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决定孩子一生

心理不健康的10大症状

字体:16+-

症状一:抑郁,俗称“忧郁”。有事没事总是愁眉苦脸,唉声叹气,闷闷不乐,这是一种抑郁。

症状二:多疑。例如,自己丢了东西就怀疑别人,很容易从坏处去揣度他人,表现紧张,缺乏安全感。

症状三:情绪波动。青少年特别是中学生情绪波动很大。

我在央视采访时讲过一个故事:有一年,一连有三个女中学生离家出走,出走是为了到北京找我。

其中有一个女生找到我单位,又找到我家来。我打开门时,非常惊讶:这个女孩子穿着一件红色T恤,一条短裤,脚上穿着一双拖鞋。我说:“你怎么穿着拖鞋来啦?”她说:“我离开家门后才发现还穿着拖鞋,想回家去换,可是怕被爸爸妈妈发现,干脆就穿着拖鞋上火车啦!”

这个女孩17岁,是班里的团支部委员,团支部书记是一位男生,女孩喜欢这位男生。一天,老师在课上说,咱们班有些同学,心思不放在学习上,总惦记这男女之事。她一听就脸红了,以为老师说的就是她。她回家后,又怕父母追问,于是决定离家出走。

可见,中学生情绪很容易波动,心理如果不健康,就容易变成惊弓之鸟,为一点事就逃之夭夭。

症状四:激惹。比方说,你骂他一句,他可能就给你一刀。中学生正处于一种容易冲动、过激的阶段。

症状五:自卑。

据我们的调查发现,全国15%的中小学生对自己的相貌不满意。有个女孩,觉得自己的耳朵长得不好看,只要别人看她,她就脸红,以为别人是在看她的毛病。另外,40%的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成绩不满意,并且为此很难过。当然,有的学生为自己家庭的贫困自卑,有的为爸爸妈妈离了婚自卑,自卑原因与表现是多样的,但都让学生产生了困扰。

症状六:孤独。孤独无助对孩子极具杀伤力。

症状七:依赖。指孩子过度依赖父母,无法自理、自立。

症状八:焦虑。

某女生考大学的时候紧张得晚上睡不着觉。父母想了一招:女儿睡不着觉的时候,就给她半片药,跟她说:“给你吃半片安定,这药本来不应该给你吃,小孩一般是不能吃这个的,就给你半片,吃了以后你肯定会睡着,但是以后不能老吃。”这一计还真灵,女儿吃了不一会儿就睡着了。其实药片不是安定,是阿司匹林。这实际上是一种心理作用。

症状九:自我中心。就是光想自己不想别人。

北京有一个女大学生向法院起诉,状告爸爸不给她提供充足的生活费。女孩的父母离婚了,她爸爸一个月辛辛苦苦地工作就挣400块钱,给她寄200,她说不够。有位记者问她:“你打工吗?你勤工俭学吗?”她说:“我还没有考虑。”这是不是让父母很寒心啊!有的孩子,就被培养得很少想到别人,这值得我们警醒啊!

症状十:嫉妒。

北京某大学一个女孩子考上了美国某名牌大学的研究生,奖学金很高。但是过了一段时间,她再和美国的大学联系时,对方声称已经收到放弃的回复。女孩特别奇怪:“没有啊,我一直在做准备去你们大学上学呀!”

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与她同宿舍的一个女同学由于嫉妒,竟然以她的名义E-mail给美国那所大学,信上说:“谢谢你们录取我,但是我决定放弃这个机会。”

这个女孩子知道了真相后起诉了这名同学,最后法院作出了物质赔偿的判决。过去人们说,有的人损人利己,现在有的人做事不利己也损人,因为他嫉妒,他不能忍受你比他好。可以说,嫉妒是很可怕的。

焦虑的孩子越来越多,值得关注。

有一个词,叫作成就焦虑,就是总为自己不能达到一个高目标而着急,着急得无法忍受。因此,父母和老师不能给孩子定太高的目标,使孩子难以达到。因为总达不到目标,孩子就容易焦虑不安。“孩子,你必须考入前三名”“你必须保证90分以上”等,诸如此类的目标,就有可能使孩子产生焦虑。焦虑的后果是他即使有能力也发挥不出来了。我的建议是,父母和老师对孩子的要求要适度。

开学恐惧症是近几年日益被关注的焦点,每到中小学开学的时间,医院的儿童门诊都会出现一些身体健康,却自称头疼、肚子疼等躯体症状的孩子。这个时期孩子出现的这种情况大多属于开学恐惧症或开学综合征,属于一种焦虑症。如果父母忽视了孩子产生这种现象背后的深层原因,就有可能产生严重的后果,例如每到临近开学,报纸和网上都会有学生因压力大,产生焦虑而自杀的报道。

2013年3月1日,《南国都市报》就报道了这样一则消息:2月26日是宁波市中小学开学第一天。但上午7点多,一个13岁小男孩从宁波某小区的8楼跳下,幸亏摔在了3楼阳台的钢化玻璃上,被邻居发现后及时报警,把男孩送进医院救治,保住了他的性命。

得知情况后,男孩的父亲赶紧跑到儿子的房间,看到桌子上有张纸,歪歪斜斜写着“我跳楼了”四个大字。而据男孩父亲讲,他对儿子学习成绩要求严格,可能学习压力过大使孩子选择了这种不理智的方式逃避开学。

而容易出现开学恐惧症的孩子,一般都是心理素质低和适应能力较差的学生,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对新环境不能很快适应的学生和一些过于追求完美的优秀生。而对于这类孩子,父母要降低对他们的要求,减少他们因学习压力而产生的焦虑。

有一个县级市的妇联主席告诉我,她儿子参加高考,她对儿子说:“儿子,你放心吧,你肯定能考上北大。”她儿子说:“不可能啊!”“怎么不可能,我看你能行。”妈妈这么说,孩子压力就特别大。孩子觉得:我根本就没希望,你还说可能,要是考不上就会让你失望。结果这孩子考得很糟糕。

我们要记住这么一个规律:压力越大越不能好好学习。他考之前,满脑子想的不是怎么样解题,而总在想:我考不好,妈妈和爸爸会怎么想呢?同学们会不会笑话我?这些想法当然会干扰学习和考试。

北京有一个16岁的女孩,因为心理问题在家休学了几年。她妈妈对我说:“孙老师,你能不能跟我女儿谈一谈,她很喜欢读你的书。”我说:“可以啊!”

这个女孩叫马越,个子高,肤色白,头发卷,长得很漂亮。我说:“马越,你有什么想不开的啊!你看你个高又漂亮,有多少人都羡慕你呢!”她说:“孙叔叔,你甭劝我啦,我肯定我活不过今年。”我问:“为什么?”她一扬手,我看见了,她手腕上伤痕累累,原来她有割腕自残的过激行为。

马越在小学时比较孤僻,同学都不理解,说她很怪。后来,为了治疗眼疾,耽误了两个月的课后,学习就跟不上了。

这如同雪上加霜,同学们开始笑话她是个傻子,老捉弄她。同学们在一块儿开新年联欢会,她把自己舍不得吃的糖分给大家。可是,同学们竟然把糖扔在地上,说:“我们不吃傻子的糖。”全班大合唱,她穿着漂亮的裙子想参加,可是文娱委员说:“你来干嘛?你是傻子,唱跑调了怎么办?”坚决不让她参加。

有一次背课文,校长亲自检查。马越和班上其他同学一道很认真流畅地背诵,只见一位老师对着校长的耳朵小声说:“校长,这个孩子有点傻。”不料,这话被马越听见了,又气又羞的她,脑子里顿时一片空白,原本背熟的课文全忘了。

此后,马越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发展到装精神病。因为她不想上学了,于是就装精神病,手乱抖,胡言乱语,看到地上的石头说是人头,看到天上的云彩说是血。这一装把她爸爸妈妈吓坏了,就把她送到精神病医院。

马越想:这下好啦!我成功了,我不用上学了!但是,进了精神病医院,马越就感觉不对了:里面那些人可全是真病的。她害怕了,就往外跑:“大夫,大夫,我没有精神病,快让我出去。”可是她越闹,大夫反而越认定她有精神病。于是,她害怕了,不敢闹了。在里面忍耐了一个星期,在爸爸妈妈来探视的时候说出了实情,才被领回了家。

我问她:“你有什么特别喜欢的事呢?”她说:“我喜欢写作。”我说:“你想不想发表文章?”她说:“想啊!”我就说:“好!我可以收你做徒弟。只要你认真写,我能保证你发表文章。”“真的?”我说:“真的,一言为定。但是有一条,我让你写的文章你必须写,我让你修改你必须改,你做到这一点我就愿意教你。你好好想一想,回答我。”她想了想说:“愿意。”我用的是缓兵之计。因为文章可能是永远也改不完的,当时已经6月份,这样她年内就不会自杀。

没想到,我约她写的几篇文章写得都非常精彩,《我曾被送进精神病院》《蜗牛的故事》《妈妈,我不是傻子》,几篇文章都发表在《少年儿童研究》杂志上,并受到了读者的关注。很多人给她写信,她开始慢慢树立起了信心。

后来,我就把马越推荐给北京通州一个很有名的李圣珍老师。马越在李老师家住了两年,管李老师叫妈妈。慢慢康复了的马越,考上了一所重点大学。现在马越不但自己心理健康,还帮助别人解决心理问题,成为一名受欢迎的心理咨询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