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金钱是商品的价值尺度,那么时间就是效率的价值尺度。因此对于一个办事缺乏效率者,必将为此付出高昂的代价。
——培根
“大学”有大学的追求,“管理”有管理的追求,“大学管理”自然是追求二者的统一。如上所述,“大学”与“管理”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上面重点论述了大学与管理价值取向的差异性、对立性,二者的张力关系,现在讨论另一个问题:大学管理的追求,追求二者的统一性、和谐性。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尽管“大学”与“管理”有不尽相同的价值追求,但是大学管理是一个完整的概念,“大学管理”具有统一性,大学和管理是不可分的,大学管理就是按大学发展规律办事,预期发挥最大的效能和潜力。同样,学术和行政,学术权力和行政权力,学术管理和行政管理在现实中也是统一的,是不可分割的。但上述研究中为什么要区分开呢?价值何在?只是为了研究的方便,为了能较深刻地揭露事物的本质,刻画出事物的两面性。为此,大学管理的追求就是寻求“大学”与“管理”的和谐性,寻求大学“价值”与“效益”的统一、寻求“理想”与“现实”的统一。大学管理就是寻求二者动态平衡、和谐统一的艺术。
如上文所述,大学和管理二者在价值取向、评价标准、工作模式上确实存在很大差异,二者之间的张力、矛盾时时刻刻都存在。同样一件事情站在不同的视角、立场,就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何把握二者之间的平衡点,把握二者的“分寸”确实是一件很困难的事,这就是大学管理的主要任务,也是大学管理的魅力所在,同时也反映出大学管理的艺术性、关键点。具体而言,在大学管理过程中,关键要兼顾好三件事情:第一,在学校内部,兼顾好“学术管理”与“行政管理”之间的关系;第二,在学校外部,处理好“大学”与“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第三,在整体价值取向上,把握好“价值”与“效率”的关系。
一、建设“和而不同”的大学权力文化
权力文化是大学内部权力主体在实现权力这种影响力的过程中所呈现的文化特征,包括权力主体所共同遵守的价值承诺、形成的制度规范和行为方式系统。建设“和而不同”的权力文化,其前提是承认大学内部有多元的权力,且承认权力主体不同的价值观、权力运行规范和行为习惯差异与冲突的存在。目前大学至少存在以下四种权力:以教授为代表的学术权力、以校长为代表的行政权力、以党委为代表的政治权力以及学生权利。每种权利都有各自的特点,各自的文化特征,各自的追求,各自的行为习惯。要让这多元权力共存于一个组织之中,其存在的前提是价值协商与妥协,实现权力主体之间利益的平衡。不同的权力主体之间要达成宽容甚至理解,在权力施加方式方面要注重包容和相互尊重彼此的价值追求与行为习惯,在利益方面达成妥协甚至互利,尽可能满足权力主体各自利益的需要。只有建立“和而不同”的大学权力文化,才能有效地化解权力主体之间的文化冲突。[1]
需要指出的是,在大学的权力施加方式的问题上,协商和沟通的方式要比命令更加有效。行政管理者与学者对话时要尊重学者的文化特征,对他们的价值追求和行为习惯表示真诚的理解和尊重。管理者与教师之间交流时需要协商和妥协,而不是说服或命令。通过交流与沟通,可以达成共识,增进相互理解与包容,只有这样,学者们才能认同与接受。否则就会加剧冲突,行政权力就会失效。同时教师也应当理解行政工作的价值和行政工作的专门性及不可替代性。通过管理者与教师之间的有效沟通与交流,促进彼此之间的理解与包容,建立起理解、信任和合作关系,从而营造出一个以大学精神为核心的多元、动态、和谐的“和而不同”的大学权力文化。
二、大学与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
大学有自己的边界,有自己独特追求,但是,这种追求是有条件的,是需要和社会之间的良性互动。互动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大学要从社会获得支持、获得资源,就要满足社会的需要;其二,大学也是有自己个性的,社会、政府要充分考虑大学的特殊性,要按教育规律办事。
(一)大学要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
自现代以来,随着大学由社会的边缘走进社会的中心,大学的存在与本质有了“认识论”和“政治论”两种哲学观点。认识论认为大学必须崇尚学术,把追求真理、发展学术视为大学的本质,要求大学必须保持自由的氛围和自由探索的精神,正如赫钦斯所言,我现在能够想到关于大学最好的定义是:它是独立思想中心。政治论则认为大学必须不断适应社会,把大学视为一种实现社会目的的工具,作为社会的一个公共机构,大学不能也不应处于社会的边缘,对社会需求不闻不问,而必须介入社会、关注现实。[2]
一定的自由氛围是大学生存的基本生态环境。但这种自由有一定边界,自由的实现也需一定的条件。从系统论的观点看,任何组织都是一个系统,它存在于一个更大的系统之中,这个更大的系统就是环境,它对组织的存在与发展具有激励与约束的双重作用。组织的存在与发展永远离不开环境,大学作为社会中的一个担负特定职能的组织,总是要与其存在的环境发生各种各样的联系。随着现代大学与社会关系的日趋密切,大学内在自由逻辑与外在环境压力的矛盾日益凸显:一方面大学外部社会的各种利益集团从各自现实利益出发,采取种种方式对大学实施控制与干预;另一方面大学在功利化价值观驱使下,出现了淡漠学术尊严、学术崇敬、学术规范的迹象。
自由与责任是不可分割的。一方面,大学作为一种有别于其他社会组织的教育性学术机构,为确保学校内部各项事情规范有序地运行,需有一套相对严密涵盖教育教学各方面和各环节的行为规范体系,这些基本规范为大学整体办学行为及学校中的行动主体的行为提供了行动指南并划定了一个边界。无规矩不成方圆,按照一定的规范办学是大学之为大学的生命线,是大学办学质量的基本保障。高等教育中一定的规范与自由不仅不相矛盾,而且恰恰是大学自由精神的基础和前提条件,离开一定的规范与强制,自由只不过是人们美好的主观愿望而已。另一方面,“在社会变革中,新的社会需求往往通过政府意志的方式得到集中、合法的表达,因此,政府是教育变革利益主体的首要构成”。而在政府层面上,“国家政治利益是率先和根本的”。在当今全球化与国际化的背景下,尽快改变社会经济落后、国力不强、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高等现实问题,是我国的现实国情,也是政府急迫需要表达的政治利益。当然也成为大学的责任。[3]
(二)社会也应尊重高等教育的特殊规律
一是教师的劳动形式具有很强的独立性和个别性,学生的教育教学也要因材施教而促进个性发展,因而大学内部的教育教学规范带有一定的抽象化和模糊性,一味地追求具体化和精确性往往容易造成对学生个性发展和教师创造性的压抑;二是大学的教育教学工作规范通常具有一种引导性,而非禁止性的强迫形式;三是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大学,所处的社会环境和办学历史不同,所具有的办学基础以及社会服务所面向的群体和人才培养的目标有别,对其教育教学工作的要求也相应地要体现分类指导原则,而不应一刀切。[4]
三、在整体价值取向上,把握好“价值”与“效率”的关系
如何把握好“价值”与“效率”二者之间的关系,难度极大,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学问,这是一种“度”的掌握,是一种动态平衡。当二者关系处理得好,平衡点掌握得恰当,大学就会健康快速发展,管理水平就会提高。否则,如果二者关系处理不当,出现急功近利或故步自封的问题,都会导致大学发展的停滞或倒退,这就是大学管理的规律性所在。如何理解这种“动态”平衡?举个形象的例子,就像放风筝。
社会与大学、学术与行政、大学与管理、价值与效率的关系,就像人放风筝一样:大学就像一只高高飞翔的风筝,社会、政府就像地面放风筝的人;大学代表了高度、理想,是追求学术、真理、理想的殿堂,政府和社会代表了具体现实。
二者的关系就是一种“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中间就像放风筝的线,形成一种“张力”:一方面,风筝有脱离约束,放飞理想的趋势;同样大学也有摆脱现实束缚,避免社会各项冲击的强烈要求。有为了追求学术、理想、真理而不顾现实需要的倾向,有为学术而学术、为真理而真理的情怀。另一方面,放风筝的人要不断约束风筝,要把握、控制风筝的飞行高度和方向;同样社会也是如此,社会各种力量不断干涉大学的办学方向,要大学办得有效益,为社会经济、政治服务。因此,在两种力量的控制下,二者之间就形成了“张力”,就像风筝牵引线的“拉力”。
要放好风筝,关键是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即“张力”。放过风筝的人都有这样的经验,要把风筝放得好、放得高、放得稳,关键是“拉力”要掌握得得当,要“收放自如”。线既不能拉得太紧,否则风筝就飞不上天、就飞不高;线又不能拉得太松,否则风筝就失去方向控制,失去向上飞行的“动力”,风筝同样也会掉下来。同样办大学也是如此,一边是代表学术、理想的大学,一边是代表现实的社会,也要维持二者之间的必要“张力”,办大学即不能太理想化,也不能太现实。太理想化,就像断了线的风筝,就会迷失方向,风筝就会飘走。如欧洲“象牙塔”式的大学,由于一度太脱离社会而走入“冰河期”。同样,大学也不能太现实化,否则大学就不会成为真正的大学,就会失去大学存在的意义与价值。
同样在大学内部,学术与行政的关系也像放风筝一样:学术、学者、学科就像一只高高飞翔的风筝,它代表了自由、独立、个性、创新;行政、管理就像放风筝的人,代表了现实、统一、秩序、效率。二者之间的关系也同上述一样,要维持必要的“张力”,二者缺一不可。
总之,通过“风筝说”,我们的启发是:办大学就像放风筝,第一,要维持二者之间必要的张力,“张力”既是常态,又是发展的动力;第二,要放好风筝,关键要“收放自如”,把握好张力的“强度”,才能放好风筝,才能办好大学。
要实现大学与管理、价值与效率的统一,在实际管理工作过程中,要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实现几个统一。
第一,改革与稳定的统一。大学需要历史,学术需要积淀,研究需要逐步深化,育人需要文化;同时,发展又需要有开放的态度,需要面对社会现实的需求,需要有改革的意识。第二,创新与规范的统一。学术需要创新,发展需要创新,但是,创新离不开规范,没有规范,就没有质量,没有规范就没有效益。第三,自主与统一的结合。学术需要宽松的学术氛围,需要学术自由作保证;同时,脱离了统一、脱离了合作、脱离了组织,就不会有效率,不会产出大的成果。第四,资源共享与责任到人(集中与分散)的统一。资源责任到人,方便灵活,便于学者使用,有利于调动使用者的积极性;但不易形成规模效益,利用率低下,共享性差,不易产生有影响的成果。
需要明确的是,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的发展时期、不同的管理内容,大学与管理的统一方式不同、“平衡点”不同,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针对不同类型的学校(如研究型、教学研究型、教学型院校)、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如新建校、历史悠久的老校)、不同的管理内容(如教学管理、科研管理、资源管理等)所采取的管理理念、管理方式、管理内容不同,但管理的最终目标只有一个——追求大学的健康快速发展,实现价值与效率的统一。
总之,大学管理的追求,就是如何要把握好“大学与社会”和“学术与行政”之间的张力,如何把握好张力的“度”。大学管理就是寻求二者动态平衡、和谐统一的艺术。即寻求“大学”与“管理”的和谐,寻求“价值”与“效率”的统一,寻求“学术”与“行政”的统一,“理想”与“现实”的统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
[1] 杜瑛,戚业国.大学内部权力的冲突与融合——文化的视角[J].现代大学教育,2008(4).
[2] 高校教学评估理论与实践课题组.论高校教学评估与大学自由精神[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1).
[3] 高校教学评估理论与实践课题组.论高校教学评估与大学自由精神[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1).
[4] 高校教学评估理论与实践课题组.论高校教学评估与大学自由精神[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