及时干预是有效的,而干预的最佳时期是儿童时代和青春期的早期,越早越可能避免悲剧成为习惯。
对孩子之间的欺负行为要及时制止,切不可任其蔓延,因为它具有特别的杀伤力和腐蚀性。美国的研究发现,6~9年级时被认定为欺负者的男学生中,60%在24岁时会有至少一次违法犯罪的行为,35%~40%会有3次以上。父母简单粗暴甚至经常打骂的管教方式,往往导致孩子成为欺负者。
干预欺负行为要有勇有谋。美国的经验是打破学生们对攻击或侵犯行为的认可,提供小组辅导,制定行为守则,让父母参与欺负行为的干预过程等。
我为什么特别反对父母打孩子,反对老师用刻薄的语言说孩子,因为这些都可能促成孩子的攻击性。
广州一个很有名的校长,对我说了这样一件事:一次,校长乘坐出租车外出,出租车司机三四十岁,问,你做什么工作?校长说,我是个老师。他说:“我最恨的就是老师!我今天只能开出租车,就是因为我的老师骂我。”他的老师说他学习不好,并且把他的爸爸、妈妈、奶奶、爷爷都给扯进来了,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儿子会打洞等。最后他说:“我现在开出租车,在马路上到处寻找这个老师,我要是碰见他,我就撞死他!”
也许,那位老师早就忘了这位司机学生。但是,这位司机一直怀恨在心。所以说,无论是老师还是父母,你可以批评孩子,但是你不可以侮辱他们,一旦人格受到侮辱,伤口是很难愈合的。
有学者说,让孩子要有一种幸福的品质,因为幸福的孩子他会给别人多一分宽容,这是很重要的。人是环境的产物,我从来不认为独生子女是问题儿童。全世界多数学者都认为,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不存在本质差异。孩子的差异主要由两个因素影响,第一是环境,第二是教育。所以我们要给孩子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给他以良好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