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革教育中教师的自我认同危机研究

本章小结

字体:16+-

“人生而自由,却无处不在枷锁之中”,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视为“枷锁”,然而正是这样的制度“枷锁”使人类不至于因无边界的自由而变得猖狂,所以,制度在另一方面又是确保人类理性自由实现的保障。制度让人欢喜让人忧,我们所要做的就是让制度给我们带来更多美好,但不会给我们压抑;制度更多地确保人性之善,而不是助长邪恶。因此,人需要制度,但是需要善的制度。在教育中,教师的职业生活本身具有制度属性。在很多情况下,制度成为消极的因素,造成了教师职业生活的困境,令教师的自我认同面临着危机。因此,教师自我认同的建立无法忽视制度这一外在因素。

教师自我认同与制度之间关系的分析,首先要澄清的是制度与人之间的关系,制度是用来规范人的,然而,人并非是制度之下完全被动的存在。人需要摆脱对于制度的宿命论的理解,认为人只能服从制度,而无法超越制度或改进和完善制度。人永远需要清醒而自信地认识到自己在制度面前的强大的主体性,作为积极生动的力量去面对制度。教师也需要持有这样一种积极主动的制度意识,以展开自己更加自由自主的专业生活。但是,教师对制度与自我的关系的理解不应该是抽象的,而应该是具体深入的,能够清晰地意识到制度对教师的影响及其特征,才能够更加客观理性地面对制度。教师一方面是制度的承受者,另一方面还要扮演制度的代言人,当教师自我的价值认同与制度所承载的价值内核发生冲突时,教师就会陷入自我认同的困境。在制度和自我之间,究竟应该服从谁,坚持谁,成为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制度的强大常常使教师放弃对自我的聆听,但是自我并不会因为你的轻视就会失声,内心的叩问常常响起,令教师陷于自我认同的危机。除此之外,制度对教师的影响具有其他因素所不具有的特殊性,使我们不得不对这样一个因素有更多的理解和重视。制度对教师自我认同影响的系统性、持久性、深刻性、空间预留性等都需要我们对制度有更多反思。

就具体现实而言,教师自我认同的制度困境具体表现在严苛的制度束缚了教师的自我,面对制度条条框框的限制,教师无法实现专业生活的自主;制度的强制性,使得教师在强大的制度面前体验到一种强烈的“无力感”,无法抵制体制性的制度对教育的负面影响;朝令夕改的制度,令其在教师心目中失去威信,教师无法建立对制度的信任,从而使自我迷失,失去明确的专业发展的方向感;不公正的制度,丧失了其伦理内核,使教师积极进取的精神状态受到打击,受伤的自我难以建立对制度的信心;制度自有其问题,然而,教师自我认同的制度困境并非完全是制度的错,教师需要反思的主体性原因是教师在制度面前的自我缺席,教师常常将教育问题归因于制度而逃避了自我应该承担的责任,使得自我处于缺席状态而无法真正建立其由内而外的认同感。

面对这样的制度困境,教师自我认同的重建需要从两个方面展开:一方面是教师自我在制度之下的主体重建,另一方面是尊重主体的制度的重建。人的改变是首要的,并且是基础性的。在客观的制度环境之下,教师需要拿出勇气去面对制度和自我的问题,带着对教育的**和热爱去建立一种富有主体力量的制度意识,并且用行动去推进制度的改变和完善。除此之外,作为外部环境的教育制度的改变也是非常重要的。制度改变的核心在于尊重主体这样一种价值内核的确立,尊重教育中人的发展规律,尊重教育发展的规律性,尊重教师在教育中的主体地位,给予其应有的自由和自主,令其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制度的价值在于创造一种环境,在这样的环境中人可以无忧无虑,却有自由、有作为、有尊严、有成就,人获得了理想的存在状态,这样的制度就是最善美的制度,正是在这样的制度中,人可以最大限度地获得自我认同。愿教育制度能够成为这样的制度,教师能够在这样的制度中实现自我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