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决定孩子一生

光有金钱买不来现代的教育

字体:16+-

2013年2月16日,《燕赵都市报》报道了一起10岁孩子因炫富而被同龄孩子群殴的新闻:

小军(化名)今年10岁,家住石家庄市裕华区,春节期间随父母回邢台某村的姥姥家拜年。拜年时,小军收到姥姥、姥爷、舅舅、小姨等总共4000多元的红包,他甚是高兴。午饭后,父母跟亲戚们一起在聊天,小军自己便拿着压岁钱跑到外面超市买东西。

在超市门口,有4个同龄的孩子叽叽喳喳地说自己收了多少压岁钱。小军听了听,发现那几个孩子的压岁钱加起来都没他多,便拿出自己的4000元压岁钱炫耀说,“你们都没我压岁钱多”,说完便得意地进了超市。结果,在买完东西回家的路上,小军被刚才那4个孩子堵到墙角。为首的孩子说,“他红包比我们加起来都多,打他!”于是这四个孩子便围着小军殴打起来,这时有民警巡逻至此,才阻止了这场打架。

随着经济的发展,现在的孩子也是越来越富有,但如果孩子没有相应的金钱观和价值观,没有合理的消费理念,那么孩子的成长就会出问题。

在我看来,现代教育确实需要金钱。但是光有金钱,堆不出一个现代的教育。如果这个钱用得不好,就可能成为孩子成长中的一个麻烦。那么在今天这个时代,如何让孩子认识钱,学会消费,这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回避的课题。

消费的能力是不可缺少的。如果孩子不能适应商品社会,长大以后很难成为社会财富的创造者。在现代社会中,理财能力是人的生存能力的一种,直接关系到人的发展和一生的幸福。

2013年3月5日,在小学生刚开学不久,《楚天金报》报道了小学生存在的文具浪费现象:住在武昌首义小区的一位孩子的妈妈朱女士在帮孩子清理房间时,整理出一堆还能用就被孩子给扔掉的文具,包括:铅笔210支、橡皮56块、文具盒17个、各类作业本105个、书包8个,此外还有一堆胶水、画笔等文具。

朱女士的孩子才上小学二年级,每天几乎都买新文具,新文具用两天就换,浪费得让人心疼。朱女士算了笔账,儿子每个月买文具的花销超过了200元。面对着妈妈的质疑,儿子对妈妈嚷着抗议:“同学们都有这些文具啊,凭什么我就应该没有?”

根据记者的调查,这种文具浪费的现象在小学生中比比皆是,而且存在互相攀比的情况。大部分同学买的书包不到一年就要换新的,“不换新的肯定会被同学取笑”,一位班长如是说。

相对于孩子的其他花费,这种在文具上的浪费更容易被父母忽视,“孩子将零花钱花在文具上,说明心思还在学习上,总比一味地买零食、玩具强”,这一想法存在于很多父母身上。

但是不合理的消费行为可能助长不健康的消费心理,没有节制性的物质满足最终会降低孩子的自控能力,并使孩子缺乏生存能力和幸福感。

2012年11月30日,《长沙晚报》报道了“17岁少年卖肾案”在郴州市北湖区法院审结的新闻,涉案的5名主犯分别被判处3~5年的有期徒刑,并赔偿受害人17岁的小王147万余元,但这样的惩罚和赔偿也已经无法挽回这名高中生的健康。

2011年4月,正苦于没钱买苹果手机和iPad 2的高中生小王,在QQ上收到了一条卖肾可赚钱且不影响健康的消息。于是,他瞒着父母在中介的安排下,从安徽来到了郴州。4月28日,小王在中介的安排下于某医院男性泌尿科做了手术,小王的肾被中介卖了20万元,但中介只分给他了2.2万元钱。

拿到钱之后,小王立刻去购买了一台“苹果”手机和iPad 2,回到了安徽老家。但没几天小王的身体就每况愈下,在妈妈的追问下,才告诉妈妈自己卖了一个肾。这简直就是晴天霹雳,妈妈赶紧到郴州报案。最终,做手术的黑中介、医生、护士被提起公诉。

这就是孩子没有节制的消费欲望,更没有自我保护意识,导致的典型悲剧。如果小王的父母能从小引导他学会明辨是非合理消费,拥有良好的财商,这个悲剧可能就不会发生。所以父母从小培养孩子合理的消费习惯很重要,我们可以先了解一下,外国的父母是如何教孩子合理消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