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多元的,教育是开放的。开放办学校,就意味着学校在积极吸收他人先进办学思想与经验的同时,也要追求用自我的教育思想与行为影响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学校建设的最高境界是学校文化的重建,而用自我品牌下学校文化的重建去影响区域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区域教育中具有鲜明的角色意识,敢于担当,辐射引领,从而为区域教育的进步与提升做出积极贡献,是一所有理想、有品质、有胸怀的学校的必然追求。
从更开放的视野来思考教育,就应该从自我的实际出发,既需要虚心学习,以悦纳的姿态来吸收他人的先进经验与做法;也要正视自我,以理性的态度来对待我们教育发展中的经验与不足。
“灵动教育”,在与其他国家的教育理念、教学思想的碰撞与交流下,其视野将更加开阔。
(一)赴美考察,感受异国的教育风情
“双名工作室”虽由我来主持,但背后却倾注了很多人的心血。比如,我的导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吴颖民、华南师范大学基础教育培训与研究院院长王红等。我曾在华南师范大学跟随两位导师系统学习,同时小北路小学也是华南师范大学ELLE国际交流项目的基地。2014年底,我参加了广东省教育厅举办的“广东省中小学教育家关于中小学校学生创新思维品质培养赴美培训项目”。在美国20多天的考察,我从一个一线教育工作者的视角观察着美国教育的特点,对比中美教育的异同,理性地思考美国的教育理念,感受其良好的教育环境以及完全不同的教育思想。回来之后,我便迫不及待地向老师们讲述了此行的考察感受。
来到美国的第二天,恰逢“广州市百千万名校长培养对象”的结业典礼,这次“中美中小学教育领导力学习与交流项目”的美方项目负责人大卫·莱尔德(David Laird)在结业礼上的讲话触动了我,他说道“感谢大家以开放的心态来到范德堡大学交流学习,接受不同的教育观念;同时,你们也从不同教育背景出发为美国教育提供了许多有参考价值的观点。交流,或是改变了自己原来的信仰,或是更加坚守自己的信仰,无论哪一种都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按我们常规的思想,我们去那儿交流学习,不是给他们的工作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吗?应该是我们感谢他们提供了学习的平台和机会,不应该是他们感谢我们呀。而大卫的一番话,顿时改变了我长期以来的惯性思维,对于他人向自己学习,我们不只是为对方提供了学习的机会,更重要的是对方的学习也同样促进了我们工作的进步,要改变思路,好好把握对方来学习交流的机会,使之成为一次照镜子、提高自我修正的机遇。同时要有底气地开放自己的校园和课堂,也让对方为我们的办学提出宝贵的建议。刚来到美国,感觉到美国的交流竟如此的轻松与开放。
美国的大学重视学生学业成绩与社会实践能力的共同发展是众所周知的,他们非常重视学生参与课外活动的数量与质量。但是,当范德堡大学招生办副主任在给我们介绍学校的招生政策时,我非常惊讶的是他们还非常重视招收的学生能对学校的发展贡献什么。首先,选择的方法不同,他们从五个方面考查学生,标准化测试只占其中的一个方面,就算标准化测试成绩不太优秀,其他方面(如课外活动、领导力及参与公益活动)优秀也能录取。这和我们的大学招生方法不一样,我们的大学选择的是在过去成绩中有高分的学生(高考),而美国大学更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发展潜力,重视谁在未来会有更好的表现,在社会上能担当更大的责任,为学校、为社会进步做出更多贡献。其次,选择的价值取向更不同,不只是把学生作为被教育的对象,而是把学生作为学校发展、社会发展的主体,长远地考虑学生今后的发展能为学校、为社会做出多大的贡献。这样的招生方式何尝不又是一种以开放的心态来办教育?这种招生思路值得我们借鉴。其实无论中小学还是大学,都应该转变“学生来到学校就是来接受教育”的思想,尽管我们现在把学生放在了教育的主体,但他们还是“被动的主体”;而应该更多地把学生作为学校发展的主体,多想想除了学校、老师能给孩子带来什么教育之外,孩子又能给老师的进步、学校的发展带来什么呢。这样,我们的教育才能做到真正意义上的以人为本,老师才能真正地站在学生角度思考问题、施行教育。以开放的心态办教育,这样的教育才会不急功近利,才能抛开教育的眼前功利,这样的教育才能走得更远。
在美国的学校,处处能体现出开放、包容、平等的理念。美国校长的名片上看不到“特级教师”“高级教师”“模范教师”之类的称号和头衔,每一个教师(包括校长)都是平等的,只有当教师们感受到了平等才能向学生传递“人人平等”的信念。在美国参观的多所学校,我们都会看到一些身体或智力有残疾的孩子跟正常儿童在同一个教室学习,即便是这样的残疾儿童,在他们的脸上也看不到丝毫的失落与自卑,他们的眼睛里同样充满了自信与光芒。项目负责人大卫说,他希望能送自己的儿子到那种特殊的混合式学校(在美国,有专门的被特别关注的学校,也就是这样的学校残疾儿童或者需要帮助的儿童所占的比例较大),让儿子从小了解社会各阶层的生存需要,从小学会关爱他人,帮助弱者,学会包容与大气,这是多么开放的教育思想。这要是在中国,家长一般都会要求学校不要安排自己的孩子跟特殊孩子坐在一起,担心特殊孩子影响了自己孩子的学习。相比之下,像大卫这样的家长的教育心态是开放的,在这种教育之下成长起来的孩子也会更加豁达大度、胸怀天下。
教育者必须要有开放的心态,才能办出开放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大气的卓越型人才。华中师范大学副教授谷传华,是一位长期致力于青少年成才教育的青年学者。他从历史名人的人生经历入手,进行了历时三年的研究,发现绝大多数研究对象在童年和少年时代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而导致他们能够在生活中逐渐形成“领袖”个性优势的原因在于心态:他们在生活中注意培养开放的心态,又因为心态的开放,所以他们能够虚心学习、能够与人沟通,能够得人用人、能够对新事物感兴趣并敢于冒险。正是心态的开放促使他们逐渐成为受人敬仰的“创造”型领袖。有什么样的心态,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生,也会有什么样的理想、目标、规划、个性。
这一趟美国之行,我最大的收获不是技术而是理念。正如华南师范大学王红教授所说:“对于跨国文化的交流,关键是心态和心理接受,只要抱着学习的心态,总能找到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比如说,虽然国情不同,但我们要充满理想,我们今天所追求的理念,是我们在10年、20年、30年以后要实现的东西,特别是我们这批教育家培养对象,回国后要引领省及全国教育的发展。又如,在参观绿洲中心时,我们给一个孩子提问“参加社团有没有影响你的学习”,孩子的回答是“人又不是活500年,在有限的几十年时间里就要做有意义的事情,要对国家尽到自己的责任”,一个15岁的孩子能有如此的胸怀与抱负,让我们非常感动。我想,我们要以开放的心态来学习,不管别人做得如何,只要我们愿意打开心扉去接纳、去学习,都能从别人身上找到值得自己学习的东西,能让我们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改进有所提高都是收获。
尽管中国的教育已有许多的优势,也有许多国家来到中国考察学习中国的基础教育。但是,如果我们能以开放的心态学习不同国家、不同种族的教育,兼容并包,去粗取精,取长补短,那我国的教育将获得更好的发展。我十分崇尚蔡元培先生倡导的“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精神。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开放的心态还是一种胸怀,这种胸怀需要我们在教育过程中不断培养。只有教育者的心态开放才能办开放的教育,只有开放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开放心态的人。
(二)邀美国校长来华,“灵动教育”走出国门
除了走出来,我们更注重请进来。通过“中美中小学校长教育领导力学习与交流项目”,我们迎来了美国来华培训的校长们,他们到小北路小学进行了座谈、听课、评课、师生互动等多种形式的交流。
中国的孩子上课是怎么样的?这是不少美国校长心中的疑问。考虑到美国的学生上课并没有固定的班级的概念,于是我便让老师上一节“班会课”,让彼岸的友人们体会一下“班”的感觉。班会课以“最美中华”为主题,包括语言艺术、绕口令、木偶剧等,充分展现小北路小学学生的阳光和素质。
此后我们进行了中美校长“同课异构”。一说到在美国校长面前上公开课,最开始我们小北路小学的数学科组长陈晓云老师还是有点紧张的,我便安慰她,这只是切磋,不代表什么,让她一定要放下压力。课程开始了,看得出来美国校长的课堂气氛活跃,孩子们的情绪也被积极调动了起来。但是我们中国老师也不示弱,我们“无痕迹”地把数学思想渗透得淋漓尽致,博得了一众美国校长的好评。
更有意思的是学生们灵动而有个性的发言。课堂到了尾声,我们让孩子们来谈谈上中美校长的课程的感受时,我们的孩子丝毫不觉得老外的课权威,一位小男孩头头是道地点评两位老师的课程,甚至建议说,“中美两国的老师也可以试试用别人的教法给自己的学生上课嘛!”逗得在场的美国校长纷纷伸出了大拇指。
交流结束后,我们学校的“灵动教育”已走出国门,深深印入美国校长们的脑海中。而我们也与纳什维尔市的Sylvan Park Paideia Design Center结成姐妹学校,在教师培训、学生交流、教学研究等领域开展紧密合作,以促进中美教育及文化的交流,进一步拓宽师生的视野。
(三)师生参加国际活动拓宽视野
不光是校长和老师交流,我们也积极争取孩子们参加国际活动的机会。
2014年,我们的孩子远赴美国俄亥俄州的克利夫兰市参加了国际儿童夏令营活动。这个国际儿童夏令营活动始于1951年,至今已有60余年的历史,其活动中心遍布世界100多个国家。每年在15个国家同期举行为期28天的国际夏令村活动。我们学校的朱正汉、朱可言、叶起玉同学和学校少先队辅导员余雅丽老师和来自加拿大、德国、美国、丹麦、意大利、哥斯达黎加、瑞典、墨西哥、巴西、挪威10个国家,共计43名11岁的孩子和11名领队以及5名美国工作人员共同度过了28天。另一支小分队——丁睿、叶馨雯同学则和徐月银老师到德国慕尼黑参加夏令营。他们和来自美国、加拿大、德国、哥斯达黎加、日本、越南等13个国家的52名孩子及13名领队共同度过了28天。
这个夏令营没有任何枯燥的上课环节,每天的活动分为上午、下午和晚上三个部分。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和领队组成活动设计小组轮流设计每天的活动内容。活动基本围绕主题而设计,在每段活动后都有讨论环节让学生们尽情发表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和收获。除了围绕主题展开活动之外,夏令营的另一个宗旨是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文化交流,增进不同国家的青少年之间的友谊,为世界和平奠定基础。因此,文化展示成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这次夏令营中,每国代表队都可以通过两个途径展示自己国家的文化:开放日和文化之夜。通过每个国家团队精心准备的开放日展品和文化之夜活动,学生们对其他国家的认识也得到了加深。在这个微型“联合国”里,大家以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充分地感受着他国的文化,为自己的文化骄傲的同时,也为异国文化的精彩而喝彩。同时,学生们通过这次活动提高了自信,锻炼了领导能力,也培养了与人沟通的技巧。让孩子们学会了尊重,学会了合作,学会了信任,并在活动中建立了友谊并慢慢地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