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荏苒,我从教已近23年。其间,虽历经湖南汨罗、海南海口、重庆沙坪坝三地,扮演教师、校长、院长等不同角色,但追寻理想教育的痴心未改。尤其是在到重庆市沙坪坝工作的五年之间,承蒙领导厚爱和同事垂青,我先后担任重庆市凤鸣山中学校长和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将所学知识与实践积淀有机结合,亲身经历了一所中学的“以学为中心的魅力课堂”和一个区域的“学本教学”破茧成蝶的过程。下面,我主要从现实依据、理论基础和探索历程三个方面,概要阐述学本教学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一)现实依据
1.落实教育相关政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营造独立思考、自由探索的良好环境。”《义务教育各学科课程标准(2011年版)》要求:“要引导广大教师严格依据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合理把握教学容量和难度要求,调整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重视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重庆市教育委员会关于印发重庆市义务教育“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渝教基〔2012〕53号)指出:“建立和完善课堂学习小组,引导学生在个体自学、小组讨论、大组交流和教师点评中有效进行自主、合作和探究学习。研究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课堂结构,构建具有鲜明特色的学科、学段及区域‘卓越课堂’教学模式。”2012年7月,组织上任命我为区教师进修学院院长。上任伊始我就告诫自己,作为区域教育行政部门决策参谋和中小学校服务机构的教师进修学院,一定要有主动落实教育政策的责任感,自觉成为区域推进课程改革的主力军。
2.传承本土教改经验。沙坪坝区一直是重庆市科教文化中心区,素有以教学改革促进教育发展的传统。20世纪90年代开始启动的目标教学改革实验,前后持续10余年,提出的目标导教、目标导学、目标导管“三导合一”体系,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积极影响。新课改启动后,先后开展了以校本教研与教学优质化、中小学教师STM体系、特色学校建设、学校内涵发展等为主题的研究与实践,促进了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实施和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2012年年初,我区“区域性推进义务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的实践研究”课题组专项调研显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指标A等所占百分比为61.7%,说明新课程理念在全区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课堂得到体现。2010年,我刚从海南省海口市教师培训学院副院长调任重庆市凤鸣山中学校长,就抢抓沙坪坝区启动以“课堂教学方式变革”为重点的高中新课程实验契机,提出并实施了“以学为中心”的魅力课堂改革,短短两年间就实现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与高考升学双丰收。2012年,面对重庆市卓越课堂五年行动新任务,我和我的同事们决心充分发挥研修机构的研究、指导、服务功能,进一步传承、创新和发展全区30年来教学改革积累的宝贵经验,深入推进区域教育内涵式均衡发展。
3.解决教学现实问题。2012年夏秋之交,区教委为制定区域教育内涵发展第二个三年规划,加快建设重庆市教育现代化强区,责成区教师进修学院牵头开展专题调研。通过近三个月的调研,我们基本掌握了中小学课堂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具体表现在干部教师的课程规划能力、实施能力、评价能力整体水平不高,学校课程的系统规划不多、实施力度不够、评价机制不优、发展水平不一,课堂教学的校本管理制度滞后、研训机制陈旧、导学资源亏缺,致使不少常态课仍然存在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的现象。尤其是新课程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还没有得到足够重视,且缺乏操作技术与行为规范。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如何传承本土经验,借鉴区外成果,走出一条以教学改革为中心的课程改革新路,提高每一名教师的专业素质和业务能力,确保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学习和健康成长,促进每一所学校的内涵发展和特色形成,成为当时亟待我们研究解决的重大问题。
4.顺应教学发展趋势。我认为,我国的教学改革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一是传授型教学。传授型教学就是通常所说的以讲授为中心的课堂,学生主要通过听教师讲的方式进行学习,其基本模式是原苏联的“五环节”教学模式,显著特点是教师“满堂灌”和学生“满堂听”,这是一种新课改致力于改变的教学形态。二是导学型教学。导学型教学比传授型教学有所改进,由教师的单向灌输变为师生的双边互动。但这种教学其实还是“以导定学”,学生没有获得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自由和思维自由。三是学导型教学。这种教学的基本特点是“先学后教”,承认学生是知识的主动探索者和主动建构者,课堂已经拥有学生充分的“自学”和“展学”。如果鼓励学生充分“先学”,那么学生可能产生很多真实的问题,由于一个老师无法当堂解决全班学生的所有问题,致使老师只有依靠课外时空予以补救,不利于“减负提质”,因此,这种教学还需要继续变革与发展。四是学本型教学。在“先学后教”的条件下,基于学生学习问题当堂解决的需要,建立起大量的学生学习共同体,学生不但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自学”、“展学”等学习方式主动学习,而且还要开展大量的“合作互学”,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引导学生相互解决问题,在合作互助的过程中一起成长。学本教学符合当今国际课堂教学由“教为中心”转向“学为中心”的变革趋势,是全区课堂教学的发展方向。基于以上认识,2012年9月,我们初步提出了“学本教学”概念,并牵头制订了《沙坪坝区中小学“学本式卓越课堂”五年行动计划》。2012年10月,区教委在重庆市率先启动了学本教学的实践探索。
(二)理论基础
1.教学论。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指出,学生有两个发展水平,第一个是现有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能够独立地、自如地完成学习任务;第二个是潜在的发展水平,表现为学生不能独立地完成学习任务,而必须在教师的帮助下通过模仿和努力才能完成任务。这两个水平之间的幅度则为“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赞科夫在继承维果茨基的“最近发展区”学说基础上,提出了发展性教学理论,他认为,“一般发展”是教学的目的,包括学生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的全面和谐发展;只有当教学任务落在“一般发展”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一般发展”。
2.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性教学”理论认为,人人都有学习动力,都能确定自己的学习需要;教学必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是帮助学生探索生活、学业的促进者;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非指导性教学”的八条教学原则是:教师与学生一起学习;教师提供的是“学习资源”;让学生独自或合作计划自己的学习;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创造一种真诚、接受、理解的心理氛围;学生学习的重点是怎样学而不是学到什么;学生的训练是自我训练而不是外部指导的训练;学习评价主要是学生的自我评价;鼓励学生更快更深刻地学习。
3.学习理论。布鲁诺的发现学习理论指出,学生的学习是主动发现的过程,而不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奥苏泊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认为,学生能够自主学习,其自主性和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不断增强。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理论提出,学生的认识过程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进行主动、积极的思考和探究,发现新问题,并自己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得出新的结论。以皮亚杰为代表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对知识的学习与掌握不是通过教师的传授和机械的记忆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以先前的知识经验为基础,不断地学习新知识,通过意义建构将其内化为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
4.社会互赖理论。戴卫·约翰逊、荣·约翰逊兄弟的社会互赖理论认为,课堂教学中存在着合作、竞争与个人单干三种目标结构,并由此构成三种不同的教学情境。在合作的目标结构下,个人目标与群体目标是一致的,个人目标的实现取决于群体其他成员目标的实现,个人目标的实现与群体的合作相联系;在竞争的目标结构下,个人目标的实现与群体目标的实现是负相关,若某一成员实现了自己的目标,其他成员就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在个人单干的目标结构下,个人的利益与他人没有关系,个人目标的实现不影响他人目标的实现。
(三)探索历程
1.理念萌芽阶段。1992年,我进入湖南汨罗一中任高中语文教师,在此期间,我提出了“焦点式”语文教学模式,该模式强调学生本位,以“疑”激“思”,引导他们围绕问题质疑解惑。运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我从1994—1998年连续5年获得汨罗市高中语文教学质量评价第一名;1996年,我执教的完全以“学生为中心”的高中语文《石钟山记》被《人民教育》作为落实素质教育的典型课例予以推介;1998年,我参加湖南省岳阳市举行的“素质教育课堂模式建构”优质课教学竞赛,获得全市一等奖;2000年10月,我代表岳阳市参加湖南省首届高中青年教师优质课竞赛,获得全省一等奖。在这期间,我升任学校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开始引领全校所有学科彰显学生主体地位,探索构建“教学互动、分层递进、整体优化”教学模式,从而大面积提高了教育质量,课题研究成果于2002年获湖南省科研成果一等奖。2004年,我被引进到海南海口任教育研究培训院副院长,继续强调学生立场,逐步形成了“语根教学论”,提出了思维是语言之母、思想是语言之根、文化是语言之魂的观点,构建了“语言、思维、思想”三位一体的“焦点教学”操作方法和“语言聚焦思维沉潜”的操作范式。指导普通高中学校创造性地推进高中新课程改革,特别是指导不少普通高中学校开展以“学生为中心”的有效教学实验,取得了比较好的效果,相关经验写成了论著《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在汨罗与海南近20年的教学改革经历,使我坚定了“学生本位”的教育立场。
2.理念形成阶段。2010年,我到重庆沙坪坝任凤鸣山中学校长后,就自主设计并实施了涵盖全校80个班的“魅力课堂”改革。这次全校性的大规模改革与过去不同,我先做好改革的顶层设计,制定了《凤鸣山中学关于“魅力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见》,然后再实施改革的工程。《指导意见》明确了“学习中心”的改革方向,形成了比较清晰的学本立场的改革理念,基本思路是从教师知识传授型向学生自主探究型课堂转变,即通过激活思维,诱导自学,先学后教,不教而教,让课堂回归学生的世界,让课堂变成阳光灿烂、灵性生长、青春飞扬的舞台。短短两年间,我和全校教职工以“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为根本宗旨,根据学校的“凤文化”办学理念,探索构建“情景自学——雏凤轻声;合作互学——群凤和鸣;展示激学——凤举鸾翔;提升领学——凤翔九天”教学模式,引导教师在“点化”学生的精神生命中“点化”自己,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由开放地、自主探究地学习,让师生在魅力课堂中共同提升生命质量,实现了学生高考成绩和素质发展的双丰收。2013年,其成果《重庆凤鸣山中学“四环导学”魅力课堂的理论和实践研究》获重庆市人民政府第二节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凤鸣山中学教学改革的成功经验,使我更加坚定了学本立场的教学主张。
3.概念提出阶段。2012年上半年,我刚调入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任院长,就抢抓重庆市启动卓越课堂行动计划契机,和新同事们一起研判区域课堂教学改革方向。经过深入讨论,我们达成共识:从“以教为本”走向“以学为本”,是当今课堂教学的共同价值取向。2012年9月,我们正式提出了“学本教学”概念,明确了其“以学生学习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核心内涵,构建了“先学后教互助展评”的基本模式,引导全区各学校和各学科建设“学本式卓越课堂”。从2012年9月开始,我们先后以市级规划课题“区域性构建学本课堂的实践研究”、“学本课程构建的区域行动研究”为载体,引导中小学系统实施“导学资源开发”、“教学方式变革”、“课程能力提升”、“课堂教学评价”、“教学活动展评”、“研修文化重构”、“教学管理创新”等行动,努力探索学本教学的理念系统和操作技术。目前,全区中小学课堂普遍呈现自主、合作、探究的特征,相关改革经验2014年获得国家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并多次在市级及更高级别大会上做交流发言,出版《学本课堂案例分析与问题解决》《学本课堂问题导学模式研究》等论著,接待全国学习考察人数创历史最高频次,我本人讲学覆盖全国各省,并应邀在湖南长沙市、湖南湘潭市、陕西渭南市、陕西西安市、河北石家庄市等地举行“学本教学”专场报告会。