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管理的理性

第一节 大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属性

字体:16+-

现在的问题不在于学校不清楚自己的目标,而在于它们同时接受了大量的相互矛盾的目标。

——罗伯特·伯恩鲍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前总干事长费德里克·马约尔认为:“全世界几乎所有国家的高等教育都处于危机之中。”自马约尔的讲话至今已经过去十几年了,但危机似乎不但没有缓解,而且还有加剧之势。发达国家如此,发展中国家更甚。我国正处于高等教育大发展、大改革、大动**时期。大学规模急剧膨胀,校园建设方兴未艾,日新月异,科研课题和科研经费逐年攀升,学科专业与日俱增,教学改革花样翻新,行政管理推陈出新。校园内彩旗飘飘,标语横幅目不暇接。但是,在这一片繁荣的背后,大学却危机四伏,出现了资源危机、价值危机、制度危机、质量危机和公信危机。[1]

一、大学问题面面观

大学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组织,是高等教育的主要载体。高等教育活动可以说是最为复杂的教育活动,因为高等教育活动是与高深学问探讨联系在一起的。同时,高等教育活动与人类复杂的政治、经济、文化活动紧密联系,这种联系是无形的,但又是非常深刻的。大学既和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密不可分,同时又和每个人的教育、成长息息相关。正因如此,大学才成为人们关注、评判、批评的焦点。

2010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4488人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75%的人认为“功利主义”是目前内地大学存在的最严重问题,目前大学存在的其他问题还包括:忽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70.9%),抄袭等学术不端现象严重(61%),缺乏创新人才(55.8%),学术评价标准有问题(53.2%),缺乏一流的教育家(50.2%),管理不透明(48.6%)等。[2]

在公众心目中,调查“什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时,71.4%的人首选“有独立自由的文化氛围”,70.2%的人认为是“对社会起到引领作用”,61.5%的人选择“有高素质的教师团队”,53.8%的人选择“培养出大量杰出人才”。接下来的排序为:有大量影响社会的成果(49.8%),有很高的社会声望(32%),科研经费充足(25.6%),硬件设施一流(23.7%),规模大(12%)等。[3]

在调查“如何改进大学教育”“如何培养学生素质”时,有69.9%的人认为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61.5%的人认为要重构大学文化,58.8%的人赞成取消大学行政级别,36.2%的人认为应该从全球引进一流的教育人才,36.2%的人认为应该建立大学理事会,32.7%的人支持继续加大对高等教育的投入,20.5%的人认为还需完善硬件设施。

调查结果还显示:公众认为读大学最重要的收获,首先是获得独立的思考能力(78.2%);其次是掌握学习能力(58.1%);再次是取得专业知识(54.6%)。其他收获依次还有:健全人格(49.2%),独立生活能力(36.9%),职业能力(37%),结交朋友(22.1%),获得文凭(14.8%),好的前途(14.8%)等。[4]

王英杰认为,大学出现了资源危机、价值危机、制度危机、质量危机和公信危机。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5]

第一,资源危机。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大学的招生规模迅速扩张,造成大学内部生均教育资源极度短缺:首先是师资紧张,被迫采取大班授课等“粗放式”培养模式,很多教学环节被精简、压缩,教学效果大打折扣;其次是资金紧张,教学投入、实验设备投入严重不足;最后是校园的教学空间紧张,学生的宿舍、教室、实验室、图书馆空间狭小,有些学校不得不采取“流水”作业:不同的年级、不同专业采取不同的上课时间、不同的就餐时间段,以缓解空间资源紧张。最后是教学资源紧缺:课程资源少、实验设施差、生均图书资料不达标,网络环境不能满足需求等。

第二,大学的商业化。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与成熟,大学商业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当今世界,“市场规律”和“竞争法则”影响和控制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也不例外。从制度上来看,教育成为服务产品(世贸组织关贸总协定);[6]从观念上看“市场至上”正成为人们的最高价值准则,影响着人们和组织的思想和行为;从行为上看,追求利益的最大化正在成为个人和组织的基本出发点和终点。在这些观念影响下,在高校,消费主义、学术资本主义正悄然升起。

第三,大学的行政化。如前文所述,大学行政化有其历史的必然。首先是大学规模的急剧扩大,多数大学都在短时间内成为“万人巨型大学”,这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大学管理的科层化;其次,各国政府为了提高本国的经济、文化、人才方面的竞争力,都纷纷加强了对大学的干预,使大学的管理与政府的管理趋同。但是,在我国,原本有很强的“官本位”文化,在过去60年中,大学被视为政府的附属部门,大学管理人员被视为国家干部,官本位、行政化被无限夸大和强化,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的发展。

第四,实用主义、工具理性至上。由于受到科技快速发展、经济迅速增长、学生就业竞争压力大等因素的影响,大学校园内崇尚实用主义,工具理性至上,实用技术至上。为了缓解学生就业压力,什么专业好找工作,就设什么专业,就开设什么样的课程,大学成了职业培训所。为了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在各种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建设过程中,充斥着各种量化指标,似乎有了量化指标就实现了科学管理。大学在这种“科学化”“标准化”“程序化”的管理中,失去了最难能可贵的人文关怀,助长了大学的官僚化、行政化。在技术至上、人文精神缺失的今天,大学逐渐失去了“海上之灯塔”“社会之明灯”的社会精神家园的作用。大学在与社会逐利思潮的合作中出现了与社会价值取向一致的一波又一波的发展热潮,“升格热”“改名热”“建设热”“合并热”“扩招热”“发展热”,社会政治可以说无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在实质上都主导了大学的发展。而大学从本来应该的引领社会文明和进步的角色,蜕变为名副其实的社会的奴仆,成为没有方向、没有灵魂、没有品格、没有精神的流浪者。[7]

第五,教育质量滑坡。这是一个非常有争议的话题。有人认为,在大众化教育的背景下,不能用精英教育的思想去考虑问题,应该是一种开放的、多元的教育质量观,是一种用户至上的教育质量观。但不管怎样,在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资源不断紧张,大学行政化、商品化不断加剧,社会浮躁之风不断充斥校园的今天,教学质量令人担忧:首先是育人环境不理想,诸如“社会理想”缺乏,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不足;功利思想严重,浮躁之风盛行。其次,大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环境中。大班授课、满堂灌;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课上记笔记,课下背笔记,考试考笔记的现象比较严重。这种被动学习的环境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二、问题的来源及其属性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前提。大学的问题确实不少,有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面对这些错综复杂的问题却视而不见,或是不能理性地分析这些问题、对待这些问题。将这些问题分门别类、理出问题的来源是十分必要的。什么属于本质问题,什么属于体制问题;什么是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什么是阶段性的问题;什么是社会环境问题,什么是大学的内部问题;什么是大学办学的个性问题,什么是国内外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什么是历史遗留问题,什么是现实问题。只有明确了这些问题的性质、来源,才能有效地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

我们所面对的上述问题大体可分为两类:第一,“价值选择问题”即“方向和目标”问题;第二,具体实施、运行问题,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等具体环节。第二类问题更多地涉及技术和方法问题,是“实施”问题,既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又要运用具有普遍意义的科学方法、程序做指导。这类问题比较具体,我们在第二章已经详细讨论过了,本章我们重点讨论第一类问题:“价值选择”问题。

“价值选择”是解决问题的首要前提。处理每件问题,首先要选择“方向”和“目标”,明确标准,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误的,追求什么,避免什么。只有明确了标准和方向,才能制定具体实施方法。在这里标准的选择、目标的确立,就有一个“价值取向”问题,例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是以人的内在需求为出发点还是以社会的客观需要为出发点;是以教师为出发点还是以学生为出发点;是以教学为出发点还是以科研为出发点等。

“价值选择”问题是当前大学教育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在这个瞬息万变、五彩缤纷的时代,太多的社会**使大学失去了方向。正像某位学者所言,“我们出发得太久了,不知道要到哪里去了。”大学要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和引领社会,充当“海上之灯塔”“社会之明灯”的社会精神家园。在各种价值观相互冲击的当今,正是因为“价值选择”出现了问题,才使得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迷失了方向,才出现了上述形形色色的问题。

“价值选择”问题反映了大学办学方向的本质问题。大学发展要遵循两条最基本的规律:其一,尊重大学内在的、独特的发展规律:大学的传统、特征、本质属性——学术性、教育性、创新性、卓越性。其二,大学的发展要适应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经济的、技术的、效率的、实用的。如何遵循这两条规律实质上也是一种“价值选择”“价值取向”问题。两条规律都需要遵循,两种价值都需要体现,不可偏颇。否则发展方向就会出现偏差,就会出现“极左或极右”的问题:一味强调大学的特殊性,大学的“高贵性”“理想性”,大学就会退缩到“象牙塔”中,就会离社会越来越远,就会犯“理想化”的错误;相反,一味强调大学对社会的适应性,而忽视了大学的特殊性,就真的成为了社会的“工具”,大学就会蜕变为名副其实的社会的奴仆,成为没有方向、没有灵魂、没有品格、没有精神的流浪者。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这就是大学犯的第二类错误:“世俗化”错误。

[1] [美]罗伯特·波恩鲍姆著,毛亚庆等译.高等教育的管理时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

[2] 中国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75%国人认为罪在“功利主义”[N].大公报,2010-05-26.

[3] 中国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75%国人认为罪在“功利主义”[N].大公报,2010-05-26.

[4] 中国没有世界一流大学 75%国人认为罪在“功利主义”[N].大公报,2010-05-26.

[5] [美]罗伯特·波恩鲍姆著,毛亚庆等译.高等教育的管理时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

[6] [美]罗伯特·波恩鲍姆著,毛亚庆等译.高等教育的管理时尚[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9.

[7] 王长乐.大学校长现象形成的复杂性原因[J].现代大学教育,20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