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先来看美国,在美国纽约的中国女子高娓娓,很惊讶美国孩子的生财能力和理财能力,于是在其博客上详细介绍了美国人如何教育孩子零用钱的经验。
大多数美国父母认为,如果没有付出,小孩不应该有金钱。所以很多美国父母都不称之为“零用钱”,而称之为“报酬”,或者称之为“工作支付”。而大部分美国父母给孩子钱有三个初衷:一是遵守按劳付酬的原则;二是让孩子们有一定的钱可以购买他们必要的食品和学习用品;三是让孩子得到一些实际的劳动锻炼。
美国总统奥巴马12岁的大女儿玛莉亚和9岁的小女儿的萨莎,也必须要做家务才有零用钱。奥巴马接受访问时,曾经表示对他的两个女儿管教严厉,如果做家务,每星期能领得1美元的零用钱,家务包括布置餐桌、清洗碗盘、打扫自己的房间和衣柜等。
当然,这种理财方式也存在一些弊端。例如,孩子可能纯粹为了钱而劳动,不给钱就什么都不做。所以一些美国的教育学家建议,不要为孩子们所做的每一件小事支付报酬,而是要区别“付费”和“非付费”的劳动。
其中,付费的工作是那些不完全属于自己的事,如公共区域的卫生、洗车、修剪草坪、修理屋顶等。
非付费的工作是那些完全是自己的事,只是为自己服务的,以及一些孩子该做的基本小家务。例如,洗自己的衣物,整理自己的床铺和房间,洗碗,扫地等。这些都是应该做的,所以没有报酬。在零用钱的使用方面,美国的爸爸妈妈一般不直接干预,但给予一定的指导。例如,建议孩子,30%用于消费,30%用于短期储蓄,30%长期储蓄和10%作为捐款等。
在加拿大,父母教给孩子的理财观念与美国相似,在孩子零花钱分配方面也分为四个部分。例如,加拿大理财专家阿德利亚·切利尼·里耐克就为父母们发明了“四罐理财法”:她认为理财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拿四个罐子,贴上储蓄、消费、投资和慈善四个标签。当孩子得到一笔资金时,把这笔资金分成四份,分别放到这四个罐子里。从此,开始培养他们对理财的兴趣。
其中的投资部分,父母会告诉孩子可以作为自己的教育基金储备,也可以用在完成自己的理想方面。而慈善基金则让孩子可以享受到通过金钱帮助别人,或分享财富带来的快乐。
在英国,儿童储蓄账户越来越流行,大多数银行都为16岁以下的孩子开设了特别账户,有三分之一的英国儿童将他们的零用钱和打工收入存入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
从2011年开始,英国政府将储蓄和理财成为英国中小学学生的必修课。儿童从5岁开始就要接受理财教育,搞清楚硬币和纸币的区别,要懂得钱的不同来源,并懂得钱可以用于多种目的;7岁到11岁的学生要学习管理自己的钱,认识到储蓄对于满足未来需求的作用,学习如何管理银行储蓄账户,如何做预算。
责任是犹太人对孩子理财教育的核心观念,所以他们注重培养孩子关于钱是怎么来的知识,这更能让孩子体会到节俭。此外,犹太人还特别注重对孩子特权概念的培养,他们教育孩子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财产,同时尊重别人的财产,损害要赔偿,侵占要付出代价。
在日本,父母更强调孩子要懂得自力更生和勤俭持家,不能随便向别人借钱,更主张让孩子自己管理自己的零用钱。日本人教育孩子有一句名言:“除了阳光和空气是大自然赐予的,其他一切都要通过劳动获得。”许多日本学生在课余时间都要在校外打工挣钱。
简单地说,“财商”就是理财的方法和能力。为什么财商不可缺呢?现在许多中国孩子出国,他们的消费意识和习惯与外国的孩子一比往往会有差距。应该说相比之下中国的孩子家里挣钱并不多,但是中国孩子买东西的财商不够。看这个好,买。到了另一个店,又看到一个和这个差不多的东西,那个也好,再买一个,非常浪费。而外国的孩子买东西,东转转、西看看、货比三家,最后决定买最需要的。从这一差别可以看出,我们中国的孩子缺少消费方面的指导。
中国理财规划师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刘彦斌指出,孩子理财意识的培养可以分成三个年龄段,即7岁前、7~12岁和13~18岁。
7岁前特别是学龄前的孩子,主要是让其学习有关金钱的概念,此时孩子还不具备理财的能力,因此需要父母代为管理。
7~12岁的孩子,对理财开始形成自己的认识,这个时候父母可以在银行开一个活期储蓄账户,让孩子自己去支配,并且进一步向孩子解释有关理财的基本常识,例如银行是什么,如何制订消费计划等。
13~18岁时,孩子对理财有了比较成熟的认识。父母可以鼓励孩子更多元化地运用手头的资金,尝试用投资的手段使财富增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