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决定孩子一生

健康心理12字秘诀

字体:16+-

健康心理的12字秘诀由三句话组成,第一句话:认识自己;第二句话:接纳自己;第三句话:控制自己。

第一句话,认识自己。自知才能自信,自信才能自强。认识自己是心理健康的一个前提;不认识自己,是心理发生障碍的重要原因。

美国的联邦储备委员会前主席格林斯潘是全世界闻名的“金融之神”,他对美国经济的影响很大。有两句形容他的话:“格林斯潘一开口,全球投资人就要竖起耳朵。”“格林斯潘打个喷嚏,全球投资人都要伤风。”

也许大家并不知道,格林斯潘原来是学音乐的。因为他妈妈是小提琴演奏家,格林斯潘觉得自己也有音乐才能,就报考了音乐学院。但是,毕业之后,随着乐团四处演出,他越来越发现自己并没有音乐天赋。后来他发现自己的智能结构侧重于逻辑数学,真正的兴趣是金融,他最终选择离开乐团,到纽约州立大学学习金融,去华尔街闯**。

正是由于全面地认识了自己,格林斯潘选择了最适合自己的道路,所以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对美国的经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成为美联储主席。

我再讲一个真实的故事,令人十分感慨:有一个中学生,考完大学后,觉得自己没考好,越想就越紧张,就害怕揭榜的那一天到来。最后,在揭榜的前一天晚上,他实在受不了,于是就自杀了。第二天,张榜公布,他被重点大学录取了。正是因为他心里没有正确的自我认识,结果导致了这么大的悲剧。

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力,自胜者强。”父母和老师一定要让孩子看到自己的优势,千万别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是。但是现在麻烦的是,很多父母只看到孩子的缺点,看不到孩子的优点,这是很遗憾的。

第二句话,接纳自己。接纳自己是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

在接纳自己方面,索菲娅·罗兰的故事十分经典。索菲娅·罗兰是意大利著名电影演员,拍了100多部电影,比如大家都很熟悉的《卡桑德拉大桥》,她曾经两次获奥斯卡奖。

索菲娅·罗兰16岁第一次拍电影时就碰到了麻烦,摄影师围着她转来转去,皱着眉头,后来耸耸肩膀,去找导演卡洛说:“导演,你找来的演员太难看,没法拍。”导演就把索菲娅·罗兰找来,跟她有一番非常经典的对话。

卡洛说:“亲爱的索菲娅·罗兰,您很有表演才能,但是我的摄影师抗议说,没办法把您拍得美艳动人,因为您的鼻子太高了,而且您的臀部过于发达,您得回去把它给处理一下。”你们想想看,那个时代美容业不发达,鼻子高一点可能还有办法,但是臀部发达,你怎么处理呢?很难处理。一个大导演对一个16岁的少女说这番话,你说谁受得了呢?

但是,索菲娅·罗兰心理素质极佳,自我接受能力极强。她说:“导演,我的鼻子是高了一点,臀部是发达了一点,但这些都是我的特点,我不想为拍电影而改变什么。世界上的美为什么都要一个样呢?”这句话是一个美学见解,一句话就把导演说得顿悟啊!

卡洛导演连忙向索菲娅·罗兰道歉:“对不起,我不该向你提出刚才的问题,这样吧,电影继续拍。如果摄影师抗议,我就另请高明,一定要把电影拍成。”

电影上映后引起了轰动,而索菲娅·罗兰更是一发不可收拾,拍了很多好电影。卡洛导演越看索菲娅·罗兰越漂亮,后来干脆离了婚,向她求婚。

我自己也有体会。我是少白头,加上经常动脑写作,头发渐渐白了,只好经常染发。但是,“非典”后,我得到了心灵的启示,从此再不染发。我觉得头发白了很正常,是很自然的事情。我曾开玩笑说,我写书太多了,把头发里的墨汁挤干了。其实,每个人都有很多烦恼,关键是看你能不能接纳自己。

一个人,即使是最安分守己的人,也不敢说一辈子不碰到一点麻烦的事。碰上了,心理健康的人可以一笑置之,心理不健康的人就麻烦了。这就是心理健康与否的差别。

北京某重点中学有一个初三的女孩子,看到对面走来一位胖胖的女老师,右手推着自行车,左手拿着吃的东西。女孩就小声议论:“瞧,这个老师长得这么肥,还吃啊!”班主任知道这件事后找女孩谈话,并要求她和父母一起向老师道歉。

道歉的要求并不过分。但女孩回家后不敢跟妈妈说,一直到夜里,才告诉妈妈,没想到,妈妈这个火“噌”就上来了:你这个孩子,是越大越不懂事啊,你怎么这样说老师呢?妈妈足足教训孩子三个小时。女孩只是哭,哭到后来就死死地盯着妈妈。

其实这个时候孩子心理已经出现问题了,但妈妈并没有意识到。凌晨,女孩割腕自杀未遂,又从高楼一跃而下,结果摔得终身残疾。

我们容易忽略一点:越是好孩子越容易出心理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好孩子是危险的,因为好孩子可能是脆弱的。

你看,孩子上课说话捣乱,老师一发火说:谁谁谁,站起来!那个调皮捣蛋的孩子可能没事,站起来就站起来。老师再发火说:出去!调皮的孩子说:出去就出去,反正是老师叫我出去。他也会不高兴,但他不会去跳楼。如果一个好学生被老师说“站起来”“出去”“叫家长”,就可能受不了了,这女孩就是这样。

所以,我们要记住一点,孩子学习好并不等于心理健康。脆弱的孩子虽然无法完全避免经受挫折,但必须要学会勇敢面对,具有抗挫能力。

第三句话,控制自己。

很多悲剧都是情绪失控的结果。近些年来,父母打死孩子的事时有发生。我敢说,很少有父母是成心要打死孩子的,往往都是一时生气,怒不可遏时失手造成的。

武汉一位父亲,知道儿子拿别人家的东西后特别生气,就把儿子绑在椅子上打,越打越气,越气就越打!打完后一看,孩子不动啦!赶快送医院,孩子已经死了!这位父亲就是典型的“忙人无计,怒人无智”。那么,父母或老师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么办呢?

我给大家一个建议:假如你的孩子、你的学生特让你生气,最好的办法之一,就是冷处理。可以对他说:今天这个事情,你要好好地想一想,错在哪里,咱们今天不谈了,明天再谈,或者两天以后再说。为什么呢?大家都在火头上,越说越僵,你说他也听不进去。

当你第二天醒来,心态就不一样了,昨天的火也发不出来了。这个时候,你就可以冷静地分析,同时也让孩子静下心来反省。

儿童的教育往往有这样一个特点:三分教,七分等,我们要耐心等待。孩子成长是要一个过程的,我们要多一分宽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