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程由系列微课构成,每一个微课都包含必要的学习目标、片头、有逻辑的课程内容、概括引导性的片尾等,呈现方式可以多样,但在制作上有以下共同点。
(1)时间控制在 10 分钟以内。
(2)基于教学设计思想编写微课程内容时,内容精练,不泛泛而谈,若内容较多,可以制作系列微课程。
(3)微课程在内容、文字、图片、声音等方面必须准确无误。
(4)讲解时,语言通俗易懂、深入浅出、详略得当,声音响亮,抑扬顿挫。
(5)若在讲解中使用课件,尽量做到简洁、美观大方。
(6)视频画质清晰,多采用中景、近景和特写等小景别画面,多使用固定镜头,保障视频质量。教师大头像不遮挡教学内容。
(7)要有片头、片尾,显示微课程名称、作者、单位等信息。
(一)讲授式微课的制作
1.工具与软件
数码摄像机(或自动录播)、黑板、粉笔和其他教学演示软件。
2.方法
录制教学过程。
3.过程
第一步,选择微课程主题,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形成教学设计方案。第二步,在教室、录播教室和专门的录制室中展开教学过程,用数码摄像机、录播系统等实时记录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板书、多媒体信号等教学实景。第三步,对视频进行后期编辑制作和美化。
案例:利用录播设备录制并管理微课
微课制作系统利用高清录播设备配合专用摄影设备进行微课视频的拍摄记录,每间微课制作室配备高清摄像机、微课制作主机、微课制作软件、触控一体平板电视、监看大屏、灯光设备、控制设备等。教学视频应用云平台能够在线录制公开课,将其作为微课资源,同时为高校提供大规模视频直播功能。直播类似于门户网站直播,无须登录、预约即可浏览,如图4-22所示。利用创显的触控一体机也可以录制微课。
创显公司的教学云平台还能够实现微课程的发布和管理等功能。教师需要发布和管理微课时只要使用与微课星APP相同的账号登录平台(如图4-23所示),进入“云教学”,选择 “微课”功能模块中的“布置微课”即可,在这里可以选择微课进行上传并布置微课,如图4-24所示。
图4-22 在线直播
图4-23 登录教育云平台
图4-24 平台中的微课程发布页面
在“我的微课”中也可观看微课进行学习观摩,如图4-25所示。
图4-25 平台中的微课程管理页面
现以某学校信息技术老师的《格式设置》教学过程为例,展示教学云平台中的“发布”和“管理”微课程如何有效支撑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过程。《格式设置》是七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二节的教学内容,课标要求学生掌握基本概念以及为文档设置格式的操作方法。课堂中教师除了为班级布置微课之外还需布置作业,只需在右侧的“作业”中选择布置作业即可选择班级布置相应的作业。教师想要寻找微课资源可进入“云资源”中的“微课资源”,选择“微课列表”可下载/共享微课。平台中云教学、云资源、家校互通等丰富的功能与录课笔以及微课星将师生教学更紧密联系起来,随时随地按需选学让所有的学生受益。
(二)录屏式微课的制作
1.工具与软件
多媒体计算机一台、麦克风一个、录屏软件(Screencast-O-Matic、Camtasia Studio、CyberLink YouCam、屏幕录像专家等)、PPT课件。
2.方法
对利用电子幻灯片教学的过程进行屏幕及讲解录制,主要进行屏幕内容录制,辅以录音和字幕。
3.过程
第一步,选定教学主题,收集教学材料和多媒体素材,制作教学课件或教学用电子幻灯片。第二步,开启录屏软件,带好耳麦,调整好话筒的位置和音量。执教者调出要讲解的课件,并调整好课件界面和录屏界面的位置,单击“录制”按钮,开始录制。按照教案,执教者一边演示课件,或幻灯片,或对其进行各种操作,一边讲解。第三步,对录制的微课程视频用后期视频编辑软件进行适当的编辑和美化。
(三)书写型微课的制作
1.工具与软件
多媒体计算机一台、带话筒耳麦一个、微课笔或手写板、屏幕录像软件、演示软件(Word、PowerPoint、画图软件和绘图软件等)。
2.方法
通过微课笔、手写板或交互白板,边操作演示,边使用手机、微课笔或一体机自带的摄像头或屏幕录像软件录制。
3.过程
第一步,选择微课程主题,进行详细的教学设计,形成教案。第二步,安装微课笔、手写板或交互白板及其配套的专用笔等工具,与计算机连接,使用演示软件对教学过程进行演示。第三步,利用微课笔、交互白板(或手写板)自带摄录软件或专业录屏软件,录制教学过程和教师的声音。第四步,为增强微课程视频的效果,可用视频编辑软件进行后期美化编辑。
案例:微课笔的使用
创显公司研发的微课星由微课笔、APP(由教师端APP和家长端APP组成)、教学云平台组成,如图4-26所示。
图4-26 微课星
教师利用微课笔可快速高效地录制出优秀微课。教师在手机等移动设备上安装微课星软件,登录软件之后,进入微课录制界面(如图4-27所示),选择录制背景对片头进行设置,点击“录制”按钮即可进行录制。
图4-27 手机录制微课界面
录制结束后,点击“结束”按钮即可结束录制。选择本地列表可以本地播放,也可将微课上传至教学云平台。可以任由学生们从各款终端设备上收看和做作业。进入“已上传”可以选择微课,选择班级发布微课给被选中的班级。教师或者家长进入“已发布”,可以查看学生学习微课的情况,实时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统计,实现学习过程的可视化。进入“已发布”,可针对某位学生学习微课的情况进行及时的评价反馈,有效地提高了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2016-12-08].http:∥www.ict.edu.cn/laws/gangyao/n20130910_5049.shtml.
[2]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印发《2014年教育信息化工作要点》的通知[EB/OL].[2016-12-09].http:∥www.ict.edu.cn/laws/new/n20140321_9590.shtml.
[3]穆肃,王孝金,周腾.多样化教育教学背景下的开放在线课程[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6(4):51-57.
[4]邢晓春.美国高校混合学习课程介绍及特点分析——以Ualbany Suny的课程为例[J]. 中国远程教育,2012(7):29-33.
[5]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 2004(7):1-6.
[6]何克抗.从 Blending Learning 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中国电化教育,2004(3).
[7]黄荣怀,马丁,郑兰琴,张海森.基于混合式学习的课程设计理论[J].电化教育研究,2009(1):9-14.
[8]郑金洲.走向“校本”[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6):11-14.
[9]薛海丽.营造校本课程生态 引领学校多样化发展[J].江苏教育,2014(15):70.
[10]刘松林.综合课程的含义及特征[J].教育学术月刊,2001(5):14-15.
[11]任长松.课程综合化:概念、原则与多种设计模式[J].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0,20(2):15-21.
[12]王毅.基于混合式学习的研究与实践[D].北京交通大学,2011.
[13]张海东,李伟,龙跃洲,潘少波,张宏志,崔圣莹.综合教务管理系统的应用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0(1):45-48.
[14]杨素珍.搭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校本课程平台——山西大学附属中学实施校本课程的实践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2):33-35.
[15]尹合栋.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评价[J].现代教育技术,2015(1):46-52.
[16]李定仁,段兆兵.论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多样化发展趋势[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23):23-26.
[17]程云.校本课程开发与资源管理平台的设计与实现[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8]薛峰,石蒙.微课程不等于微课例[J].中小学电教(下),2014(6):72.
[19]黄建军,郭绍青.论微课程的设计与开发[J].现代教育技术,2013(5):31-35.
[20]金陵.从联系中看MOOC、微课和微课程[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3(6):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