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决定孩子一生

培养孩子的团队精神

字体:16+-

在孩子学会交往的过程中可以发挥学校的作用。小学都有少先队组织,我们的孩子绝大部分都是少先队员,那么一个小队的队员就是兄弟姐妹,这会给独生子女提供了难得的交往天地。

我曾经根据上海市闵行区和山东省青岛市的真实的儿童生活,写过一部长篇小说叫《金猴小队》,后来改编成了8集电视剧,曾在中央电视台多次重播。故事里的孩子在一块儿,发生了许多有意思的事。可以说,借助《金猴小队》,我想传递的意思也是我一直的观点:凡是与同伴交往好的孩子,一般出问题较少;越孤僻的孩子,没有朋友的孩子,越危险。因为很多道理,孩子不是听会的,是看会的,儿童习惯于观察,看别人怎么做,我也怎么做。所以。儿童用儿童的方式去交往,那是一种非常宝贵的体验。

今天的孩子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问题?原因之一就是他缺乏同伴交往。虽然孩子们在一块儿上学,仅限于在学习方面的交流是不充分的,无法展示出自我的魅力。在家里,跟父母在一起,习惯了有大人照顾,他也就不容易学会照顾别人。

我们会发现这样一个事实:孩子在父母那里可以宁死不屈,在同伴面前却是乖乖投降,因为他特别珍惜他在同伴中的位置。一个很霸道的孩子怎么治?大人似乎很难治,小孩却可以治。大家一起轮流玩游戏,谁输了谁就下来,有的孩子很霸道,不遵守游戏规则,那同伴就不和他一块儿玩,他也就很没趣。所以说,孩子在同伴交往中很自然地就会处理这种矛盾。

有些孩子在同伴交往中明白,为了不受到别人欺负,我就要和大家团结在一起。周恩来总理小时候在沈阳上学,他是江苏人,北方人管南方人叫南蛮子,同学都排斥他,他想方设法和同学做朋友,搞好关系,最后他成功了。对于孩子来说,这是刻骨铭心的生活经验。因此,无论是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都要让孩子学会合作。

2007年1月,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了《孙云晓教育作品集》,其中一本书《两种爱心两种命运》,较详细地进行了中日儿童教育比较,讲了日本人怎么培养团队意识。

日本人的团队精神为什么很强?我发现一个秘密,日本学校体育比赛的个人项目很少,他们重视集体项目、集体荣誉。有一个项目叫人工桥,全班同学弓着腰,拉着手,形成一个人工桥,同伴在背上踏过去。每个人都弓着腰,让本班的选手往上跑,一个接一个往前跑。你先弓着,我上,我过去了;我弓着,你上。这体现的就是一种合作精神。

孩子对集体越关心,同伴之间相互关心越好,他的心理素质就越好,越健康。这让我想起了一个很感人的故事:有一个外国学者,到世界各国做试验,都没有成功。什么试验呢?在一个瓶子里面放有五个球,这五个球连着五根线到瓶外,让五个孩子一人拉着一根线。

试验假定这样的情境:五个球代表五个矿工,现在发现煤矿要爆炸了,五个矿工听到指令后,赶快逃生,看看谁先逃出来。结果,这个试验在很多国家都失败了。五个球谁也拿不出来,因为瓶口一次只能拉出一个球,每个人都争着把自己的球拉出来,结果谁的球也出不来。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也做了这个试验。一个小队长很精明,明白了游戏的目的,于是他给小伙伴下了你一你二他三他四我五的命令,意思是按顺序做拉球动作,结果五个球鱼贯而出。外国学者很惊讶,感慨中国孩子的智慧。其实,通过这样的试验,孩子明白了:越是在危险的时候,越需要团队精神;越有团队精神,获救的可能性就越大。

著名的美国影片《泰坦尼克号》,当时巨轮的乘客有好几千人,眼看着就要沉没,求生只能靠合作精神:妇女儿童优先逃生。因为救生艇很少,只能乘坐200人左右。假如,没有合作精神,谁有钱谁上,谁有力气谁上,最后的结果就可能谁也活不了。

因此,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需要团队精神,这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规则。儿童成长的过程是个社会化的过程,他就要熟悉、接受这些行为规范,创造和谐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