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决定孩子一生

借个孩子去旅行

字体:16+-

有的孩子存在着闭锁、闭居的倾向,不爱交往。大人着急,说:“你不要老一个人在家待着,去找谁玩儿吧!”“我不愿意!”“那请谁到咱们家来玩儿吧?”“我也不愿意!”

有的孩子不愿意交往,他们已经孤独惯了,孤僻惯了。对于低年级的孩子,幼儿园的孩子,他们还不太会交往。怎么办?因此,父母和老师特别要支持和引导孩子们的交往。

在这方面,我有些体会。我只有一个孩子,我特别希望她能够学会交往。我在欧洲旅行时发现,欧洲的一些独生子女或少子女的父母,如果出门旅行,习惯于借个孩子一起去旅行,使孩子有个伴儿。他们明白,再好的父母也替代不了同龄伙伴的魅力。同龄伙伴一起出门,没有风景的地方也有风景。我带女儿出外旅行时,好多次都与别人家的孩子或女儿的同学结伴。曾有朋友问我:“带几个孩子一起出门,你不怕孩子打起来?”我回答:“打起来也比孩子一个人闷着好。”况且,打架并不奇怪。当孩子打起来了,最好的办法是不管。让他们自己打,自己解决,只要不打得头破血流,不存在危险,大人就甭管。

通过观察,我发现孩子打架有这样的特点:打架后你不理我,我不理你,你寂寞我也寂寞,但是过一会儿就忍不住了,很快又和好,继续玩了。可见,孩子之间化解矛盾的能力比大人强,因为孩子一般不会记仇。大人不管,关键是要让孩子去体验矛盾的化解,让他产生沟通、交往的需求。打架也是体验,孩子就是在打打闹闹中长大的,最重要的是学会交往合作。

旅居加拿大的华人张诗铭曾经给《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撰文,介绍了她借孩子的一些有趣的事情。她写道: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朋友对于孩子的意义,不亚于金钱对于成年人的意义。中国人大多不善于过“借钱”的日子,当然更不善于“借朋友”了。但在加拿大,我却有了奇特的经历。

因为工作的原因,我先生去了加拿大。后来,我们全家也一起移民到了那里。刚开始,我很孤独,因为语言不是完全通,常常觉得还不如在国内好,国内有那么多亲戚朋友。当时我就想,我孤独,我的孩子会更孤独。那时她已经上初一,很有自己的想法。她的朋友也都在国内,为了移民的事情,她还跟我们大闹一场,说坚决不去加拿大。所以,从内心里说,那个时候我比较怨恨我先生。

鉴于这个原因,刚出国那阵子,我的心情很不好。打破这种局面还是因为一件奇特的事情。我们的邻居是一户加拿大居民,他们家独自居住在一个二层小楼,家里有两个孩子,都是男孩。刚去的时候,因为语言问题,同时又考虑到外国人比较注重隐私权,所以很少和那家人交往。虽然他们很爱说话,但我们和他们的交往也就是见面打个招呼什么的。

有一天下午,邻居家的女主人突然按响了我家的门铃。我打开门,她笑吟吟地走进来。开始,我以为她要借什么东西,后来才真正听明白,原来她是在说“把你的女儿借给我们家一天”。她反复说了好几次,大意就是要借我的女儿一起去旅行一天,第二天就还给我。她说她儿子从来没有和中国人一起去旅行过,这次是她的两个儿子的选择!

我站在那里,张大了嘴,不知该怎样回答她。外国人比中国人爱旅行我知道,可我没听说有借人家孩子的。那时候,我真的不知道,国外还兴这种“游戏”!

当时我只是想,我的女儿又不是物品,怎么可以借来还去?而且,他们家是两个半大的男孩子,和我的女儿一起去旅行,方便吗?安全吗?因为有顾虑,我就没有答应她。当然,我也没有拒绝,只是说:“我的先生和女儿都不在家,我要和他们商量。”邻居家的女主人说:“谢谢,我等你的答复。”然后就走了。

她一走,我就坐在家里犯嘀咕,心想这家人怎么这样儿!过了大约有半个小时吧,门铃又响了。我打开门一看,原来是邻居家的两个男孩,他们的手里还拿了一张纸。他们进来以后就说:“希望得到你的帮助!”然后把手里的纸递给我。

看了那张纸,我简直哭笑不得。原来那是一个借据,上面写着借女儿的时间、保证、携带物品、会注意的事项,竟然还有费用——借我女儿一天他们家会付的费用数目,最后是他们母亲的签名。真没想到,原来把女儿借出去还能赚钱?我觉得他们的行为简直不可思议。

我看完后,忍住笑,仔细看了看那小哥俩儿。那两个孩子真的已经很大了,而我的女儿当时刚刚上初二没多久,应该说也正是豆蔻年华。把这样的三个孩子放在一起,我能放心吗?在中国的时候,我都特别担心女儿和男孩来往,外国孩子又那么开放,我有些担忧。虽说他们的父母会跟他们一起去旅行,但西方人总体来说都是开放的。

晚上,先生和女儿都回来了。在餐桌上,我说了这件事。女儿一听,非常高兴,嚷着说要和他们一起去旅行。先生则笑而不答。

我有些着急,就催问先生怎么办,人家还等着回话呢。他告诉我,在加拿大早就有这种“游戏”了,西方人特别愿意去旅行,而且喜欢结伴。一些陌生人还在网上征求旅游同伴呢。他说邻居不过是在为她的儿子征集一个旅行伴侣而已,有什么不可以的?我说起性别问题,他坦然地说:“这有什么?把女儿拴在家里,你就一定看得住她?不如让女儿出去见见世面,也许还有利于她结交更多的朋友呢。”我又说:“可是,把女儿借出去,还收人家的租金?这怎么有点儿像卖女儿?”先生说:“这有什么?在西方人眼里是很平常的,我们是在提供他们需要的事物!”好在先生用了“事物”这个词语,没有使用“物品”!

就这样,在父女俩的一致要求下,我把女儿“租”出去了。当先生在协议上签字的时候,我的心真是忐忑不安。先生签完字,让女儿自己去送协议。女儿平时不太和外国人交谈,这次竟然非常痛快地答应了去邻居家。她回来的时候,我发现她兴奋得脸上泛着光。

女儿不在家的那天晚上,我根本没有睡好,还做了噩梦,梦见女儿被那哥俩拐跑了。我吓得哇哇哭。先生知道我做噩梦,安抚我说:“没什么,明天你就会发现她好好地站在你面前!”

那天我真的觉得时间难熬。傍晚,听见邻居家的汽车在响,我一个箭步蹿了出去。我看见女儿站在车门处,和两个男孩分别拥抱,然后背着大大的行囊走过来,脸晒黑了些,但看得出她很高兴。她看见我,又赶快跑过来拥抱我。说实话,到加拿大那么久,我还真不适应这种礼节呢!

晚上,女儿兴奋地给我们讲了许多旅游中的见闻,还直说“和男孩一起出去玩真好!有意思!比和你们大人出去玩强多了。”先生在一边对我笑:“你看,我没说错吧?”

不过,从那以后,我们家真的慢慢接受了这种“新生事物”。我已经把女儿“租”出去若干次了,也真的“赚”了一些“出租”费用。我把这些费用都做了女儿的旅费。再后来,我们家也要出去旅行的时候,女儿也向我们要求“租”一个孩子,我们因此付过一些费用。当然,有的时候,我们也会“借”一些朋友的孩子,这些孩子是不用付费用的。但我们“借”的大多是外国人,较少“借”中国人,为的是让孩子能有机会接触更多的外国人。

每次需要“借”旅伴的时候,我都会想办法让女儿自己去“借”。事先我会给对方父母打个电话,然后也像邻居女主人那样,让女儿带着协议书去对方家里与对方的父母、孩子商讨。通过这种方式,我发现女儿变得开朗多了,也学会了彬彬有礼。

在带着女儿去旅行的时候,我也的确发现了这种活动的好处。在国内,我也带女儿去旅游过,但每次她都不爱去,一路上经常嘟嘟囔囔的,好像是我逼她去一样。自从“借”了她的同龄人和我们一起去旅行以后,我发现她对旅游的态度也变了,一路上好像到处都是风景,看见什么他们都快乐地说个不停。当然,孩子之间也会有矛盾,可我觉得这也是个教孩子解决问题的机会。

结伴旅游,的确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活动,它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了解不同的风土人情,扩大视野,增长知识,同时还可以培养孩子宽广的心胸以及对大自然的热爱,给孩子提供与同龄人交往的机会。

感谢张诗铭女士逼真而生动的介绍。目前,许多儿童生活在三口之家,与爸爸妈妈成为一种垂直的关系,而横向的伙伴关系则比较少。校外时间他们缺少游戏伙伴,很少有机会和同龄人接触。这种生活状态对儿童的健康成长是不利的。所以,借个孩子去旅行是让孩子学会交往的一个很好的方法。让孩子们有机会和同龄人在一起,他们的认知能力、交往能力都会有所提高。所以,独生子女的父母们要联合起来,以群治独,因为孩子需要在群体中长大,他们不能在孤独中成长。

当然这样的形式可以有很多种。我们在北京育英学校做了一个试验,叫作“一日营”,就是让七八个孩子,到其中一个同学家里去生活一天。这个活动很受欢迎,有119个家庭报名。“来吧,我们家愿意接待这些孩子。我的孩子很寂寞,来了,我接待。”有的父母说:“我拿1000元钱来招待他们。”我们说,不可以,孩子到你们家里来,就要过平常的生活,不能有特殊的优待。一天的伙食一个孩子最多交10元钱,如果家里有人下岗,交5元钱或互助解决。

孩子都很兴奋,为什么呢?对于独生子女来说,他感觉别人家的饭好吃,别人家的床睡得舒服,别人家的玩具好玩。我小时候也这样,虽然我不是独生子女,但感觉别人家的一切都是新鲜的。孩子们去到别人家,都很兴奋,跟着同学叫爸爸妈妈:“爸爸、妈妈,我们来了,我们要在你们家生活一天,要在你们家学习、娱乐、买菜、做饭,还要在你们家睡觉!”

孩子们一块儿买菜,一块儿煮饭,晚上睡觉的时候兴奋得睡不着。你问我:“睡着了吗?”“还没有。”我问你:“你呢?”“我也睡不着。”第二天分别的时候,很多孩子掉眼泪了。这就是让独生子女共享兄弟姐妹一样的亲情。

前面提到的攻击性,其实根源于感情的畸形发展,真正能够抑止孩子的攻击性,并不是理智,而是情感。当孩子之间建立了友谊、感情,那他们就不会去攻击别人。

那么,在孩子学习交往当中,父母要怎么做呢?我的建议是:尊重孩子的选择。很多父母跟孩子说,你要跟学习好的人交朋友。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因为交朋友与学习并不是一个概念。而且,朋友交往的功能在于性格互补。比如,一个人要有幽默感,要具有勇敢的品质,但这样的孩子可能学习不太好。孩子交往当中需要性格的互补性,所以父母要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