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决定孩子一生

教育惩戒是培养心理健康的良方

字体:16+-

法国思想家、大教育家卢梭在教育名著《爱弥儿》中说:“你知道不知道用什么办法准能使你的孩子得到痛苦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因为有种种满足他欲望的便利条件,所以他的欲望将无止境地增加。结果,使你迟早有一天不能不因为无能为力而表示拒绝。但是,由于他平素没有受过你的拒绝,突然碰了钉子,会比他得不到所希望的东西还感到痛苦。”

对孩子只有表扬没有批评不仅是错误的,甚至是危险的。美国心理协会主席马丁·塞利格曼教授通过研究发现,对孩子无条件的表扬会造成两个危险:第一,孩子会变得被动,因为他了解到自己不论做什么都会得到称赞;第二,他可能无法享受真正的成功和你赞美所带来的喜悦。如果一直给出无条件的表扬,他以后可能无法从自己的失败和成功中学习。

我的观点是:民主的教育是最有益于孩子成长的教育,但表扬与批评、奖励与惩罚,都是民主教育中应有之义。惩罚或者叫惩戒,是指一种扶正祛邪的教育手段。惩罚的核心是让孩子对自己的过失负责,其方法是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其原则是尊重孩子。惩罚教育与棍棒教育的性质是完全不同的。惩罚教育是培养主人的教育,棍棒教育是训练奴才的教育。

一种只能表扬奖励不能批评惩罚的教育,不就等于任凭心智未成熟的孩子信马由缰地在高速路上驰骋吗?对于优点突出缺陷也明显的当代青少年来说,这是一种放弃责任的教育,也是一种制造隐患的教育。

如果把孩子比作驾驭小船试航人生之海的小船长,那么,父母与教师便是导航的罗盘和灯塔,必须时时提醒缺乏经验的小船长,哪里有险恶的暗礁,哪里是畅通的航道。

毫无疑问,处于导航者的位置,如果只是赞赏小船长的勇气与智慧,而不发出前方险情的警告,恐怕与谋杀者无异,尽管他可能爱心无限。

马丁·塞利格曼认为惩罚是孩子行为塑造中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有几百个不同的实验证明了这一点。但父母在执行惩罚中一定要懂得惩罚是对事不对人,要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前提下进行惩罚。另一个关键点就是一定要让孩子明白他为什么受到惩罚。

有一次,塞利格曼两岁半的女儿妮可故意对姐姐拉拉扔雪球,拉拉被砸疼了,左躲右闪,这让妮可更来劲了。“不要对拉拉扔雪球,妮可。”塞利格曼的妻子喊着,“你打疼她了。”但是另一个雪球马上又击中了拉拉。“如果你再扔一次,我就马上带你进屋。”妈妈警告说,结果又一个雪球击中了拉拉,妈妈立刻采取了行动,虽然妮可又踢又叫不肯进去,妈妈还是把她带回了屋里。

“我告诉过你,如果不停止扔雪球就要带你进来,你就是不肯停下来,所以现在必须进来。”妈妈温和地解释。妮可大声地哭着:“我不扔了,我不扔了。”但她还是被妈妈带进屋里关了一定时间作为惩罚。

我觉得,父母要向妮可的妈妈学习,对孩子的不良倾向和错误行为,要敢于说“不”,并且坚持到底。

请大家注意,我前面讲的心理健康的12字秘诀,不仅仅是说给孩子听的,也是说给每一个人的。如果父母的心理健康,孩子的心理也容易健康,父母碰到一点事回家就垂头丧气,怨天尤人,孩子就会受影响。父母是不怕事的人,既不惹事也不怕事,就能让孩子变得坚强。也就是说,我们要用父母的心理健康,来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引导孩子养成自信自强积极向上的习惯。

教你一招

务必记住餐桌训子害处多的教训,因为紧张、恐惧会使孩子胃液不分泌,强迫孩子吃饭久了可能导致胃病。研究发现,经常与父母一起愉快吃饭的孩子,远比很少与父母吃饭的孩子心理健康。因此,尽可能多与孩子共进晚餐,并且不在餐桌上训斥孩子,让孩子愉快进餐,让孩子对父母和家庭产生依恋的情感,就是最适合也最美妙的教育。

[1] 卢家楣主编《心理学》,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