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教育:办最“接地气”的教育
——广州市越秀区小北路小学校长彭娅专访
广州市越秀区小北路小学创建于1907年,前身是清朝光绪年间的番禺县官立北关模范小学堂,作为广州的百年名校之一,小北路小学在大众眼中并不十分耀目,但它却是学生家长们最青睐的学校之一。就如新任校长彭娅所说“小北路小学走的是一条低调、内涵、实在的办学之路”。
学校的德育教学随着学校兴建已实施了100多年,其成效得到了广泛认可,是国家教育部委托进行小学德育整体改革实验的全国首批十八所实验学校之一,是全国小学德育研究会德育实验基地、广东省一级学校、广东省首批“小公民”道德建设实践基地、广东省现代公民教育活动示范点、广州市素质教育联络学校、广州市文明师范校园。
小北路小学注重内化教育,不走形式,用德育引领学校发展,在“阳光教育”的理念下,尊重生命的自然样态,办实实在在接地气的教育。“我还有十年退休,我有信心在这十年内将小北路小学打造成一所与国际接轨,真正让孩子受益,为老百姓办教育的学校。”作为广东省教育家培养对象、南粤优秀教师、广东省特级教师、并拥有三个名师工作室的彭娅校长说道。
德育办学,用影响促成自我教育
名校速递:小北路小学建校便将德育作为重点,至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学校的德育特色具体是如何体现的呢
彭娅:学校办学德育为首,我校作为传统德育学校,倡导德育不应是“水中月,镜中花”,应有明晰的德育目标、具体的德育内容、有效的德育策略、科学的德育评价。办学至今,小北路小学经历了四个育人目标的转变,从建校初期的“发扬民族精神,培养国民道德,训练自制能力,增进生活智能”,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培养具有革命思想、中等文化水平、科学知识及健康体魄的儿童”,及20世纪80年代的“培养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小学生”,再到21世纪初提出的“培养具有‘开放、智慧、和谐’素质内涵的‘阳光小北人’”。德育教学在具体的育人目标中得以体现。
经过多年探索实践,目前我校形成了以构建学生健康人格教育为核心的德育体系,确立了自理能力培养、自我教育能力培养、自我发展能力培养三个系列的德育发展目标,针对不同年级学生制定配套的培养方案。我们的目标不是培养一批“书呆子”,我们要的是会思考,有思想,知识丰富,心态健康的阳光孩子。而这最重要的就是让孩子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一种文化、一种养成教育的熏陶,在具体生活、学习实践的过程中,受教育的环境中,形成一种自己做人、做事的风格和习惯。我们教学生首先要教他们做人,其次才是做事。德育不是靠一两次活动来渗透的,更多的是靠学校文化对孩子的影响,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对孩子的影响。德育主要靠影响来浸入学生的思想,使其成为一种自觉行为。
我们的“感悟体验”式德育范式,通过截取生活片段,情境再现,让同学们通过具体的生活体验获得更真切的感悟,进而内化为道德认知,旨在培养学生自我发展能力,把系统的德育目标逐渐细化落实。针对低年级学生,我们侧重培养其日常生活自理能力:一年级新入学的学生要学会“下课做三件事:喝水、散步、上厕所”“自己按照课程的安排收拾书包,带齐学习用具”;二年级学生要“会自己整理书包,整理床铺,衣着整洁,好好进餐,准备好一天的学习用品”;中年级以上则侧重集体生活的自我管理能力方面的培养:三年级学生要学会“正确对待生活中的问题、压力和挫折”;四年级学生“要形成从自己周边生活中主动发现问题并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五年级学生要“能很好地调控自己的情绪和行为”;六年级学生要“正确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优缺点,并对自我表现进行评价”。
德育不应是单纯的说教,我们力求做到教育不是教师在教育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在生活中体验,多层次、多渠道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形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我校举办各种活动,都会给学校保安和清洁工安排特定的位置,让每个孩子都能看到他们的存在。我们教育孩子要尊重每一个人,而往往保安、清洁工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但他们却是学校里能够看到孩子们最真实一面的人群。孩子们在老师面前的表现会有所犹豫,但在他们面前就无所顾忌。我常跟我们的保安、清洁工说:“你们就是学校的老师,你们看到学生有哪些表现一定要告诉我们。”我们不用每次跟孩子们讲要如何尊重清洁工阿姨、保安叔叔,要听他们的话。只需通过这些细节的安排,让孩子们自己去观察了解,潜移默化地渗透到他们的意识中。其实在我们关注他们的同时,也调动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让其也投入到我们的教育中。
我们的办学理念是尊重生命,对学生的一生发展负责。围绕这一理念我校提出了“阳光教育”,并确立了三个内涵:第一,认识生命,研究生命,探寻和发现生命成长中的秘密、信息和规律;第二,尊重生命的自然样态,积极寻找适合学生的、对学生一生发展最有价值的教育;第三,尊重教师的生命奉献,以教师的发展作为学校发展和学生发展的基础。小北路小学办的是实实在在、对生命负责的教育。
阳光教育,尊重生命的自然样态
名校速递:小北路小学的“阳光教育”如何体现它的实在性?
彭娅:阳光代表着身心的自然与健康,象征着自信乐观,热情奔放。我们的阳光标志是一轮初升的太阳,象征着活泼的孩子。“阳光教育”推崇一种自然的生命样态,一种自然的教育状态。德国学者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中说到“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们的“阳光教育”正是一种生命影响生命的教育,让生命充满阳光。这就是一种接地气的教育,靠影响来教育。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影响,学校氛围对学生的影响。我们旨在“办充满阳光的学校,塑播撒阳光的老师,育追逐阳光的学生”。培养具有“开放、智慧、和谐”的素质内涵,以及拥有“积极、乐观、平和”阳光心态的“阳光小北人”。让阳光照耀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充满阳光。
我们的“阳光教育”是立体多元式的,主要从阳光的校园环境、多元自主的实践活动、灵动的课堂模式、特色校本课程的开发四个方面来实施开展,细致深入到孩子的日常行为及思想中,细水长流,促进孩子们在具体的生活、学习实践过程中,形成一种阳光般的做人、做事的风格和习惯。
教育是最纯粹的东西,本身就是最接地气的。办教育的人也必须实在,不能教给孩子们空泛的东西。小北路小学倡导的是孩子们在家是什么样,在外面是怎么做的,进了校门也一样,保持他们最本真的东西。只有看到他们最真实的一面,我们才能实施最真实、最有效的教育。作为成年人,我们与孩子相处时,应和他们站在一个同等的位置,这样才更容易走近他们。但思维是不同等的,我们的思维还是老师,要想着怎样通过自己的言行培养教育孩子。把孩子们培养成为一个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现在很多学校都把“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给小学生讲,这种教育理念很好,但不适合小学生,他们听不懂,对他们来说太遥远了。而“四有”,他们却能理解,因为这更具体,更实在,跟他们目前接受的教育更贴切。
我们用理念引导师生言行,形成一种阳光的校园文化,教给孩子的是有血有肉的东西。我是2014年4月1日星期二接手小北路小学,第一次与孩子们见面时,我跟他们说:“我是彭校长,你们刚退休的校长也姓彭,这样你们就很容易记住我。”其实这就是一种知识的迁移。另外,我还说到:“你们也能记住我是哪一天来的,2014年4月1日周二,数字记忆就是20144102,刚好左右对称。”我讲这个的真正目的不仅仅是要他们记住我是哪天来的,而且要告诉他们学习知识也如此,要善于动脑,学会找规律、找方法。每一个孩子都可以很优秀,只要动脑,就能找到记忆的方法,学习的方法。小北路的学生没有一个是学不好的。用具体的事例来启发教育,教会孩子一种学习的方法才是最有用的,而不是每天空口讲要如何好好学习。
我们的校园活动基本源自于学生的主体策划、自主参与。学生才是学校的主体,德育的主体。在“阳光小北”文化建设中,我们努力使“学校成为儿童成长的学园、乐园”。鼓励孩子们参与创设校园,如分校生态园规划图、童心天地、科幻世界,正校低年级活动区等,热爱自己的“小北之家”。我们的校刊《阳光小北》,标志徽章,班级标志、口号,学校规章制度,校园活动,校园规则,饮水机、水龙头、花草树木旁的道德用语等都是孩子们自己设计的。我们有27个班级,每个班的班徽、班级口号都是学生自己动手动脑设计的。四(2)班的班徽由一双舒展的手,一道美丽的彩虹,简单的数字符号图案组成。孩子们对这一设计的解说是:“手”代表老师的关爱和呵护,也代表学生的自理自立,未来犹如星星般闪亮,彩虹般多姿多彩。校园是孩子们生活的集体,孩子们是受教育的主体,应让他们自己去创设他们心目中的学校,以主人公的意识激发他们的自主能动性。
我每次回到学校,孩子们都会主动跑过来喊“校长好”,并拉拉手,而不是像老鼠见到猫一样地躲闪、害怕。如果有孩子遇到我没叫“校长好”,我会主动跟小朋友问好,用自己的言行去影响他们。问好没有先后,我们的老师、校长也会主动跟孩子打招呼。相互问好,看似一件很微不足道的事,却是学校文化氛围的一种细微体现。小北路小学的校长、老师、学生之间是一种朋友式的相处方式,展现着他们最实在的东西。我反对奴仆式的教育,我们的教育一定不能把学生培养出奴性。
“阳光小北”就是一个与时俱进、启迪未来的智慧学园,一个塑造社会责任感与人生态度的规范之园,一个温馨和谐、自然天成的成长乐园。在这样的教育环境及氛围创设下,不是教师在教育学生,而是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自己在活动中培养自我教育的能力,使自身的自我体验和自我激励得到发展,责任感得到培养,学会关心自己,关系他人,关心集体。我们在具体的教育环境中,用细节来影响教育,激发学生最真实的个性,教给他们更实在的知识。这才是对孩子负责任、接地气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