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权威:中国基础教育教研组织

第七节 三个教研员的一天

字体:16+-

教研员的日常工作,是构成教研室形象最具体最真实的素材。本书刚刚开工,我请自己的三位研究生对教研员做了实际调查。在2006年的4月4日,经过调查对象的允许,三个年轻人分别在兰州、武汉、成都,全天候地伴随三个教研员渡过了一个普通的工作日。于是,有了下面的资料。就中国庞大的教研系统来说,显然这只是沧海一粟,不过,也多少可以收到窥斑见豹之功,获得一些原汁原味的感性材料。

一、“全能的”小学语文教研员

观察对象:甘肃省教科所 小学语文教研员(YX)

2006年4月4日星期二 晴

8:30—9:05 该教研员向研究生回忆了前一天(4月3日,星期一)的工作日程

在回忆昨天(4月3日)工作日程后,YX老师谈了自己在工作中的一些感受:

上午

一、工作例会(初教室每周一的工作例会半小时到一小时)

初教室(包括学前和小学)人员构成:语文一人;数学一人;学前一人;艺术、体育一人;品德与社会一人(兼品德与生活);英语一人(外聘);有时请专家(如西北师大的教授)参与有关项目或活动。

会议内容:

1.总结上一周的工作。

(1)学前的会议:与教育厅合作评选优秀教师。

(2)考察社区中心项目。

(3)汇报北京新课程培训。

2.学习《中美教育》中《美国教育代表团对中国的报告》,其中提出的挑战,及其对政府的建议。

向北京人教社学习,从中发现思路,来开发新课程。3.本周工作计划:

厅里安排了有关2006年新课程改革的相关事宜

(1)设计评价工具。了解一线教师所使用的具体的评价方法,然后在此基础上,厅里给予帮助,再设计评价工具。

(2)争取一个项目: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成绩检测。

二、与两位中学的体育教研员约定4月5日(星期三)去小学听课

三、看书《学习和运用第二语言的策略》

下午

到某小学听课

13:30—17:30,连续听四节阅读课(2、3、4年级),全校语文教师全程参加。18:00—19:30座谈:听课后与教师们互动,讨论、交流。因为教师中有许多是这位教研员的同学,所以讨论时关系比较融洽,大家比较能够放开。

讨论交流的主要内容:

1.怎样上好课?由教研员结合听过的课讲解。

2.教师们围绕上述内容进行反思。

3.请学科教师谈自己的感受。

4.汇总:对教师的可圈可点之处进行集中、小结。有针对性地提出适合教师个人的方式。

5.作业:继续思考,学校领导应重视下一步怎么做。

政府很重视对教师,特别是一线骨干教师的培训。国家级骨干教师的培训历时三个月,且经费充足。相比之下,对教研员的培训就很差。教研员是教练员,应如何给自己充电呢?目前的途径主要就是三个:

1.自学:包括自己看书、杂志。但盲目性很大,只是感觉,自己觉得是什么就是什么,没有系统性。或者可以说,现在是在“吃老本”,依托于在师范时读的书。

2.出版社部门的培训:具有随意性、片面性,只是针对自己出版的教材,但经费比较充足。不过,江苏教育出版社语文学科的培训较为系统。北师大郑国民教授提出,教研员的发展与教师的专业发展一样也是有梯度的,但是如何分阶段进行呢?

3.其他的一些项目或活动,比如通过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业成绩检测项目、参与式学习中心项目中获得信息。去年不曾与澳大利亚专家进行过交流。我省在这方面还好,有些省的国际项目要少一些。

教研员队伍如何提高自身的素质呢?

4月4日

9:07—9:22看两期《小学教学设计》杂志,每一期上有该教研员自己的两篇文章。

9:30—10:10学外语:用自己所订的英文杂志。

(其间接电话一次:一位校长,有关对(语、数)教师进行培训的事宜。电话后,告知数学教研员,先征集教师在教学中的难点,再进行讲解,而不要泛泛而谈)

10:15—10:25参加教研室短会:

1.由于有人作兼职,所以对人员进行新的分工。

2.要求老师填写“三月工作量加分加项”表。

10:30—11:10网上邮箱(企业邮局系统)

1.与人教社商谈自己发的那两篇文章。

2.约稿纪念一位老先生——人民教育出版社张中行。

(期间:接电话一次,某学生转学事宜;体育老师送来一份关于优秀体育课的报告;一位市美术教研员来访)

11:13—11:20看刚刚收到的优秀体育课报告。

11:25—11:35与提供报告的体育老师交谈,具体内容:

1.落款的问题。

2.6月2日交,时间比较紧。首先需搞清省评比是两年一届,还是四年一届,这涉及总课时的问题。××市是第一年参与,有两年的时间展开活动。11月的活动可以放到明年春天。

15:00—15:04电话:安排任务,县级英语学科的参赛人员。

15:06—16:00看书《学习和运用第二语言的策略》。

(期间:1.接电话一次:英语教师才艺课程展示(口语演讲、说课、才艺展示)。市里是否进行了安排?2.等填完加分加项表。要求他们参考《甘肃制度汇编》(黄皮书),原则是“二选一”。此时王老师表达感触:一下午也不能看几页书,常被一些事情打扰。3.某教研员、所长过来聊天,主要是讨论加分加项表中的标准问题。每个人的立场不同,理解也不一样,意见不统一。此处略。某教研员提出:我们对市教研员进行培训,但谁对我们进行培训呢?)

16:00—16:27与老师们继续协商有关标准的问题,并找所长汇报。

16:28—17:30继续看书。

(期间:16:35,与某教研员讨论:1.艺术课,是否应当综合体育,但目前研究较少。2.评课方式,一是根据现场;二是根据录像,但费用较高,大约要1000元/节。17:08,校稿——因为周四要交,是甘肃省教科所办《教育革新》的稿件,该教研员担任编委。)

对YX老师的领导,初等教育教研室的负责人之一,进行了简单的采访,整理他的意见,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目前省级教研室的大部分时间用于行政(各种教学管理事宜),搞业务的时间很少。

2.省教研员论理论比不上中央,论实践比不上地方。

3.教研室改为教科所后,权力减少。

4.教科所与省教厅基教室之间的权力关系有时不是很清楚。

(北师大教育学院2005级博士 郑一丹调查整理)

一天的回忆,加上一天的实录,当然极为有限,然而已经勾勒出了这位小学语文教研员的基本工作状况。举凡教研室职能的种种,在这两天的活动中差不多都留下痕迹。指导教学、组织比赛、考试评价、职称评定、编写参考资料……桩桩件件拿得起放得下,且一忽儿语文,一忽儿体育,一忽儿美术,一忽儿英语,堪称“全能”。YX老师很有代表性,各个地方的教研室中,相当部分的教研员都是这样十八般武艺样样俱全。

二、“专家型”的初中语文教研员

湖北武汉市初中语文教研员(QM)跟踪观察日志

2006年4月4日,湖北省武汉市,教研室办公室

虽然只是一天的流水账,与前面YX老师的工作状态既有相似之处,又有比较明显的差别。所谓“相似”,是“似”在教研室的基本职能,两位教研员的工作始终在基本职责范围以内忙碌。所谓“差别”,是“别”在职能的侧重上有不同。同为语文教研员,QM老师的工作相比甘肃的YX老师更多投入在各种教学资料的编写上,撰写要交给媒体的“命题说明”,修改《课堂作业》体例,编撰《教学设计与案例》等。新课改以来,教科书多样化使得各个地方教育部门获得比从前多得多的类似任务:编写教科书、编写与教科书配套的各种资料,教研室在这方面的工作量从前有所增加。总体来看,QM老师的工作专业色彩更为浓厚,一直忙碌于“语文教学”领地之内,堪称是“专家型”的教研员。

三、“事必躬亲”的高中数学教研员

地点:四川成都某区

时间:2006年4月4日

MS老师4月4日全天工作情况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续表

高中距离高考最近,数学又是重中之重。MS老师的忙碌中透出的是事无巨细的操心,由点到面的了解情况,细致入微的分析评课,从上至下的沟通交流,件件都显示出他的勤勉,从这一天的“流水账”折射出的,是日复一日的坚忍与不懈。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2005级硕士,罗兴娟调查整理)

面对这三位教研员的三个普通工作日的流程,你没有办法不承认他们的敬业,也必然地感受得到他们的工作与中小学常规教学那种血脉相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